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个字,我憋了20多年
每次想要对别人说“不”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历过以下的心理挣扎:
哎,他怎么这么烦啊,明明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老是叫别人去做?为什么明明是我自己的事情,他干嘛还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但如果拒绝他的话,他会不会对我怀恨在心?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会不会遭遇挫折?我有没有可能丧失这位朋友?
算了算了,他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很过分,要不就答应下来吧!总是拒绝别人也怪不好的!
经过上述的心理活动之后,你虽然内心深处有几百上千个不愿意,但还是说“对对对,就按照你说的去做!”
“不”就只有一个字,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难呢?面对别人提出来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如何大胆地对其说“不”?我们继续往下看。
1拒绝别人之所以会如此困难,在曾少看来,可以从心理学不同的学科来进行解释。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携带着的大脑其实和远古时代的祖先,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这段文字多次在进化心理学的书籍中出现过。
在进化心理学家的眼里,我们现在很多的行为举止,其实是一个又一个“适应器”,所谓的“适应器”是指远古时代的人类,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发展出来的特定行为举止。
比如说你因为体重的原因,现在正在努力减肥,但每次出去逛街的时候,经过甜品店,都有种进去饕餮一番的冲动。
喜欢吃甜食就是一个“适应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环境,食物非常短缺,所以每次看到甜食,比如说什么蜂蜜之类的,就会按捺不住想去吃,以便让自己储存足够的热量。
当然,你可以用“适应器”这个观点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女生喜欢有钱成熟的男性,男性为什么喜欢貌美如花、长发飘飘的女生;为什么我们看到恶心的东西,比如说什么指甲、腐烂的肉类会感到恶心,相反,假期的时候,如果能够去大草原旅行,会感到神清气爽等等……
用“适应器”同样也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那么害怕拒绝别人,因为远古时代的人类,个体的力量实在有限,只能依赖于部落,才能实现生存,如果个体被部落中的大部分人所拒绝的话,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个体必须谨言慎行,说什么,做什么都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适应器”虽然可以为人类大部分行为背锅,但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往它身上扛的话,难免会让自己视野收窄。
想要更加透彻地理解“拒绝”别人为什么那么困难,我们还得用更多的角度来进行审视。
2我们从小到大,父母都希望我们能够“以和为贵”,别人有什么要求,能答应就答应,千万不要惹恼他们。
父母之所以会向我灌输这样的一种观念,不是因为他们热衷于充当和事佬的角色,而是因为当时的生产方式,强调的是群体的协作。
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个体掌握着生产某件工具的主动权,也就是说,那时候的生产链是非常短的,个体即是原材料的提供商,也是产成品的销售人员,个体可以见证整个工具,从无到有的过程。
因为生产链短,自然而然不用向别人寻求合作,更不会存在什么“权力梯度”之类的东西。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部分人被裹挟进现代化的洪流之中,而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生产链的极度扩张,以前单个个体就能见证一件事物的产生,现在的个体,只能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充当各种螺丝钉的角色。
因为自己是职场的螺丝钉,因而就存在着巨大且隐形的“权力梯度”。
经理向你提出一个要求,你想说“不”,但你真的敢说吗?
你确确实实想说“不”的,但当这个字打算从嘴里蹦出来的时候,你又把它强忍了回去。
这一点,对我们的父母来说,更是非常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大部分都经历过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个体依附于单位,从单位那里获取到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更是光鲜的社会身份,而单位讲求的,不是什么提高生产效率,而是希望个体能够服从于高一级的权力人物。
当整个群体都在讲求服从的时候,个体即使很想有自己的想法,在表达出来之前,也要先掂量掂量,因为一旦表达出不同于群体的想法,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异类。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父母那一辈,出现的比较多的名称代词,不是什么“我”,“自己”之类的,而是“我们”,“咱们”等群体性词语。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知道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更知道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把“不”这个字给说出来。
但在父母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之下,拒绝别人,就等同于羞耻,慢慢就成了一种内隐的态度。
态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另外一种是内隐的,两种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的参与。
拒绝之所以很难说出口,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之中,你压根就已经把拒绝别人,默认为要把自己置身于被人嫌弃的位置。
你不想背负“坏人”,“不友好”,“冷酷无情”这样的标签,加上大家都是这样的一种态度,你更加认为这种内隐的态度,是正确无误的。
3上面我们从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别指出了拒绝别人,为什么如此困难的原因。
但你有没有发现,你之所以不想对别人说“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正在享受在不拒绝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点糊涂了,为什么不拒绝别人,反而会产生好处呢?
存储于你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记忆,其实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将所有发生的事实,都照搬进去,而是根据你的信念,有选择地进行记忆和提取。
举个栗子,你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不善于拒绝别人的,每当你没有去拒绝别人,紧接着这个行为也不会给你带去任何糟糕的结果,那这个记忆就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这反而又验证了秉承的信念:
不拒绝别人,看起来也不错呀!
但那些你拒绝了别人,而且又享受到了拒绝别人好处的场景,就被你选择性地忽略掉了,因为一旦把这些场景给记住,就会对你的信念造成威胁。
人终其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是一种荒谬,对于任何可以威胁到信念的场景或者说是记忆,我们都是极其厌恶的。
一次又一次,你都没有去拒绝别人,一次又一次,事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事实不断验证着你的信念,你越来越相信,与其去琢磨拒绝别人,顺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们经常提及“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这句话,但实际上,这就是“选择性记忆”最好的证明。
那些每次我们说起曹操到,曹操没有到的记忆,压根就没有得到我们的留意,我们只是先入为主地秉承着错误的信念,然后不断去验证它罢了。
4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想说的是,拒绝别人之所以那么困难,很大的原因,是你正在享受着不去拒绝别人带来的好处。
好友向你借钱,你虽然想拒绝,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后来发现你们的感情又上升了一个阶梯;
领导要求你加班,你虽然想拒绝,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后来发现领导每次对你都笑脸盈盈;
女朋友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你虽然想拒绝,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后来发现她对你各种示好。
你表面上看起来很想拒绝别人,你去网上搜索相关的问题,你去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但每次要你真正去执行的时候,你又想了想,不去拒绝别人,好像没有什么坏处,自己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看到了没?拒绝别人对于你来说,只是闹着玩而已。
想要对锻炼对别人说“不”的能力,你首先得彻底断绝“不拒绝=享受好处”这样的联结。
你可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在生活、工作、恋爱的过程中,有没有勇敢地拒绝了别人,然后并没有发生任何坏事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就是努力建立起“拒绝≠坏处”这种联结。
举个例子。
朋友向你借钱,但你认为这笔钱超过你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就加以拒绝了,后来你发现这你们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当然,这个例子也可以换成其他的事件。
“拒绝≠坏处”这个联结,其实并不能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建立起来,它需要你在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复盘的时候,多次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不断地去训练自己。
你可以找个本子,记下你每次拒绝别人之后发生的事情,看看事情有没有往坏处发展,下次当你心里没有底气的时候,拿出这个本子出来对照一下,我想你应该就能释怀了。
知易行难,希望大家都去试一试,勇敢地说出“不”这个字。
你可能还想读:
低质量的努力,千万不能要
知乎高赞:好朋友是如何变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