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你,我想和你好好说话”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我爱你,我想和你好好说话”

2018-01-21 17:15:13 作者:凌双 来源:家庭治疗研究院 阅读:载入中…

“我爱你,我想和你好好说话”

  作者:凌双

  来源遇见in飞凡心理(ID:fei-xinli)

  说话之伤,都是暗伤

  自带缓释效果

  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

  y蔡康永

   

  创伤心理学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不断地批评、辱骂、轻视、不合理期待等等,会像身体伤害和性伤害一样,给人带去创伤和羞耻感。

  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蔡康永说: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

  你永远不知道你一句无心的回答,对亲人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最近,台湾的一则广告,就做了这样真实的测试。

  他们以广告试镜为名,邀请了几组家庭。面对镜头,试镜者回忆对亲人语气不好场景。而此时,另一个房间家人打来电话,催他或她赶紧过去。试镜者被要求模拟当时的语气,不知情的家人却当了真。镜头记录下的,是家人的失落沮丧甚至眼泪,当然,还有试镜者深深的内疚。

   家庭一 

  四五岁的女儿摄影棚等妈妈一起试镜,可妈妈还没到。

  心急的女儿连着打了两三通电话。

  可等待她的,不是温柔的安抚,而是同样焦急,甚至不耐烦的回答:

  “你要干嘛?我在骑车快要到了!等一下!”

  “是要怎样?烦耶干嘛?一直打!你一直打干嘛啦。烦咧!拜拜!!”

  随着妈妈语气不耐烦的加强,女儿的表情从失落、委屈、最后挂了电话,忍不住就哭了……

  而在隔壁摄影棚的妈妈,直到看见工作人员提供的当下视频,才知道原来自己不经意情绪性回答,给女儿造成的是深深的伤害。

   家庭二 

  一家三口。女儿已经工作,爸妈在摄影棚等她从路上赶来。

  妈妈拨通女儿电话,还未开口,就听见女儿一句:

  “喂,干嘛啦?”

  妈妈瞬间有些小心翼翼:诶那个,他说你要赶快过来啊。

  在稍稍催促了几句后,女儿在电话里快速答道“好啦,先这样拜拜。”

  几分钟后,妈妈再次拨通女儿电话:

  “我都快到了你干嘛一直打啊。”

  “我就快到了啊,我在走路哪知道多久会到。”

  此刻,妈妈的脸上,是低沉,委屈,还有一丝不知所措

  隔壁摄影棚的女儿看到妈妈的表情

  鼻子突然一酸:

  她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事情,没有办法顾到别人感受。所以当你真的看到的时候,你会很难过。因为你不想伤害他。”

   家庭三 

  老爸拨通女儿电话:

  “我在路上了,等下再打给你好不好?”

  “我。在。路。上。”

  老爸再次拨通女儿的电话:

  “不是跟你讲过,我快到了吗?先不要打了啦,烦诶!”

  “不要烦啦,拜拜。”

  老爸本来还在电话里想和女儿开玩笑,但当女儿说出“不要烦啦”的时候……

  他的笑脸,顿时消失了……

  尽管像视频中的所有家庭那样,女儿终于像老爸说出了那句“对不起”

  但,亲子沟通随处可见语言伤害,并不像视频中那样被我们时时刻刻注意,时时刻刻修复。

  △

  为什么对亲近的人有时候往往会更不耐烦?

  有人分析,这源于“我不会受到伤害”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心理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经验核心个体分离带来的“存在焦虑”,而建立亲密关系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基本感受。一旦亲密关系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断裂感带来的将是恐惧空虚

  试着想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语行动间透露出敷衍、冷淡或是厌烦来,你会不会也有心里一阵被掏空的感觉

  你一句无意的回答,对家人来说却是言语的中伤。

  而长期以往,就会形成“内在的批判声音”,这是一种内化了的批评声,常常存在于一个人大脑中,会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评价自己时出现

  有点像自言自语,但是却对自己充满了否定和批判,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卑

  在一些消极事件发生时,有些人脑中会出现这种声音。

  比如“我不够好,所以好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或者“倒霉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一无是处”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承受着外界的苛责与批判,他们人格中消极一面就会得到滋养,不断壮大,这一面被称为“反自我”。

  也就是说,常常被苛责的孩子,即便成年后苛责他们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也会把这个人对他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时常苛责自己。

  Facebook上一组亲子教育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11种表现,其中有7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

  作为父母,你要非常清晰意识到,言语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

  它所有的痕迹都刻在了孩子心里,而且确实会改变人的生理结构——大脑结构。

  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带着一个“受损”的大脑结构一直到成年,就别在成长过程中用“暴力语言”伤害他。

  作为孩子,我们总免不了和父母发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

  我们可以默默地听,再慢慢安抚长辈

  比如运用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什么叫巴纳姆效应?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比如“其实你表面逞强,内心却无比脆弱善良”等。

  久而久之,长辈的唠叨慢慢减少。

  曾有个朋友就深谙这一点,当她的婆婆第一次对她各种抱怨的时候,她只默默地听着不做任何辩解,等老人气消了她跑过去对婆婆说:

  “妈,我知道你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这么些年来,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心里清楚你是气头上才说这些气话,我才不会往心里去呢。只是妈,人说火大伤身,我挨事小,你气坏了身子就不值了。”

  后来她的婆婆脾气就变得好多了,逢人就夸她自己的媳妇通情达理,再也不对媳妇有任何抱怨了。

  《奇葩说》的老奇葩、“辩论之神”黄执中说: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而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科学,应用到生活中,或许也就不过一句话

  “如果爱,请慢慢地,好好地,和我多说一些话。”

  猜你还想看:

  1、那个被王菲高晓松和李宇春深深迷恋的女人走了,她的痛苦你也可能会遇到

  2、孩子和老公,只能选一个,你选谁?她的答案赢得整个家庭的幸福

  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