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超级震撼:一位家长让我冷爆了,一位家长让我暖爆了
在网上看到两段小视频,同样是面对做错事、处于负向情绪中的孩子,两位家长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沟通方式,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更让我感到超级震撼。
第一段视频中,一个小女孩儿做错了事,受到了家长的批评,认错后想关上屋门,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母女俩展开了新的对话:
“你凭啥想关门呢?”
“我想自己静一静,又怎么样?”
“你今天做的事是错了还是对了?”
“错又怎么样?”
“错了改不改?”
“改呀,怎么样?”
“该不该得到教训?”
“该呀,怎么样?”
母女俩的沟通完全是在指责性的质问和抗争性的反问中进行的。接下来,女孩儿转入质问:
“我已经承认自己错误了,你们为什么还要,为什么还要这样弄我?我实在想不通啊!”
“因为你态度不端正。”
“那你的态度也不端正呀?”
“你回来时,我是不是好好地问你的?我也没吵你我也没说你,你就哭。喊手板伸出来接受教训,你还比我要恶点儿。”
“怎么的,有问题吗?”
“肯定有问题呀!”
“难道你不觉得你自己错了?”
妈妈接着批评道:
“你现在就没有认识到你的错误。”
“我现在已经认识到了我的错误,我又怎么样?”
“那就要改!”
“我已经改了,又怎么样?……我已经按你们说的做了,为什么你们还要这么凶恶地对我?”
……
在这两分钟对话里,小女孩儿说“怎么样”7次。
母女之间的沟通,第一,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第二,双方的表达方式何其相似。
在另外一段视频中,面对生了气的小女孩儿,父亲的表达与前面那位母亲截然不同,他真诚地注视着女儿,诚恳地说道:
“有时候,你会感觉不开心,这不可避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谁都会有某一时刻,突然沮丧或是难过,不一定有原因。我懂你。”
“你不必强迫自己假装开心,你也不必一直都显得很有趣。”
“但是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陷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
“你可以生气,但你不要陷在这样的情绪里,因为它会让你烦恼。”
“你需要做的是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认你生气了,然后学会慢慢放下。”
父亲的话简直暖爆了,做他的女儿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懂事,不能生气,不能有脾气,我们也都希望,这世界能永远都充满快乐和欢笑,但生活怎么可能事事如意?情绪永远都是混合物,悲伤和烦恼也是每个人的人生。
家长要求孩子不许哭,不许生气,不许发脾气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敢表达,什么都不想表达,心中却难以释怀;而一旦走向反面,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
孩子有情绪,尤其是有负向的情绪,家长要尊重,要接纳,这是首先应有的态度。第二段视频中,父亲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处处能看出他对女儿的耐心和尊重,是最让人暖心的;而第一段视频中,母亲的说话方式和态度,时时可以看出她并没有把女儿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始终是在指责和质问,结果让女儿变得歇斯底里。
在质问和指责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质问和指责全世界;在尊重和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尊重和温暖全世界。
这位爸爸的表达和态度,为每个家长,不,是为每个人,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