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疏钞】不忍众生苦 不忍佛法衰 莲池大师著疏钞
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
兼利之道,弘法为先。而此经注疏,今多泯没,稽古无由。虽一二仅存,略举大端,未畅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则疑而不信,信亦不真。疏钞之作,不容已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里可以看到莲池大师一份悲悯之心。莲池大师谦虚,说自己就好像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未能自利,但发了先利益众生的心。
这句话是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而来的。阿难尊者听到二十五圆通与文殊师利菩萨选根偈之后,顿然了解了成佛的方法,对佛是异常地感恩,就发心要弘扬耳根圆通。
阿难尊者说:“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通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阿难知道了自己常住妙明真心,知道了成佛的方法。他虽然现在还没有修到家,但为了末法的众生,生起了度众生的心。
《首楞严经》中“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样的发心,就是菩提心了。不忍众生苦,不忍佛法衰,所以不忍独善其身。
知道净土法门这么胜妙的功德,自己对往生有决定的信心后,有利益他人之心,希望其他人也能得到修行净土一生解脱的利益,这叫“心怀兼利”。
想要兼利众生,首先要怎样做呢?弘扬净土法门就成为当务之急。修学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的方法,就是这部《阿弥陀经》所开示的信愿称名。
这部经典,古往今来很多祖师大德有过注疏。但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都佚失不传了,只有少量的几种留存在世间。
这几种注解也只是简略标举了这部经典大的方面,没有淋漓尽致地阐释深广的宗旨。这样呢,全体建立在佛果地上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威德心所流现出来的念佛法门,拯救众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就难以诠释出来。
如果没有好的注疏,或者只是略微彰显一点义理,却没有究竟和盘托出,大部分人就会难以真正读懂这部经典,对这个法门也会心存疑惑。
有怀疑就很难产生信心,即便有点信心也不真切。信心这一关透不过去,念佛法门的利益就很难获得了,往生也就无望了。这是很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