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怕人财两空!”一部讲述80个女人生孩子经历的纪录片,揭
作者 | 刘今雨
《生门》,2016年的一部电影,157.5万的票房,一部叫好不叫座的记录片。
2017年,《生门》以更加完整的电视剧和网络纪录片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的视野里,以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产房里真实的画面。
《生门》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泰戈尔的那句:“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她”,而是女人在产房里咬紧的牙后槽,疼痛扭曲的面部,发出的阵阵哀嚎,还有丈夫的缺席和冷漠。
不禁质疑,从小耳濡目染的 “母亲是如何伟大”的教育,何尝不是在给女人,给生过孩子的女人,给要生孩子的女人扣一顶高帽?
女人,你是伟大的,所以你得付出,你必须付出,你的付出是你应该的。
01
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感到恐惧?
3到5分钟一次的阵痛,每次持续20秒,怀孕期间女人需要承受的疼痛,男人无法体会。
如果把疼痛由轻至重划分为10级,那么分娩的痛感为11级。
夏锦菊孕6产2,这是她第3次手术,是剖宫产。
她的第三胎,胎盘长在了第二胎剖腹产手术疤痕上,每次挪动身体都有可能引发大出血、一尸两命。
夏锦菊央求医生要保下她的子宫,她说她才33岁,她还想生娃。
接下来的手术,夏锦菊的心脏骤停了两次,输的血量相当于把她全身的血换了两遍。
夏锦菊最终没能保住她的子宫,还险些把命搭在手术台上。
我更不能理解的是,夏锦菊病危转入ICU,她老公依然不在。
对,是依然。夏锦菊的老公从头到尾没有露面。
问他人呢?
在广州生意忙,脱不开身。
一个女人正在面对死亡,换来的是一个句:忙,脱不开身。
女人则在用生命做赌注,去换他的后代。
这样的交换,让人心寒,更令人恐惧。
02
女人不进产房
还不清楚她的老公是人是狗
在有的男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一个生产的机器,是一副行走的子宫。
36床的李双双,怀孕30周,是个早产儿,孩子太小了,出生后立即需要治疗,首先要拿一万元出来。
为了这个孩子,医生再三央求:给孩子一个机会,给这个生命一次机会。
为了这一万元,男人和他爸在楼梯的过道抽烟思考了很久,他爸手指上的两枚金戒指亮的扎眼,男人说他担心人财两空。
女人的恐惧不是源自生育本身,而是当自己进到产房时,男人却在产房外计算一条生命的价钱。
那个孩子是李双双怀了7个月的骨肉,那么,对狗一样的男人而言,那个孩子不过是承载他下一代的工具。
03
“生不出儿子,要挨骂”
曾宪春的前两胎都是女孩,丈夫的一句:“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一个男孩”,她就得拼上性命再怀一个。
曾宪春生育次数太多了,子宫壁薄,孩子随时有可能会破宫而出,掉到她的腹腔里。
她在病床上,尽量保持不动,一躺就是几个月。这简直比坐牢还要难受。
孩子是生下来了,而且是个男孩。
女人还躺在手术床上,纱布绞在子宫里,男人一家欢天喜地围着刚出生的男婴,恨不能马上回乡下举办酒席庆祝。
没有人,去过问婴儿母亲。
04
我曾在地铁上看过,一个男人指着他怀孕的妻子破口大骂:“让你生个娃,又不是打断了你的腿,一天到晚懒在家,什么活都不干!”
这种男人一定是以为生孩子就像母鸡下蛋一样轻松,啯哒一叫,鸡蛋落地。
他宁愿留在公司加班也不会回家多看老婆一眼,因为那个腆着肚子的女人,身材走了样,行动变得迟缓,他看得烦。或者是回到家后,男人把包一丢,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嚷嚷着要女人做饭给他吃。
用趾高气昂来形容这种男人是最贴切不过的。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女人怎么能不感到恐惧?
女人可以在外打拼,可以承担家务,可以撑起一个家。她们有办法养活自己不依靠男人,甚至能在工作上比男人更加出色。
但无论这些女人在外有多么强大,当她们被推进产房的那一刻起,她们已经无权决定自己的生死。
这种无力感让她们恐惧——
万一病危了,是要男人签名的。
05
然而,我也听说过有男人在妻子怀孕后,会辞去工作,留在妻子身旁,专心照顾妻子的起居。
有这样一位丈夫,女人是不会怕的。
她放心把签字的权利交到丈夫手里,她知道这个男人爱她,体惜她的感受,愿和她同甘共苦。
一个女人能承受超越评级的疼痛,一个女人甘愿承担生育时的风险,但她们不希望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孤立无援。
愿女人背后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理解,愿男人能以爱融化女人的恐惧,让“母亲”二字不再成为女人肩头上沉甸甸的重担。
而女人呐,也长点心吧,无论何时请记得,对自己好点。
小悦:真的,小悦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内心很复杂,每个女人生孩子都是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懂得心疼媳妇儿的才叫男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