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丨烹饪与家庭经济有着怎样的关系?
之前,在网上了解到一个网友的故事,说起来是有些辛酸的成长经历。
她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吃不起菜。有天中午,她端着没有菜的饭到邻居家门口聊天,那家的小女孩刻薄地对她说:“你就是想来蹭我们家的菜。”
贫穷最可怕的地方也许就在于:受穷者无力维护自己的自尊,很容易就被别人鄙视。
那么,从食物的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来看,到底是哪些环节、在哪些层面上跟家庭经济相互影响?
各位书友好,让我们带着上面的问题,开始《烹饪、菜肴与阶级》这本书最后一部分的共读,建议阅读本书第七章的内容。
首先是食物的生产跟家族婚配之间相互影响。
殖民时期以前的非洲,利用锄头来耕种土地,没有土地所有制、地租或者农奴制的发展。这让他们的饮食和阶层都没有出现差距明显的分化。
再加上他们奉行一夫多妻制,来自不同家庭和群体的妻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阶层上的差异。但在殖民时期,婚配方式逐渐改变,趋近于欧亚各国的通婚制度。
欧亚往往会进行族内通婚,说白了就是门当户对的男女才适合婚配。
这跟他们的经济和制度有关。
拥有土地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积累更多的财富,差距也就产生了。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和维持自己所处的阶层,就只能让子女跟家境匹配的人结婚。
父母会给女孩嫁妆,给男孩产业,有时候会牵涉到土地的转移和农具的分配。他们以这种方式来传承家庭的财富,并且在姻亲关系中形成坚固的资本团体。
男厨师所做的宫廷菜肴也不过是沿用女人的日常烹制食谱,也可能会稍加改进。
这样的菜肴因为烹饪者性别的变化,就从低级菜肴一跃成为高级菜肴。
另外,在殖民时期以前的非洲,在家里烹制食物的都是妻子。即使是酋长的妻子也要下厨做饭。
由于他们是一夫多妻制,妻子们会轮流做饭。晚上,男人会留宿在做饭的那位妻子那里。食物与性是密切相连的,“食色性也”在这里完全又是另一种解释。
但随着殖民时期的到来,男人会以尊贵的身份为外来统治者烹制食物。
比如利用专业的器具保存食物,压榨水果和种子,提取果汁和油,这些工作都由男人来做。
另外,工业食物的发展让原材料的出口量增大,他们由采集农作物变成种植农作物。比如在这之前,烹制食物需要的蔬菜和植物种子都是由女人到野外采集而来。
此后,只有种植才能满足出口量的上涨。在这个过程中,做饭不再是女人的专职。
从低级菜肴到高级菜肴再到工业食物的过程,家庭男女的分工在不断变化。随之变化的是家庭经济,虽然整体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富差距也更加明显。
比如加纳人,他们喜欢口述,读写能力是保守落后的。有文化的人很少,这也就限制了书面的交流和知识传播只在小范围内进行,那些不识字的也就被排除在外。
如果说一个穷人能够识字,那么他就能读懂来自上层阶级的菜谱,并且学习他们的餐桌礼仪,学习各种生产技能。这种情况下,阶层分化可能会被抵消一部分,穷人有可能从底层解放出来。
上层阶级会借助书面的形式,声明各种法律条文、书面的证词,还有契约,这些更多的是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不是维护不懂文字的平民的利益。
但如果文化教育得到普及,书写也就无法成为上层阶级的特权。这样做并不会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为当个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之后,他能给家庭和社会贡献更多,个体之间的竞争又会推动整个国家向前发展。
虽然权力的不平等不会因此消除,但不同阶层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得以提高。
总之,烹饪与家庭经济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环节,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无论是非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饮食分化都是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最直观的表现。
各位书友,本书的共读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杰克·古迪让我们看到了饮食分化与阶层分化之间的联系,也让我们了解到工业食物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工业食物促进了各国工业的发展,让饮食分化变得没那么明显。但阶层分化却无法抵消,甚至加深了。
作者于细微之处觅真知,于寻常之处见不同。也许,只有永葆对生活的好奇,才能在平凡之中有意外的发现。
- END -
共读丨食物的背后,藏着社会发展的秘密共读丨原来他们是这样研究食物的
共读丨为什么传统的非洲人都吃同样简单的食物?
共读丨亚洲和欧洲的烹调文化有哪些特点?
共读丨工业食物是如何兴起的?
共读丨工业食物的发展,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的影响
作者丨乘梦,有书智库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