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 | 2018年5月号
五月观察五月到了尾声,上海的天气开始有了梅雨的迹象,蒸腾的雾气、骤至的大雨。
微信君最近在看日本作家盐野七生的《十字军的故事》,宏大的历史事件因为有通俗的讲述方式,迅速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这或许就是代入感。微信君打算以此为契机在每月末开辟“微·观察”栏目,结合微信后台的读者评论与编辑视角,对当期杂志做个小小的盘点。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微信君在看校样时面对此题不禁失笑,“日天”之意在网络论坛中大抵就是“躺赢”的意思,望文生义,赵某人大约是个不干正经事、不劳而获之辈。读罢小说,发现不仅赵日天如此,一同前去乡村吃鸡的孔瞟眼、马夹头、杜老眯皆是如此,人到中年一身毛病,大量的意象都在向我们展现这一人群聒噪、世俗或者说“油腻”的生存状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陈应松巧妙地应用了“城与乡”的矛盾冲突,大伙进村吃鸡,图的是村子的自然生态以及在城市流传的关于走地鸡的传说,还有什么双黄蛋、双胞胎的怪闻;但与之对应的,乡村的真实状态则是不断向城市靠拢,废弃的宅子、失散的土著,以及进城打工丢了性命的事实。这一来二去(一群人想出去,一群人想离开),赵日天的颓唐与“油腻”从好笑变成催泪,最后在大家的抓鸡狂欢中将故事收拢。故事是讲完了,但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则留在脑海中。后台有读者评论说陈应松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在微信君看来,陈应松表达的问题意识具有强烈的中国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完成的功业,人与人、城与乡的矛盾只会更加的剧烈。正话反说是作家于伤口上遮掩的纱布。
阿航《单纯的心》算是一个很“模范”的中篇,它有一个不错的主题(偷渡),有一个不错的叙事主体(涉世未深的男青年),有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冒险剧本,以及一个“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局。如果说陈应松是在反套路,那阿航则是在正统的叙事路径上捍卫套路。因为只要将故事的起承转合衔接流畅,这一故事就已经“及格”,大量偷渡中的生动细节,人物关系的聚散离合更是为本文增色不少,读来饶有趣味。
《三株草》的“收视率”爆表令编辑部喜出望外。
微信君更愿意将《三株草》定义为麦家老师的小杂感,作家到了某一程度,如同技法纯熟的刀客,要么不拔刀,拔刀必要人性命。小杂感是关于短篇小说展开的,从编辑的角度而言,短篇小说是我们接触最多的稿件,每天都会有许多作者来电,强力推销自己的优秀小说,然而再看稿件,往往言过其实,能够令人眼睛一亮的更是少之又少。
短篇如同麦家所说的“匕首”——以小博大、以少胜多,必须惊艳。一如之前提到的本期短篇《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因为篇幅所限,作者无法按照常规叙事,就必须提供一些特殊的手段去抓住读者。《三株草》行文之老练,麦家运用各种掌故之熟稔令人感慨,这是一些有趣的野草,是一个作家对于写作本身所沉淀的经验,无论你是写作者、编辑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各取所需的野草。
·为什么要读王占黑?
王占黑是近来上海表现抢眼的青年作家,她的《香烟的故事》刊发于本期“海上回眸”栏目。这个栏目里可以看到不同代际的作家对这个城市截然不同的经验;这个栏目也很“上海”,令微信君看到了自己出生、成长的这座城市的各种维度。
上海的青年女作家——张怡微、钱佳楠以及现在的王占黑,她们都在依托自身对于上海的经验写作,当然特质也是不同的。张怡微是一杯温吞水,钱佳楠则是一杯热开水,她们选择的视角,本身所处的立场与怀有的写作雄心不同,因而上海在她们笔下有了年轻的侧脸。不同于《长恨歌》的个人史诗,迥异于《繁花》的世间百态,她们的视角更加“原子化”、“碎片化”,是属于独生子女对于上海的独特印象,当然经验需要积累,在短时间内耗尽了经验之后,不免都会遭遇一些瓶颈,王占黑也是如此。
初读王占黑的作品,我惊讶于她的老练,不像一个初出校园的年轻作家。结合之前她在我们微信公号“微·虚构”栏目中发表的《阿金的故事》,她对上海底层的细部描写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些描写,部分停留于经验层面。看王占黑的小说,犹如晃晃悠悠走进了弄堂,看这家吵架,看那家的老婆把老公从麻将台上抓回来,很是热闹。但是热闹之后,合上书本走出弄堂,印象会迅速淡去,因为那就是一个经验范畴中的场域,经历过的人都很熟悉。要把熟悉的东西用陌生化的方式表述一遍,获得跃然于经验层面之上的全新领悟,这是王占黑要去做的,也是我们这些编辑希望看到的。而这篇《香烟的故事》,因为是非虚构作品,完全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与切肤之痛,比她小说中刻意营造的那个鸡零狗碎的弄堂天地,更具有自然生长的姿态。
以上是微信君的本刊五月观察,大家对这个新栏目有什么建议,欢迎在本文下留言。
2018年精选赵丽宏:文学是人学 | 雷默:盲人图书馆 | 李月峰:是谁匆匆走过你那些年
周嘉宁:只有淮海路是想要记住的马路吗 | 麦家:三株草
陈应松: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
回溯·足迹木心:上海赋(上、下)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阿城:棋王(上、下) |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 金宇澄:风中鸟 | 王安忆:发廊情话 | 韩少功:归去来 | 李锐:厚土 | 陈村:死 | 余华:死亡叙述 | 陈映真: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
佳篇有约陈村:我们在二十岁左右 | 刘心武:冰心·母亲·红豆、洗手 |
苏童:乘滑轮车远去 拱猪 | 范小青:鹰扬巷 |
王安忆:喜宴
短歌行舒婷:远方(二首)、还乡(外一首) | 李娟:火车快开 | 杨炼:诺日朗 | 骆一禾:四月 |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 顾城:粉笔、白昼的月亮 | 张枣:大地之歌 | 邵燕祥:我的乐观主义 | 雷抒雁:春神
关于“我们”投稿事宜 | 友情推荐 | 微店购买事宜 | 友谊的小船 | 2016书展漫谈 |
“川普”在《上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