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离你身边的“道德婊”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远离你身边的“道德婊”

2018-05-29 20:35:44 作者:王超男 </span> 阅读:载入中…

远离你身边的“道德婊”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点击上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共读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共读书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共读的是《黑匣子思维》的第十一章到第十二章。

  20世纪航空史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未遂事故——“11月奥斯卡事件”。

  该事件备受瞩目的原因是,一位英国机长在高度紧张情况下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却被送上了法庭

  11月奥斯卡号航行途中,机组人员包括机长斯图尔特、勒菲汉姆,工程师布莱恩,在经过了长达多天的飞行后,全部患上肠炎。

  这群专业的人员,忍着肠胃不适疲劳,仍在为255名乘客安全服务

  强劲的逆风加剧了油耗,副驾驶肠胃不适去休息,驾驶室只有机长斯图尔特和工程师。

  他们飞到法兰克福时,准备下降时被告知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近地面才知道,能见度几乎为零,不得不在难度最大的条件下使用盲降。

  此时的斯图尔特,已独力在黑暗中飞行了超过5个小时,中间只休息过十分钟。

  正当他们要改变航线,空中教官通知他们天气状况已经好转,并要求航班降落在西部。

  机组人员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活页上找到图表,规划降落路线

  外面的风速为18.5千米,且为顺风。时间更紧迫了。

  他们获准降落的时间太晚了,天降大雾,大量飞机机场盘旋,交管也面临巨大压力

  斯图尔特望着窗外的浓雾,只能紧盯着仪表盘,希望得到信号。他想看看能否冲出浓雾,看见跑道

  飞机已经降到了最低高度305米以下了,冲向了路边一长排酒店,而驾驶的机组成员却对此一无所知

  而在距离近地面38米时,斯图尔特决定复飞,并凭借老练的驾驶技术让飞机平稳着陆。乘客发出欢呼。

  我们能看清这件事背后种种的因素,以及斯图尔特承受的巨大压力,这样一个在困局中竭尽全力做到最好的飞行员,他的表现显而易见不是一个罪人

  事后更是查明,11月奥斯卡号被获准降落的时间晚于规定所允许的时间,留给降落的时间太仓促了。

  采访的数十位飞行员、调查员和管理者中,大部分也都认为将斯图尔特送上法庭是不对的。

  陪审团尽责的对此事做出理解判断,但他们身在法庭,实在无法判断一架重达200吨,时速接近320千米,在浓雾中穿梭的飞行,驾驶舱中紧张情况做出的决定是对还是错。

  11月奥斯卡号事件说明,即使是航空业有时也难逃谴责本能

  最后法官给了斯图尔特两个选择:一、缴纳2000英镑的罚款;二、接受45天的监禁。

  他选择了前者。

  其实,就连法官也认为这件事情不该提交到法庭上。工程师也不满这次事件后收到的不公正的对待,愤然离职。

  而斯图尔特在第三年后,选择了自杀。

  一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因为自动交易软件损失了大量的资金

  大型的信息系统总是很复杂首席技术官建议董事会先不要解雇软件师,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尽力了。

  董事会却因为此失败媒体广泛报道担心引起连锁反应影响企业形象,也想借此给员工一个“严肃对待失败”的警告,于是在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判定技术部门应承担责任

  但实际上,他们对员工也传达了一个恐惧的信息:

  “如果你失败了,我们就会把责任全部归咎于你,如果你搞砸了,你就要负全部的责任。”

  董事会自以为维护了形象,实则却毁掉了关于进步的重要信息,那次失败后,他们又经历了十多次重大信息技术事故。

  谴责太少,人们就会懒惰散漫谴责太多,人们会闭口不谈

  回到最初的黑匣子思维,调查数据听取各方声音管理者具有关键性的优势

  正当的谴责并不会影响一个组织开放性,因为管理者调查真相后,是为了让从业人员承认错误,而不必担心受到非难。

  还记得联合物华的生物学家吗?他们频繁实验学习,总共经历了449次失败。如果每次错误都会遭到谴责,进步也就不能会发生了。

  当我们对自己假设进行测试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拓展自身的知识

  谴责本身是把复杂事件简化为一个直觉性的解释:“都是他的错!”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道:“真正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学习的态度。”

  开诚布公行为方式决定了对待错误的态度,这是追求进步的代名词,如果不这样做,人们会把时间花在自我保护和谴责他人身上。

  外部压力通常会使人害怕遭到谴责,从而隐瞒关键信息。

  但是现在的单位、企业、组织等的文化理念中,谴责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管理者们认为,对错误的行为进行处罚,员工会更加勤奋更有干劲

  而事实恰恰相反。

  有人承担罪责,会让事情变得很简单。但“向人问责”和“不公正的谴责别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谴责会造成被谴责者更不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愿意为改善作出努力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尽管谴责相对于管理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但是如果想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努力抗拒这种本能!

  发生错误后,我们的第一反应该是把这次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去问责,去寻找“替罪羊”和“背锅侠”,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到错误的真相。

  其实,这是商业领域政治领域最亟待解决观念问题之一。

  而在商业,航空,医疗领域人们犯错的原因,通常与环境的复杂等一系列的共同作用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无心之失的惩罚越重,就会导致人们把错误掩盖起来,有效信息越埋越深。同样的错误会反复出现

  我们总是出于本能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这种急于谴责行为被称作“圆圈行刑队”

  像开篇文章的斯图尔特,他凭借娴熟的飞行技能,在本人严重疲惫、机组人员生病、天气恶劣、交管失误的前提下,依然准确的将飞机降落在目的机场,却也被背黑锅。

  被责难的人往往内心会受到巨大的创伤,比如斯图尔特最终的自杀。

  因而我们更多需要做的,不是有事情第一时间想着去责难谁,而是要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从失败中找出具体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因为责难别人容易,问责自己很难!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了,亲爱的书友们读完别忘了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打卡签到,让我们每晚八点,不见不散!

  作者王超男,爱好影评书评人生格言上苍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第三。个人公号:子轩煮语,微博主旋律的style。悦读(ID:yuedu58),中国第一女性成长微刊。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知识让女性更美。欢迎关注,每晚九点,不见不散。

  主播 冰宝,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喜欢小资,享受播音,是个麦霸,至于颜值嘛,添加她的个人新浪微博自己瞧吧~名字是:那个小妮子叫冰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一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二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三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四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五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六天

  《黑匣子思维》| 共读第七天

  【读书有方】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小读语:今天我们共读的书是《黑匣子思维》。为了提高书友们的阅读体验,我们也同时提供了《黑匣子思维》的纸质书籍,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可以点击下图小程序即可购买纸质书籍。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共读签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