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吗?
最近又有几个朋友跟我感叹“仗义每多屠狗辈”,问我怎么看,我说,不赞同。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具体出自什么故事,其背后蕴藏了什么血腥事件,则恐怕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有必要从头到尾说一遍。
事情发生在明末的福建福州,有个叫曹学佺的官,老了,致仕回家。有一天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一栋茅屋,连扇像样的门都没有,柱子上却挂着一副对联,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老曹很诧异,向邻居打听,得知主人名叫徐五,是个屠夫。于是径直进去,见正屋也挂着两幅对联,其中之一就是上面说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另一幅也很气派:“金欲两千酬漂母,鞭须六百挞平王。”
老曹吓了一条,这哪像个屠夫?或者说,这真是个屠夫,却是个非同凡响的、壮志不能酬的屠夫。
于是大叫:“主人在吗?在下曹学佺,想结识一下先生。”
两个失意的人从此订交,虽然地位悬殊,却没妨碍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志同道合,一肚皮不合时宜,亟需通过交流来宣泄。他们谈的主题,当然都像魏阙那样巍峨宏伟,国家、社稷、朝廷、君王,不大可能给家庭、社会、斗鸡、市井留下空间,尽管这个叫徐五的,每天要去市井杀猪;姓曹的,经常要去市井买肉。
这个时间是明代末年。
很快就传来了崇祯自杀在煤山的消息,已经没有当官的老曹非常伤心,然而也仅仅是伤心而已。但他那位仗义的朋友,老徐,突然排闼而入了。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壶酒,全然是东汉名士徐孺的高仿,不过当时徐孺提着鸡和酒,是去吊丧的,很吓人。而这位仗义的朋友来干什么?
竟也是来吊丧的。看见老曹还活着,他立刻现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您怎么还活着?这鸡和酒,是专门带来祭奠您的亡灵的。”很显然,在他心目中,作为一个士绅,曾经受过君恩沐浴的老曹,有理由一死报君王。
没有别的办法,老曹只好“遂拜而就义焉”,那个拜,或许是感谢,或许是难堪,或许还有一丝怨恨。
可是怎么怨恨得着?几天后,有人在溪水中看见徐五的尸体,穿着丧服,人家也为君父殉节了。
我感慨的是,大明王朝的洗脑能力真强。一个屠夫,一生早起晚归杀猪卖肉,勤勤勉勉,却家徒四壁。只管纳税应差,又没煊票,又没退税,又没社保医保,过得也没什么尊严,肚子里哪来那么多节义?你自己节义也罢,何苦催人去死?
然而我想到乡村伫立着那么多的贞洁牌坊,也就没法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