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就好好说话
各位亲爱的慈怀共读小伙伴们,早上好,欢迎收听慈怀读书,今天我们一起共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读的是《非暴力沟通》,今天是共读的4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请求别人帮忙的情况,但我们往往很难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于是孩子听话地不再玩游戏——改为一回家就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结果妈妈更生气了。
其实这位妈妈让孩子不要玩游戏,只是希望他能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
但她只是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却没说清楚她想要什么。
于是困惑的孩子只接收到了“妈妈不希望他玩游戏”的信息,也达不到妈妈的真实需要了。
当我们提出请求时,对请求的描述越具体越好。要明确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你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要做什么,以免对方不理解我们的要求。
当我们的请求太过抽象,甚至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时,这样的请求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自然难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当我问她,你老公要怎么样才能算体贴时。
她说她只是希望他多关心她。但再让她谈谈怎样做才是关心她呢,小金就说不出所以然了,但她觉得如果老公爱她的话,就应该懂她想要什么,即使她什么都不说。
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当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当我们提出请求时,我们应该告诉别人具体要做什么,而不是让他猜我们想要什么。
也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就能达到我们的需要。孩子对妈妈说:“我饿了。”这种情况下,妈妈自然会为孩子做饭。
但更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只是在抱怨,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觉得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比如妻子会对丈夫说:“今天好累啊”,“老师说宝宝这次考试成绩又下滑了,真烦”,“昨天买的衣服结果今天就降价了,真坑人”……也许这样的话只是希望得到丈夫的回应或安慰,但却把负能量传给了丈夫,丈夫也只以为妻子只是在吐槽。
还有一种情况是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误解。
比如妈妈问:“怎么还不去睡觉?”,孩子一般会把它当做是命令或指责。
如果我们想避免误解,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明天还要上学呢,早点睡觉吧,免得明天起不来。”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还可以要求对方反馈他的理解,以确定双方的理解是相同的。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往往也会希望了解他的反应,比如他此时此刻的感受,他正在想什么,以及他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了解了对方的反应,我们便能知道自己的请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还是需要进行修改。
无论是私人聊天,还是集体讨论,我们都应该明确谈话的目的,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并说明白自己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以使谈话变得富有成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强制性的请求,如果我们不按对方说的做,就会受到指责。
这种情况下的请求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命令。而如果人们认为我们在命令他们,他们就不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好无聊啊,陪我聊会天好不好?”,丈夫告诉她:“我现在有点忙,你玩手机吧。”,结果妻子生气地说:“我就知道你不爱我了!你以前都会陪我聊天的。”
在这段对话中,妻子明确地表达了她的请求与需要,但当丈夫无法满足她时,妻子马上提出了指责,这其实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那么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
当提出请求时,如果对方不答应就会受到批评和指责,或者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这就是命令;反之,当我们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表示我们无意强人所难,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
所以,在提出请求时,如果我们不想勉强别人,那么清楚地表明我们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至关重要。
提出请求时尽量避免使用“你应该”、“你必须”、“我要求你”这些命令式的词汇,例如我们可以说:“帮我洗个碗可以么”而不是说:“我要求你去把碗洗了!”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来迎合自己。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非暴力沟通》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END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慈怀共读,每7天共读一本经典好书,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进步!昨日话题
错误的沟通方式会使人们心中的爱渐行渐远,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却可以使我们心中充满柔情,架起人与人心灵的桥梁。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吗?
书友@万法皆空
今日话题
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要好好说。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你的气质,藏在你写的字里!
坚持使用30天,
让你秒变小书法家~
温馨提示::微信公众号系统已经改版,好多书友说,和慈怀读书失联了,如果大家还想第一时间看到慈怀读书,欢迎置顶“慈怀读书”,我们每天在这里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