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是一场自怜的秀
作者 | 胡慎之
对待父母时也只是报喜不报忧。』
春节到了,有人欢喜,有人愁。
但对于惆怅的人来说,春节反而会承受比平常更大的压力,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需要应对各式各样的“鸿门宴”。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非常好的台词:“当你知道你的人生将经历这些事情,你还愿不愿来到这个世界?”同样的道理。
当你知道春节回家将发生某些事情,那你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回家呢?
01
28岁的刘小姐,是我的一个来访者。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老胡,你觉得春节有意思吗?”当时我琢磨不清她的意思,于是我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她说:“我的春节很无趣,特别当我过了25岁之后,春节对我来说是沉重的压力。”
后来,刘小姐和我聊了她在以往春节里发生的事情。她几乎每天都有聚会,时时戴着光彩耀人的面具迎合各式各样的人。偶尔还需要满足所有亲戚对自己的好奇,给父母挣够面子。
当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自己就会被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所以,刘小姐觉得这样的春节实在是无聊,非常不想回家过年,但是父母早早就向她询问回家的日期,这让她感到很矛盾。
刘小姐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工薪家庭里,父母非常尽心尽力地培养她。虽然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但在对她的教育观念上是一致的,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刘小姐读完大学。
所以,当刘小姐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从来不对父母抱怨过辛苦,还省吃俭用地给父母买最好的营养品和高端用品,以至于她的父母逢人就夸耀自己的女儿。
02
去年春节的时候,刘小姐因为工作上的重新调动,职位不如之前所期待的满意,所以她辞职到了一家新公司。虽然新公司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她仍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环境。同时,因为某些原因,刘小姐和交往两年多的男朋友分手了。
在这个失恋和重新择业的时候,刘小姐感到心力交瘁。当她想和父母倾诉时,她想到的是父母对她的严厉、期待,担心父母会因此而责怪她。所以她向父母展示的都是生活很精彩的一面,不敢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落魄。
到了回家过年的时候,刘小姐还需要给亲戚朋友们送礼物。因为他们在刘小姐求学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物质帮助,送礼似乎成为了彼此之间的约定。
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并被当成了中国亲戚们之间的情理链接。因此,即使工作上的变化导致了刘小姐的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但她还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准备礼物,并且竭尽所能地把礼物安排得妥妥帖帖。
当刘小姐把准备给亲戚们的礼物告诉妈妈时,妈妈沉着脸说:“你都出来工作这么多年了,怎么买的礼物还不如去年的好啊?这样我在他们面前多没面子。”妈妈的一句话打破了刘小姐所有的努力,让她感到非常的委屈。之后妈妈一直抱怨生活不易,当爸爸劝说时,妈妈就会把怒火转移到爸爸的身上。最后,本该是和和美美的团圆节日,最后变成了不欢而散。
尽管亲戚们对刘小姐准备的礼物都十分满意,但是妈妈对刘小姐依旧是一副冷漠的表情。那一刻,刘小姐想要逃离,她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对自己如此愤怒。
同时,刘小姐的归属感被打破,让她再一次体验到了童年不愉快的感受。
小时候,妈妈经常嫌弃她愚笨:“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一旦她表现得没有很好时,妈妈就会非常的焦躁和愤怒,这让她感到强烈的恐慌。严厉的妈妈经常会让孩子体验到恐慌。有时妈妈还会威胁她:“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或者说:“你除了会吃还能做好什么?”。
当刘小姐被妈妈这样对待时,她感到的是羞耻和绝望。
所以成年后,她一直在满足妈妈对自己的要求,一旦妈妈对她表达不满意时,她就会感到痛苦,实质上,这是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和肯定。但只有当她扮演一个事业有成、恋爱幸福的完美小孩时,才会得到妈妈的关注。而这些不愉快的体验,让刘小姐对回家过年产生了抗拒情绪。
如果在回到家里,也需要带着面具生活,那么我们就会弄不清楚自己是谁。特别当你需要满足父母对你的期待时,你会感觉到自己成了一个“工具。”
03
当美好的团圆节变成一种假象,我们要学会察觉自己面对真实,所谓真实,也就是面对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允许自己满足不了父母的愿望。刘小姐因为内心认同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一直扮演着懂事乖巧的好孩子,以至于她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满足父母所有的期待。有些孩子为了能让父母关注到自己,就会主动地为父母和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之所以想被关注,是因为不被看见。而一直不被看见或照顾他人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容易以假面示人,对待父母时也只是报喜不报忧。
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只报喜不报优?
第一、担心自己被父母责骂。
只有不报忧就不会被责怪,同时还满足了父母拥有一个好孩子的愿望。
当孩子把父母放在了对立面,也就是认为父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伤害,那么孩子就不会轻易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脆弱。
其实,我们有权利拒绝父母不恰当的关心方式,也有权利对父母温柔而坚定地说“不”。这是阻止父母入侵自己边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成为你自己的开始。
第三、内心里同样有着改造父母或亲人的愿望。
比如,只有我变得好了,才有能力照顾自己和家人,不然我的家人就不会得到善待。
但是,真正的善待是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04
刘小姐有一个同龄的表弟,从小大家就会拿他们作比较。所以刘小姐对表弟的感情是嫉妒并疏远。
有一次,她和表弟一起吃饭时,因为表弟不小心把餐具弄出了声音,她就控制不住开始责怪表弟。后来她察觉自己失控,真诚地向表弟道歉,当时表弟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姐,我知道你真的不容易。我也很不舒服别人拿我们两人进行比较,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辛苦。但在我心里,你一直是我的亲姐姐。”
当表弟说完后,刘小姐沉默了,她不知道原本表弟是理解她的,原来她的辛苦是能被他人看见。
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别人,不管是想获得优越感,还是不愿意承担挫败感,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感。
所以,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责怪别人。但是在责怪的同时我们需要察觉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诚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自我可怜。
一个来访者告诉我:“我在外面非常光鲜艳丽,但是一回到家里,我就会特别难过,感觉自己很糟糕,再看看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家,我的情绪就会瞬间崩溃。”
我对她说:“你能够承认自己糟糕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否认它,这说明你已经开始真诚地对待自己了,如果你能够更加真诚,那么你就会变得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生活不是一场自怜的秀,你不需要只向他人展示自己光彩的一面,也不需要刻意追求他人赞赏的目光,而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自己。
后来,刘小姐告诉我,在离家的前一天,她敞开心扉地和父母说了她一直以来的感受。一开始,她的父母很愤怒,甚至指责她。但在她离开时,妈妈给她准备了很多吃的干货,还对她说:“在外面工作很辛苦,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什么困难,就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那一刻,她哭了,因为她终于被父母看见了。
当我们对父母的高期待和高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不是奢望改变这个期待,而是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期待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也是成长的真正开始。
胡慎之老师的两本新书上市啦!
爸爸妈妈人手一本居家养娃必备!
京东当当天猫都开售啦!
贴心附上天猫链接:复制这条信息¥jPuf0NKwrHP¥后打开手淘
lt;The End>
推荐阅读▼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吗?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