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煤气灯下》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煤气灯下》经典影评集

2018-10-18 02: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煤气灯下》经典影评集

  《煤气灯下》是一部由乔治·库克执导,查尔斯·博耶 / 英格丽·褒曼 / 约瑟夫·科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黑色电影类型的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煤气灯下》影评(一):一流的悬疑

  很可惜,我是因为看过简介才看的这部电影,所以一开始就知道影片讲的是什么;但又很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我只能说不仅英格丽褒曼扮演的那个角色要疯了,看片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要疯了。

  虽然会给五星,但如果男主塑造胸无城府深情款款,而那位侦探被塑造得邪恶阴险的话,我想结局应该会更精彩一些吧。

  《煤气灯下》影评(二):参照物很重要

  本来在学英语,讲到brainwash ,然后讲到gaslight ,结果几句话直接剧透了。不过片子还算好看。其实这部电影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只有一个参照物的时候生活将是多么可怕。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只有一个,而且可悲的是,很少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以为所见所闻所想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比如希腊人对于奴隶制,中世纪欧洲对于基督,以及仍然存在的男权主义,甚至我们认为绝对真理物理数学例子多到数不清。哦,还是多读书,读不同人的书。同时警惕历史新闻,如果你看新闻。

  《煤气灯下》影评(三):心理控制教科书解读

  简直是心理控制的教科书式解读

  1.隔绝对外界联系

  2.假意制造物质世界反常现象,使其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如无人条件下的gaslight的突然变暗,其实是人为改变

  3.通过第三方,加强其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挫败。比如女仆,通过旁人的不信任感和鄙夷,让其丧失自尊

  4.制造错误,加强惩罚,彻底摧毁其自信心。宝拉一次小小的反抗,被利用打击其在众人面前的自信心。

  要想挣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通过发现核心物件来重组自己的认知架构,比如揭示所有真相的那封信,还有那块宝石

  《煤气灯下》影评(四):六十年前已经非常出色

  1. 悬疑保持得非常之好,不输于希区柯克的电影;

  2. gaslight让我们既领略了当时英国的生活方式,又成为揭开谜底关键之处;

  3. 以前似乎没有看过英格丽褒曼出演的影片,在本片中,她表现端庄有余,灵气不足;呆头呆脑,时常呆若木鸡。而影片对她从正常状态精神恍惚过渡描写得并不充分,以至于突然就变得精神失常并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了,这里有点突兀。影片对她心理状态的刻画似乎也太过草率,大多停留在精神状态的描述当中。总之,对她的描写缺乏有逻辑设计

  4. 年轻侦探的出现有些背景交待更好。

  5. 也许是六十年前的影片吧,当年轻的侦探和Paula对话揭开谜底的时候,如此关键的时刻,描写全凭对话,表现也并不精彩,似乎浪费了这个场景

  6. 邻居老奶奶可爱了,傲娇的女佣刻画也很不错

  《煤气灯下》影评(五):一种软刀子精神暴力

  题材独特的电影,当你隔绝其他接触,只能从单一渠道获得信息,仅存的一切都是验证强化那条信息的话,你离被洗脑也不远。女主作为只和正常人,差点被他丈夫洗脑成了精神病,可见心理暴力,反复灌输,规训的力量有多强大。 男主,一个表情从开始就十分阴冷家伙,垮垮的嘴脸,半笑不笑的假样显示出他是一个十分蛇蝎心肠,不择手段的邪恶之徒。他洗脑的方式非常巧妙,总是在女主十分放松的时候,毫无防备地突然来一出:宝拉,你的xx又丢了。宝拉,你又胡思乱想,休息一下,不要出去了。本来开心的场合一下子麻烦起来,一天可能都在想是不是。人的心理不可避免处于紧张和自我猜疑之中。对女主假惺惺的温柔下,是一切都要按照的他意思来的逼迫。女主在这种压抑空气情绪正常的波动,也被他反过来利用强化“女主真是神经质,不可理喻”的印象。剥夺了发声和正常辩论机会权利后,当你打算说一些感受时,一切都被视为“不体面”,“歇斯底里”,“疯狂”,“神经质”。突然想起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人的失语和随意加之的判断真的好可悲。 电影中男主的故事放在个谋财的流行背景下,还有个正直男二帮助女主脱离苦海。电影中提到心理暴力和洗脑在仍或多或少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感谢电影让我知道亲密关系中有这一种可怕存在,再亲密的人,也要注意他对你说的话,哪些是真心建议,哪些实质上是驯化。

  《煤气灯下》影评(六):科技使犯罪更难还是更易

  《煤气灯下》的标题非常贴切,煤气灯这个母题在全片中有至关重要作用,既是渲染气氛,惊悚人心必备道具,也是女主角由心理正常转为疯疯癫癫疑神疑鬼、又由频临崩溃的状态瞬间回复信心的至关因素

  我突发奇想的是,编剧在编写本片时,是不是先由某个渠道无意中得知了煤气灯这种维多利亚时代照明工具的独特特性,觉得以此特性来引导悬疑片人物心理转折十分之高妙,然后才决定索性把整个故事都一股脑儿编到了那个时代?——毕竟,这样一个典型的黑色片故事,放在40年代的美国大都市,也完全可以成立,只不过没法再用煤气灯来作出片中的转折效果罢了。

  科技的发展,使得犯罪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靠偷偷摸摸就可以掩瞒过去的行为,在现代化的监控和追踪设备一览无余,比如好莱坞黄金时代很多黑色片中高明的犯罪手法,如果暴露在《24小时》中那种上天入地的跟监手段下,几乎跟大白天明抢路人没什么区别,什么侦探暗访、取证,统统都不需要了,这就是科技打击罪恶的力量。

  但《煤气灯下》却也提出了另一方观点,片中的煤气灯若是换成现代化的电力照明设施,那么丈夫每夜的鬼鬼祟祟就完全没法被发觉,最后侦探也无法借助这个优势来一举达到目的,这样看来,科技的不便,居然也成了罪犯无所遁形的因素之一。

  所以精明的电影人,是善于利用科技的这种两面性,来为自己的电影增加说服力的。比如《CSI》之类的侦破美剧,就极力渲染高科技下再谨慎的犯罪也难逃法网,而《十一罗汉》之类的神偷片,又着力刻画神偷们在高科技相助下,打劫巨款潇洒不凡的气派

  文/方聿南

  《煤气灯下》影评(七):我是个“健忘”的人,对不起爱莫能助

  英格丽·褒曼非常适合演神情恍惚,心存疑虑箭在弦上的神经质女人。那种警惕的眼神敏感脆弱的神经,让人揪心

  回到姑妈曾经遇害的凶宅,偌大的一幢老宅,沉睡着过往无人知晓的秘密。只为迎合心爱的爱人开始全新的生活,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

  每当晚上丈夫外出工作,煤气灯忽明忽暗,似乎楼上也传来某种奇怪声音,而当丈夫归来,煤气灯又恢复了原先的亮度。没人觉得不正常,除了她自己。

  而且,自从入住这幢老宅,被丈夫软禁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她渴望走出屋去散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却没有勇气踏出屋子半步。怎么会变得如此健忘呢?当被丈夫责怪时,像是做错事小孩不够确信自己做过的事情,开始对自己的记性产生怀疑。在佣人面前也束手束脚,害怕出丑,犹如惊弓之鸟,没有作为女主人大方和自信。似乎一切都在表明,自己是经常做错事的,惹丈夫生气的女人。

  直到有个外人打破自己的孤立局面,证实自己的疑虑,为什么这些日子以来自己会做错那么多事情,果真如此吗,疑团开始逐渐明朗化。

  蓄谋已久阴谋被揭露了。其实自己的丈夫借外出工作的借口鬼使神差地通过其他的通道躲进楼上那间无人可进的神秘阁楼,翻箱倒柜地欲寻找某样东西。楼上一开灯,房间的煤气灯就变得不稳定,忽明忽暗的。

  原来自己一直在被最亲密的人利用,英格丽·褒曼只想同他的丈夫单独谈谈。这一场景非常大快人心。丈夫被绑在椅子上,恳求妻子用刀子切断绳子,给他一次逃生的机会。褒曼顺从地取出刀子,突然故意将刀子掉落在地上,问丈夫,刀子在哪儿,我忘了掉哪儿了。她是在用向来被丈夫指责的“健忘”以牙还牙。“健忘”的妻子当然帮不了丈夫,爱莫能助。那一刻,褒曼变得异常自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煤气灯下》影评(八):感觉很压抑,但是很好看

  电影开场不久,你就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恐怖气息。慢慢地,随着男主角Gregory 对女主角Paula 不断加强的精神折磨。这种恐怖气息中更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压抑感, 它甚至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差点违反了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观影准则”——绝不按动快进键,并不是说,电影“不好看”,而是这种压抑气氛已经到了几乎让人窒息的地步

  甚至直到影片临近结束时(那场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最后对手发生的时候),我还是觉得Paula并没有从Gregory对于她的精神折磨中走出来,会冲上前去,一刀结果了对方

  参演演员们都贡献了至为精彩的演出,当然,其中表现最出色的是男主角Charles Boyer和女主角Ingrid Bergman。

  Charles Boyer饰演的Gregory,周身散发着让人毛骨悚然的味道,而且这种味道还通过纯正的英伦绅士气质透露出来,这使Gregory这个人物愈加让人胆寒。

  Ingrid Bergman呢?她低沉地,充满感性魅力嗓音茫然,游离的眼神,丰富的,又总是显得恰到好处肢体语言……。这所有的一切,很明确的,就是在告诉你,她本人就是这个“精神濒于崩溃的女人”!

  最后,顺便说一句,观影过程中,我似乎是很自然的联想起了Agatha Christie,Alfred Hitchcock,唯独没想到George Cukor,哦!可怜的George Cukor!(笑)。

  《煤气灯下》影评(九):煤气灯下的一场噩梦

  宝拉终于要离开位于桑顿广场的姑妈家,她面色苍白,显得有点六神无主。目睹了被勒死的姑妈倒在她自己的画像下之后,宝拉开始精神恍惚,心里留下了一片阴翳。然而命案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此时的桑顿广场笼罩在灰蒙蒙的雾中,让人疑虑重重。

  她被送往姑妈的老师家,希望能成为另一个歌剧女王经历爱情这一道霹雳后,宝拉唱不出悲剧。安东的猛烈进攻,使得城墙迅速失守。宝拉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从相识到结婚,不到两个星期。沉浸在爱河的宝拉,已经丧失嗅觉,并没有闻到散布在空气里的可疑气息。

  在科莫湖边,停在岸边的小船,沐浴着晨光别墅,远处的美景,宝拉未曾感受到一丝冷意。他们紧紧相依,分享着彼此的温暖。此时的安东正在绘声绘色编制着在伦敦的幸福生活。这让宝拉难以拒绝,拒绝回到那个给她烫上沉痛烙印地方

  伴随着低沉压抑的配乐,安东缓缓地打开了桑顿广场9号的大门,同时也开启了宝拉的一场噩梦。在翻看旧物的过程当中,宝拉无意中发现钢琴落款为瑟吉斯•鲍尔的书信。安东神色紧张,紧接着是一阵咆哮。此后的安东已没有了钢琴师的影子,而是一个捧着心理学圣经恶魔。从首饰的丢失到被挪位的油画,安东步步紧逼,一直在暗示宝拉:你的记忆力不佳,你已经精神错乱。他请来凶巴巴的女佣,她走不出这栋凄冷的凶宅;他击垮了宝拉的判断力,她开始不断自我怀疑,在音乐会上出丑。忽明忽暗的煤气灯下,宝拉开始变得敏感和歇斯底里。

  褒曼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从天真活泼满脸欢笑到疑虑重重阴郁深沉,角色跳跃性的发展,并没有影响褒曼出色地表演导演乔治•库克也一改以往的风格。悬疑密布的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希区柯克。褒曼能与希区柯克合作,可能《煤气灯下》就是最大的伏笔

  影片最后,故事终于图尽匕现。原来安东安东一直觊觎宝拉姑妈的钻石珠宝,他就是那个在逃的亡命之徒。时隔多年,他的贪欲并没有消褪,反而支撑他继续迫害宝拉。人性中的贪婪究竟在何种东西的驱使下,让人的眼睛发出邪恶的光。

  《煤气灯下》中充斥着一些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不无关系。那个时代的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心理学。这一点体现在影片中导演过于暴露“心理暗示”。

  在我看来,《煤气灯下》如同一口警钟,使自己在繁杂的喉舌之间,坚定内心的声音,一往无前

  《煤气灯下》影评(十):煤气灯下影重重

  《费城故事》后,看《煤气灯下》,我对乔治·库克的仰慕和崇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窃以为煤气灯下可以算是《蝴蝶梦》《深闺疑云》和《爱德华大夫》的某种杂糅。而相较于后者,库克对褒曼的调教明显胜于希区。我想若是这部片子由希区执筒,那故事的讲述方式可能更为刺激镜头语言更为丰富,但演员表现定难超过库克。

  善良美丽少女落入虎口,这个故事的开头就剧透了凶手,妙在如何延期拯救的时间而不显拖沓。格瑞格林对宝拉的恶意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这点上,这部电影更趋近于希区的《深闺疑云》。记得特吕弗曾点评褒曼和芳登,说芳登对于褒曼而言是那么孱弱纤细。而在库克的《煤气灯下》,我看到的褒曼不是芳登,胜似芳登。褒曼气质冷静高贵,加之身材高大,要浑然天成地表现懦弱胆小本非易事,但她的表现上佳,甚至覆盖了她本色的气质。

  除了褒曼,本片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查尔斯·博耶。他俊秀的五官总让我想到迈克尔·凯恩。他在1943年就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在此片的表演让豆瓣上的娃直呼他贱人,由此可见他演技的精湛。

  约瑟夫·科顿和查尔斯·博耶一样,都是最成功的选角。作为他后《公民凯恩》时代的一部知名作品,科顿的戏其实不多,也没什么挑战性,但他还是丝毫不抢戏地完满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还成就了他和褒曼一段似是而非的情。只是他的脸吧,总有股落魄才子的剪影…就像他始终优秀但不杰出的成绩。

  《煤气灯下》还有一个看点是阿婆迷们喜欢的。在这里能看到年轻时候的莎乐美女士……至于莎乐美是谁,就是1978年电影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黄色小说家……那时候她的神态就是那样,经年不变,岁月莫洗~只是年轻时的容貌确很妖媚啊~

  最后感慨一下“Gaslight煤气灯”,这个片名看起来就很悬疑,看起来就像家庭谋杀案,看起来就很维多利亚时代……想到乔治··奥威尔在《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中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谋杀的种种“追忆”,而后诸多侦探小说、犯罪小说、悬疑片的涌现和卓绝风采,不得不赞叹那个将美好与丑陋的最高级合二为一的大英帝国时代的神秘莫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