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惜一切》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惜一切》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6 02: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惜一切》经典观后感10篇

  《不惜一切》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妮可·基德曼 / 马特·狄龙 / 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惜一切》观后感(一):单纯美女

  片中称苏珊很纯洁,其实单纯更为准确。因其单纯,所以对于理想近乎偏执完全无视不利客观条件决定扫除一切障碍。当然,这种理想,如果用更客观或者带点贬义看法,其实就是野心;不过我们如果采用黄老药师观点,其实雄心,野心的距离也就那么一点点,除了极个别富有奉献精神人生规划除外。

  情节对白均无出色之处,只是妮可演技委实不错,当然,首先是‘盘亮条顺’,娇憨动人,可以让人坚持看完。

  最浮华的一些行当里不乏苏珊这种女人

  最冤的是她的夫君,和杀手,两位和她最亲密男士,诸君谨记!美女凶猛!

  《不惜一切》观后感(二):一些对本片更新设想

  之前尽管觉得本片很好看,也只是情节奇特近乎卖弄,胡扯之余并没有太多的真实性

  最近在看了一些网络直播视频,然后给看比较多的一个主播做了几个集锦小视频,之后几天再看,就会总觉得主播像在给自己说啥。类似还有之前参与了某电视台目的讨论组,然后再看这个节目下意识总会觉得节目呈现与自己说过的之间有关联,虽然讨论过已经许久。由此再想到本片,就能理解片中杰昆的行为,并没有凌驾虚浮。况且类似片中的影响、乃至操纵受众精神行为,在大众传播学早有研究。在现今的网络直播下,传播者与受众各种频繁互动,各种所谓的明暗示“打赏”也是常规操作。令人不禁联想到电视风云感叹于先启之明。

  如果设想以杰昆为主线,恐怕就要成惊悚悬疑片了:第一段 疯狂粉丝干出疯狂行为。第二段 逐步揭示真相类似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或者真相骤然出现类似非常嫌疑犯。也可以像沉默羔羊一样先出现一个结局,再进行反转。片中按照女主作为主线叙事,以黑色幽默方式达成圆满的结局。看似很常规,实则规避了很多风险,例如颜值明星的演技问题,还有过于真实带来的耸动效果

  《不惜一切》观后感(三):Nicole Kidman演得最好的角色

  比她戴假鼻子演Virginia Woolfe要好得多,绝对是豁出去的代表作可惜这已经是20年前的作品了,那时她还没成为Tom Cruise的太太。现在看来绝对是巨星云集的阵容,除了影后,其余三位男演员也都是当今影坛上掷地有声性格明星了。

  尽管是一部充斥着肥皂剧情节的商业片,但是导演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剪辑技术依然很有心思。采用倒叙的手法并不新鲜,但用碎片式的人物访谈片段组织事件情节却相当符合核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展。这不就是她一心想要的吗?不惜一切上电视博得关注一举成名,可惜最终机关算尽,让身边的一名胖女孩意外尝到成名滋味。这个讽刺十足的结局让我大概猜到Gus van Sant挑选这件真实的丑闻来改编拍摄原因

  影片中处处对电视媒体的讽刺批判很值得玩味,这又让我不知不觉联想到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和加拿大的David Cronenberg。两位都曾在早期作品中探讨过电视媒体的暴力现实生活的影响。而最没想到Cronenberg居然在结尾惊喜客串现身!

  尽管这只是Gus van Sant的早期作品,不过却处处可见他日后的作者风格标签,比如慢镜头摇滚乐、帅气青年。这些独门秘籍有助他日后在国际影坛上逐渐登上顶峰

  《不惜一切》观后感(四):那两个少年

  四年看的第一遍,当年收藏的某一期《看电影》杂志情爱参考专栏介绍,下载下来看了,电影一直留到现在,今天准备再看一遍删除。本片不同于我们惯常看到的导演格斯·范·桑特其它的作品,和其它作品比,除了依旧有他钟爱的“少年”题材外,这部简直太商业了。电影内容概括为:一个女人为了事业成名引诱一个痴情于自己的未成年人杀害阻挡自己事业发展的丈夫,按常理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没有谋杀,但如电影英文名“To Die For ”,电影把女主角演成了一个为事业走火入魔的人,所以这是一部黑色喜剧。

  icole Kidman演的很好,这种蛇蝎心肠又偏执的女人她真适合演,而且那时的她还没长成肉瘤杆菌脸;饰演傻丈夫的是Matt Dillon ,那时他可是偶像级的人物,可惜这些年除了《撞车》我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这里着重要说的是那两个当年很嫩的“少年”,无论什么题材,格斯·范·桑特都能把“少年”拍的够吸引人,或让你爱,或让你恨,或让你惋惜,或让你流泪。看第一遍的时候最震到我的是扮演被女主角利用的少年的杰昆·菲尼克斯,一直带着那么股痴情阴郁劲儿,看着就让人疼惜,随着音乐第一个他出现的镜头真是帅到家了,看完要是不查看演员我绝不会想到《角斗士》里的那个很残的暴君当年可以这么帅,今年他威尼斯称帝了,期待他演的《大师》;另一位少年是我很喜欢很看好的凯西·阿弗莱克(他的哥哥本·阿弗莱克又是我很不喜欢的演员,因为其反华的政治立场),当初看完《神枪手之死》,他的作品就列入了我必看的名单(《心中的杀手》早已下载但还没有看),该片中他饰演一个很痞的满嘴黄嗑儿的不良少年,却不招人烦。

  《不惜一切》观后感(五):溫故知新

  九年多快十年前的作品了吧,前陣子在電視上偶遇,便重看了一遍,還算有趣,不至於有浪費時間之感。記得當年初看時已覺得在此片中表現突出的 Nicole Kidman 絕非花瓶一只,可惜她又過了好幾年跟小湯湯離婚之後才真正開始發光發亮;當時沒注意的是原來導演是 Gus Van Sant,他講校園槍擊的 Elephant 在前年金馬影展蠻受矚目的樣子(我沒看所以無法置喙)。

  +++請注意:以下內容涉及劇情+++

  現在再看,這部電影的諷刺嫌太淺白(因為導演功力尚不夠成熟,還是因為導演是美國人?哈哈),故事情節也有解釋不通之處(比如野心勃勃的女主角當初何必結下那一樁並未給她帶來任何特別好處的婚姻),結尾更有落回「惡有惡報」的好萊塢簡明道德模式之嫌——雖然最後安排不起眼的嬰兒肥少女意外出名,對於一心要成為電視名人、汲汲營營不擇手段的惡女主角而言算是種反諷,但還是讓人覺得編導把女主角幹掉是終於受不了繼續犬儒譏嘲,乃直接訴諸「大快人心」的「正義伸張」(雖然伸張方式是非官方」的——或者正因為如此所以更大快人心?)。不過大體而言,片中的 caricature 相當準確傳神,女主角當然不在話下,其他人物的選角也都恰到好處(是的包括呆得頗有說服力的二楞子 Matt Dillon),服裝造型更有畫龍點睛之功——Kidman 身上可說每個細節都有戲,除了一套套誇張得恰到好處令人讚嘆的服裝,從一頭金髮的各式セット、臉上的鮮明妝色、裙襬的長度、乃至手指腳趾的鮮紅蔻丹、腳踝的細金鍊,無一不貼切勾勒出人物的個性,精彩之至。

  另一點這次才發現的是:原來那個陷入性衝動加純情混亂中迷惘困惑無法自拔的少年殺人犯就是 Joaquin Phoenix 呀,雖然年紀小小表現果然可圈可點。妙的是,在我知道這傢伙是誰之前每次偶然看到有他的片子還一定都會格外被他吸引,例如《八釐米》(他只是配角,除此之外該片根本乏善可陳),例如《神鬼戰士》(同上!),而《鵝毛筆》*中他飾演的神父衣服一扒要代替 Kate Winslet 受鞭打的那場戲簡直害我差點腦溢血,超級壓抑又超級 sexually charged 的場面。總之覺得他是個很有特殊味道的演員,可惜目前好像沒有讓他充分發揮的代表作。

  -----

  *巧得很,隔幾天就在電視上看到《鵝毛筆》,再次確認該片編導對人心人性幽微糾結扭曲乃至偏執瘋狂的完全缺乏想像力。結果又是一部除了配角 JP 之外乏善可陳的電影。

  《不惜一切》观后感(六):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

  故事并不复杂。一名自以为有天赋梦想着进入电视圈当名主持人金发艳女,丈夫极其迷恋崇拜她。有一天,她觉得丈夫挡了自己当明星的路,于是诱惑了一个高中生小P孩,怂恿他谋杀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小P孩锒铛入狱,金发女逍遥法外

  这是1995年的电影,重看的时候,发觉有很多当年那个时代痕迹。就连当年令我惊叹不已的片头,拍摄报纸上的照片迅速地越来越近,照片模糊颗粒,颗粒变成黑点,最后俯冲为一片漆黑,现在看起来,效果也不过尔尔。当年的我,就像电影里的高中胖妹一样,被金发碧眼雪白皮肤穿着合身套装的Nicole Kidman 迷得一楞一楞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就是一长得还行的洋妞,还有点胖。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片中几位演员的星路曲折。最有名的当然是Nicole Kidman 拉。当年她的角色大多是这类花瓶。在这部电影里,很难判断她有什么演技,但是凭借着天生的本钱,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连年轻的我都五迷三道了。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她妩媚,肉感,成熟,看上去非常自信职业,其实是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得带点天真土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些女人,在她人生中的某一阶段,能看出来,虽然她以后大约也会保持得不错,但是,她最美丽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除非经历点什么。我想,如果Nicole Kidman 和阿汤继续婚姻美满地到现在,估计她早就被好莱坞一波一波生生不息的前浪不知道推到哪里去了。失败的婚姻,生活的挫折,让她获得了演技,获得了事业的高峰期,最重要的,她脱胎换骨,获得了比天生丽质为难得的、经过历练的美丽。脱胎换骨这个词,听起来挺让人羡慕的,但是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那要经过怎样的挣扎痛苦和煎熬。

  最美丽的东西,往往要用深切剧痛来换取。这种美丽,除了令人惊艳之外,还令人心生敬佩。

  不知道你们看的时候能不能认出来,那个傻头傻脑、话都说不利索、那话儿比大脑发达的小P孩,就是Joaquin Phoenix,简直叫人不能相信这和《角斗士》和《随歌而行》里有着凌厉眼神的成熟男人是同一个人。Joaquin Phoenix 8岁出道,12岁成为童星,18岁目睹哥哥,当年正是青春当红的River Phoenix 因吸毒过量暴卒于Johnny Depp的酒吧门前,令他心灵上遭到重创。21岁,Joaquin Phoenix 重返影坛,这部《TO DIE FOR》是他事业复出的绝佳起点。接下来是《U TURN》、《8 mm》、《角斗士》、《鹅毛笔》、《灵异村》。31岁,《随歌而行》为他赢得了生平第一座金球奖奖杯,也让他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演Nicole Kidman 老公的这个帅哥,估计现在的小P孩们都不认得他了。Matt Dillon 14岁进入娱乐圈,15岁凭借《大河边缘》一夜成名,19岁达到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科波拉的《局外人》和《斗鱼》捧红了一拨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毛头小伙,比如阿汤,比如Patrick Swayze,就是《人鬼情未了》的男主角。那时候,阿汤还是个无名小子,而Matt Dillon 已经是明星了。

  看似前途不可限量的Matt Dillon ,却白白浪费掉了自己的好运气和青春年华。先是辍学,然后是毒品酒精、女人,等他想明白幡然悔悟了,又不会挑剧本。和本片同期的90年代,Matt Dillon 只在有限的几部小成本电影中露脸,却错过了两次绝佳的翻身机会。1994年,《低俗小说》里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本来是为他度身定做的。1996年,如果他肯接拍《独立日》,压根轮不到威尔·史密斯。2004年,他终于选对了《CRASH》,而这部电影又错过了05年的奥斯卡。等我们再次关注到他的时候,他42岁了。帅则帅矣,已经是大叔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八卦,还真是一看吓一跳。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五位候选人,佩内洛普·克鲁兹、茱迪·丹兹、海伦·米伦、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凯特·温斯莉,不仅全部演技出众,还同样是“有料之人”,全部有过露点演出。当中辈分最高的是现年72岁的茱迪,她1968年拍摄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电影《仲夏夜之梦》时,展露其38D上围,而“英女王”海伦则在1969年的《沙滩上的夏娃》露出其有36D双峰。

  看到这个八卦,悲观点的会想,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刻薄点的会说,这样鹤发鸡皮的老太太居然曾经是波霸美女,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个应啊。青春,就是这样势利。时间,它打磨我们,它摧残我们,它捉弄我们。就像歌里唱的,光阴的眼中你我真就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我们能怎么办呢,能有内心的平安,就不错拉。

  《不惜一切》观后感(七):不惜一切:一个女人理想的倒掉

  初看这部影片,实在说不出什么来。故事简单得令人感到乏味,一个不想永远籍籍无名的气象预报员,为了丈夫的限制而不惜勾引年青男子将丈夫杀害。这样一个故事人们不免总会把剧中人物的利欲心无限地扩大化,于是,关于人性思考的诸多问题便产生了。

  但事实上,影片在对女主人公苏珊的描写之外却有着更多的话要说,我想这也是本片真正的指意所在。

  开篇之时,影片有音乐很有特色,虽然透着一种不安定的感觉,但同时也散发出一种戏谑的调侃,而这种调侃显然已经失去了那种极为强烈的对主人公那种利欲熏心的批判,取而代之的仿佛只是一则黑色幽默。故事本身在这种音乐的氛围下要超出了剧中人物,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加令人唏嘘。

  开篇一望无际的雪地上,许多记者在奔跑着,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当信息爆炸的时候,那意味着人们开始不由自主地会选择成名会选择充当信息本身。于是,一场葬礼成为影片的切入点。

  这是一部采取了倒叙手法的影片,但很奇怪,此片中引入了许多人的视角,在这些人的眼中,苏珊的生活经历便被一一地展现了出来。对于一部反映人物对名利热心追求而不择手段的影片,这样多人参与点评的手法有些不伦不类,反倒不如平铺直叙来得爽快。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部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的讲述手法。在许多人眼中的苏珊,与在许多人眼中的凯恩处于一个层面上,而苏珊与凯恩所从事的都是媒介工作,这不能不让人引起对此片的兴趣。但还是如前所述,此片中的苏珊既然不是什么值得传记式的人物,那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来体显呢?这倒是一个疑问了。

  很明显,故事本身由于过于大众化,过于常规而显得做作而令观众相信,这无非是一部编剧编出来的小品。但当所有人都因为苏珊的所作所为而进入了电视镜头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种拍摄手法显然不是无意而为之的。影片最后,那名女学生所说的,自己成了名人,这也许是苏珊无法想象的。于是,费尽心思者反倒不如无心插柳的人,这是影片中最具嘲讽意味的情节。

  苏珊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但正如丈夫所说的,这个女人很纯洁,这句评语后来也出自那个男学生之口,很显然,苏珊的纯洁不仅仅是外表,而更是一种气质。但正是这么一个看上去极为纯洁的人为什么会堕落得成为了一名杀人犯?

  于是,我们可以随着各位评述者的话语寻求着纯洁的堕落。苏珊的纯洁并不代表着她没有追求,而更令人敬佩的是,苏珊的纯洁是可以抛弃门弟嫁给黑社会背景的高中学历丈夫的纯洁。此时的苏珊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邪恶的念头的。

  但当苏珊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希望寻找一个入门的台阶的时候,她突然发现正如那个媒介大亨所举出的例子,成名的人之所以成名依靠的只有手腕。这虽然只是一个启示,但很明显,苏珊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她相信自己的实力更相信自己的努力,于是,她来到了地方的小电视台,并且应聘成功。

  对于苏珊来说,应聘成功是她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事实上她所面临的困难却是十分强大的。首先是家庭,这个家庭里并不希望女人能够出人头地,更不希望因此而影响了家庭中的传宗接代。而其次是这个小电视台的主管,在他们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任何野心,只想很平常地做一份工作而已,这与苏珊的抱负是相去很远的。

  于是,苏珊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工作,她精力充沛,她制作出无数的策划案,她决定拍摄青少年题材而获得成功,总之,她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但事实上她根本无法达成这种目的,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在家里人的眼中。

  丈夫开始一味地逼迫她放弃自己的事业,在这种情形下,苏珊不得已决定利用几个迷失的青少年杀死自己的丈夫,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她的计策成功了,她的智慧令她摆脱了法律的惩罚,更重要的是,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纪录片,这意味着她将向着自己所追求的成功更迈进了一步。

  而由于丈夫的死,苏珊也意外的成为了名人,所有的媒介开始关注她,她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与追求。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在努力工作的时候,没有人会关注他,而当他与犯罪沾上边的时候,却有无数人都来注视着他的生活。媒介所关注的只是罪恶,而从事媒介的人也是罪恶的。罪恶本身成了媒介赖以生存的法宝,苏珊无意中为媒介书写了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她以自己的罪恶捧红了许多人,也捧红了许多媒介,其中包括她所在的这个本来就胸无大志的小小电视台。

  正当苏珊踌躇满志地准备攀登她另一个人生高峰时,公公的手下终于结束了她的生命。于是,她躺在了冰封的世界中。无疑的,苏珊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由于自己的野心走上了极端犯下了罪恶,但很明显,其原因在于正规的抱负并没有得到伸展的机会。于是,野心利欲心与抱负理想在苏珊的身上得到了统一,而这种统一令人感到莫名的可惜。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苏珊的姑子在冰面上跳起了舞蹈,而她的成功曾引起过苏珊的嫉妒,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社会的不公平。一个做为妻子的人难道就不能再有所追求了吗?而媒介的宣传又意味着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不是苏珊一个人便可以解决的。

  韩兮

  2007-5-22于通州

  《不惜一切》观后感(八):《爱的机密》:像妓女一样战斗

  《爱的机密》:像妓女一样战斗

  文/九弦日

  电影的英文名称是“To Die For”,直译过来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直到死亡”,的确是“不惜一切”(电影的中文名称),可我更喜欢另一个中文名“爱的机密”。因为,我实在不想让电影变成一个关于不择手段实现野心的主题,关乎了爱就有了那么点温情,那么点情有可原,而电影中也确实或多或少存在着点“爱”的气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女主角对事业追求的爱,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跟爱情沾点边有些畸形有些变态的爱,只是这些爱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阴险甚至罪孽。

  剧情说实话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乏味。一个叫苏珊的女人,姿色和头脑美的并驾齐驱,嫁给了一个有点黑社会背景的帅哥。她野心勃勃,很想在传媒界有所作为,于是不惜从小电视台的气象小姐做起,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选择青少年问题作为她当跑线记者报导的题材。老公的存在成了前途发展的碍脚石,走火入魔的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美貌去勾引和怂恿迷恋她的少年杀害她的丈夫,成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最终却被公公下了“黑”手。

  电影没有设置任何的悬念,展现故事的前因后果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唯一的寻求就是一个女记者究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要杀害自己的丈夫,到底是如何杀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题材早已司空见惯,如果不是编剧巧妙的编排,估计电影不多久就会有大半观众睡着,当然,如果仅仅是垂涎妮可.基德曼的小脸蛋和小身段,那就另当别论了。

  电影的镜头运用有些许纪录片的味道,很多故事的线索也是通过对电影中人物的采访引发的,电影中的很多画面同时既是苏珊为了成名自行拍摄的纪录片,恰恰也是展现故事的一个记录历程,如此看来,有点笑话的是,电影看上去倒像是一部展现女记者追求事业之路的传记片了,用自己的美貌和身体让别人灭亡为自己发展,却用自己非正常的死亡为别人做了“嫁衣”。

  想要深究电影的内涵,倒是有不少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无限扩大的利欲驱使下展现的人性之丑美,从某种层面对传媒界内幕的揭露和对当时软弱无能的法律制度的抨击,最庸俗或许还能找到点关于真爱力量无穷大的道理。而放在电影上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又别有另一番味道。现在无论政界还是文体界娱乐圈,都流行着一种“潜规则”,性交易、金钱交易无处不在,目的只有一个,“好好做人”,“天天向上”!刚开始,苏珊碰到一位传媒界的巨头,那段关于用“口上功夫”当成名片的说话,无疑也在暗示着“性”在打通道路上的极大作用。虽说苏珊最终没按高人指点的“方法”往上爬,自创了另一种捷径,其实身体俨然还是成为了她铲除眼前荆棘最有利的武器。换句话说,这正是对潜规则运用的最另类的极致表现。

  何为丑,何为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一切似乎只有宿命能够说清,或许这就是一种“机密”吧。相对于苏珊的聪明头脑,片中的其他人似乎都是愚笨的动物甚至弱智,心甘情愿成为被她加以利用甚至戏耍的工具。苏珊的纯洁美丽征服了所有人,老公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的妻子肯放弃事业跟自己永远窝在那个小酒吧里,这是爱吗?爱的也太一厢情愿,太“可爱”了吧,临死都不知为何。那个刚刚到了可以看着美女自慰年纪的少年,竟然用自己脑海中臆想出来的“真爱”,伟大地为苏珊付出一切,铁了心的成为别人的杀人工具,该敬佩他呢还是恶心他呢。

  如果以上还能算作一种掩藏在“爱”的背后的机密,那最终的结局呢。苏珊很幸运,因为她早已为自己策划好了最宏伟的蓝图。丈夫的死既能摆脱烦恼,又能最大化的让自己成为话题性人物,她其实已经无限接近了自己内心向往的成功。因为她对所有流程巧妙的设计,又或许是运用了少年对她近乎疯狂的痴恋,她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似乎一切关于错对的理论在刹那间崩溃瓦解了。当正义不再具备它应有的力量,所谓的邪恶却执行了“替天行道”的职责,让罪人得到本该的惩罚的却是“黑社会”,难道仅仅理解成是宿命?最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胖胖的丑丑的傻女孩,这是一个正常理论上永远不会成为“天鹅”的丑小鸭,却因苏珊的故事意外成为了媒体的焦点,成了电视名人,无心插柳还就“荫”了。谁胜利了,没有爱,也没有理想,更没有“正常”。

  请原谅我用了“妓女”这个词,不太文雅,其实也没夸张到什么出格的地步。看看那些站在街头叫卖的风尘女子,她们出卖着自己的肉体,换取的是延续生命的保障,虽遭人唾弃,却也合情合理,她们很理智,很合理地运用了赖以生存的资本,获得的金钱甭管是不是肮脏,至少在她们看来,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的。而电影中的女主角,似乎地位要“正洁”了很多,头脑清楚的很,手段似乎异常高明,甚至带了点“学院派”作风,但目的性一样明确,同样是运用身体得到自己想要的。其实,她一直像个“妓女”一样在战斗着,不过是,换来的不是钱,是稍显高尚的事业、追求,挺理想化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女人有个共同点,“身体”就是她们革命的本钱。

  说不清楚这是不是一个正面的故事,这也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是关于那些爱,那些人和那个社会和那些理想的故事。苏珊那么美丽动人,纯洁的脸庞上似乎没有一丝杂尘,不就是想要爬的高点,活的好点吗,很不情愿把这个女人想成一头野心勃勃的野兽,也很不情愿把她所做的一切当成为了目的的不择手段,就当成一个“机密”吧,藏在爱的背后,藏在那些理想的背后。

  九弦日原创影评,转载请注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