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被分手知道是为什么了么
想一想,告诉我你的答案。
其中是不是包含尽量对对方好呢?
这是我们的一些基础认知,让别人喜欢我们的方式就是对他们好,与此同时让他感觉到我们是一个体贴而可靠的人从而喜欢上我们。 事实是这样么?
先来看个例子。
富兰克林曾经有一位非常强大的政治对手,这种级别的对头简直是场人生噩梦,让人焦头烂额。
怎样对付一个这样的对头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他变成自己的战友。
一般人的办法大概是想尽办法去讨好对头,给对头点利益。
比如我们台湾的马娘娘当初就是这样干的,结果不仅绿营的对头没有念他半点好,蓝营的队友也把他骂的跟猪一样。
用高育良的话说,这条狗养不熟。
富兰克林知道了对头有一本特别稀有而且珍贵的书,然后他就去借书去了。过了些天,富兰克林去还书了,书里夹了张纸条,写了句谢谢。然后,对头变成朋友了……
什么鬼???
夹的是纸条不是美元啊,这就成朋友了?
是的。
这里面有个陷阱,富兰克林用的是心理学里的一种著名的理论,叫做认知失调的心理原则。
简单地说,认知失调的理论是如果两种心理认知相互冲突,那么这种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以降低自己的不适。
有点复杂哈,回到富兰克林的例子来说。
对富兰克林的对手来说:“我不喜欢富兰克林”这是一种认知。“我这么宝贝的书只给我喜欢的人看”也是一种认知。可是把宝贝的书不得不借给了不喜欢的富兰克林,这就是认知间的冲突。
当发生这种冲突的时候,富兰克林的对手被迫转变了其中的一项认知,把我不喜欢富兰克林,变成了富兰克林是我的朋友。
很绕是不是?
而这就是事实。人的心理会趋势自己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避免让自己觉得难受,我把自己的宝贝借给了我讨厌的人,这种心理冲突会让人极其不适。而其实我跟他关系还行,所以我把自己的宝贝借给了他,这种思想方式就会让人觉得舒适很多。人会自动调整这种心理,而富兰克林利用的就是这一点。
现在明白了么?让人喜欢你的秘诀不在于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在于,你让他们为你做了什么。
一个人为你付出的越多,他就越喜欢你。
反之你为一个人付出的越多,他可能越看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