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那就不要原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那就不要原谅

2018-02-02 09:32:13 作者:梁娟 来源:心理公开课 阅读:载入中…

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那就不要原谅

  壹心理作者丨梁娟

  01 

  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才会如此“绝情”?

  最近被“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春节不归”的新闻刷屏。

  我想,一个孩子,得有多恨自己的父母,才会用这么“绝情”的方式,与父母决裂。

  王猛曾经以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大,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学。

  从生物学转入心理学,他不断的在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救赎之路,但是这个过程真的太难了。

  在他一万五千字的长信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控诉: “肆意控制”、“狂躁而闭塞”、“歇斯底里”、“忽视”、“冷酷”、“自私”……

  在一所教育质量低下学校,他遭受校园欺凌,多次提出要换学校遭到父母反对。

  他这样概括自己的高中就读经历

  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

  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

  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

  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那之后无论校方、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不哭,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

  与自己的悲伤情绪隔离,卯足劲学习目的只有一个:考到远离家的大学。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而多次试图写信与父母沟通交谈,得到的只有父母自私的冰冷的回复,甚至在回信的末尾,写上:“祝你正常。”

  一个正常的孩子,到底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培养得“不正常”的。

  而到头来,父母还要希望孩子“正常”?

  02 

   “我都是为你好”,以爱之名的控制和忽视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得太多。

  我想,这句话也许是好多孩子的噩梦,因为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你要乖乖听话

  我省吃俭用给你买了电子琴,你怎么不好好弹琴?

  你现在辛苦一点,以后会有回报的。我说这些都是为你好。

  作业做完了吗,怎么又出去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都是为你好。

  别人打你不要还手,同学之间要好好相处,我都是为你好。

  你怎么穿那么少,快把这件毛衣穿上,我都是为你好。

  ……

  但凡不听话,可能就有麻烦了。

  指责、打骂、歇斯底里、不达目的不罢休,可能是一些家长遇到孩子反抗后的反应

  他们怎么允许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呢?

  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感觉、情绪、意愿,孩子并不是他们的“物品”,不是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工具”。

  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忽略孩子的情绪和需要,他们把孩子死死攥在手里........

  却从来没有去问过孩子,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03 

  情感忽视和控制,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伤害

  在咨询室,我遇到太多的来访者,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在成年后,依然在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亲密关系

  (1)“我不好”

  他们的早期生活遭遇了很多消极的经历,形成了很多消极的自我信念,而这些信念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自尊

  而认为“我不好”,是最主要的问题

  小时候遭遇过太多批评自己“不好”的小孩,长大后也会重复父母攻击自己的方法,来攻击自己:

  一旦犯错或做得不够好时,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太笨了”,“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一钱不值”。

  习惯性地忽视事物积极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

  他们从小在父母一遍遍的指责和挑错中,内化了“不好”的指责。而这种“我不好”的念头,也在父母与自我的双重攻击中,不断加强。

  他们也因此,常常感受到悲伤、沮丧焦虑、内疚、羞愧、愤怒等情绪。

  (2)“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内心里觉得很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意义,没有价值。这种弥散的空虚感,也是这类人常常有的感受。

  从小被父母控制和忽视,自己的情绪得不到镜映和反馈。

  一切都是“你说的不对”,“不可以”,凡事都是父母说了算,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甚至,是“不对的”。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自身的情绪一次次受到了压抑,并逐渐对自己的情绪变得不敏感

  长期以往,他们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生活,不能体会到“真实的自己”,甚至,无法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更严重的一些家庭,父母动辄打骂,一个孩子在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

  他们忙于应付危险的生存环境,从没有真正去认识自己,去看看自己内心的需要,成了为了“求生”而迎合父母的空心患者

  (3)“不会有人真的爱我”

  原生家庭的创伤,还容易影响孩子日后的亲密关系。

  因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在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的关系中,都是感到不安全的,那么,他们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充斥着不安全感。

  他们会拒绝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维持一段好的关系,他们会赶走喜欢他们的人,或是在关系中先离开,为了避免受伤。

  他们会怀疑对方是否出轨,不忠,会时时查看对方的手机、邮箱,就像当初父母控制自己一样控制对方。

  他们会情绪不稳定表达自己的需要,通过伤害伴侣考验伴侣是否会离开自己,是否会依然爱自己

  因为在他们心里,不相信真的有人会爱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安全的爱,似乎从不存在。

  04 

  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那就不原谅

  有很多人觉得王猛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是一个不合适的、偏激的解决方案

  现实是,很多人一边受原生家庭之伤,一边又因为自己“不爱”原生家庭而自责内疚,给自己冠上了“不孝”之名,自我攻击,痛苦着无法抽身。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1. 我们无法原谅父母这件事,是合理

  有来访者问我说,我依然无法原谅我的父母,怎么办?

  我会告诉Ta:“当我们不能原谅时,就不原谅。”

  谁说一定要原谅你的父母呢?

  对父母表达愤怒,是自我觉醒的开始,是自我修复的并经之路。

  有很多父母借着“你要有孝心,不要反抗父母”的名义,绑架了子女,而子女一旦接受和认同了这种绑架,就会继续在被忽视和控制中生活,像个傀儡一样,慢慢丧失了自我。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受了伤并且这种伤害还在发生,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不就是让这种伤害不再继续吗?

  搬离原生家庭,与父母暂时隔离,我觉得王猛做了一个,有利自身健康事情

  2.自我修复的三个阶段

  A. 愤怒

  我们生来就是依恋父母的,婴孩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然的,内心对父母是全然敞开的,但是有些父母会辜负这种依恋。

  对待这种辜负,一个人必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只是有些人压抑,有些人回避了这种愤怒。

  未经重视和处理的愤怒,可能会越积越多,直到将人推向抑郁深渊

  因此,去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去接受和表达这些愤怒,无论是直接的对话、找信赖的人倾诉、还是寻求专业帮助处理愤怒,是自我救赎之路的开始。

  B. 哀悼

  等这些负面情绪都处理得差不多了,再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哀悼。

  我们会哀悼我们怎么出生在如此一个原生家庭,我们怎么会有那么无知、自私和残酷的父母。

  我们会为我们逝去的童年青春哀悼,为我们曾经遭受的不公委屈哀悼,为我们无法再来一遍的几十年的人生哀悼。

  我们会在心里为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点赞,“你做得不错,孩子”。我们会对自己说。

  当我们真的接受了现实,感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才真正接纳了自己的过去,接纳了自己。

  我们才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C.修通

  这个阶段,当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许,才会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些方面

  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父母也有不堪的童年,原来父母并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

  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原谅父母,真正从内心与他们达成和解。

  但是这个阶段什么来,谁也不知道。

  你不用着急,如果这一刻真的来了,你的内心会告诉你。

  但是在现阶段,如果,我们还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那就不原谅。

  至少现在,谁也不能强迫我们去做什么了,我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生命步调,一步步慢慢走。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梁 娟 / 心理咨询师

  我们终其一生,是成为自己

  作者公众号:心流场(ID:flowfield) 

  ————

  人心不是黑洞

  迷失不要慌,来这里

  看见你自己

  ▼

  转载 | 投稿 | 合作

  请直接在菜单栏点击“联系我们” 

  有心理困惑,想问咨询师

  ↙点击阅读原文,找同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