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辣子鸡,秦始皇为它的味道创造了一个唯一的字
油泼辣子有多香?
一日,因厌倦了御膳房的山珍海味,犯了厌食症,左右手下想尽办法不得其解。
万般无奈下,一位宦官决定冒险一试,到集市上,找了一家专营油泼辣子面的店家,取了一碗热腾腾面,锦盒精装送进宫里。
秦始皇闻到那股超然的香味,食欲大开,一碗下肚,大汗淋漓,神清气爽。
始皇帝思忖着,这油泼辣子已是王之美食,怎可随便流落于民间,于是为它创造了一个字 ————
此字创下了汉字中的三个唯一:
唯一发音,读biang;
唯一长度,汉字中唯一超过五十划的字;
唯一用途,只用来命名油泼辣子面。
因为此字太为复杂,写的出的人万里挑一,后人还专门为它谱了一个写字诀: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逛咸阳。
人说:川人不怕辣,湘人辣不怕,而陕人更离谱,怕不辣。
不但如此,陕人还认为油泼辣子对他们不仅是天下第一辣,而且是天下第一香。
以陕为中,往北遇胡,辣的口味过重,往南逢夷,有辣无香。
陕西八大怪中一大怪就是:油泼辣子一盘菜。
如果有客人来,首先要在桌上放置一盘油泼辣子,无酒无菜可,无油泼辣子不可,客人会起身走人。
今年“国师”陕西人张艺谋从艺40年,艺界大咖纷纷视频祝福,“乔帮主”胡军就满满一视频大谈当年在剧组,张大师拿着一个大海碗,非常严肃认真地教所有主创人员,怎样吃好一碗油泼辣子面。
坊间也传说,张大师为人和气,唯一一次在剧组失态破口大骂,是在拍《三枪》时,剧务买的油泼辣子不正宗……
辣椒在椒农的手中从红辣椒变成辣椒面的过程,都需要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采摘、晾晒,存储,研磨等繁复的程序,而这些也是他们谋生的根本。
张艺谋的成就大片《秋菊打官司》里有大量的辣椒镜头,反映的也是陕西椒农生活。
大片的红色是张艺谋作品的视觉标志,而其灵感的来源显然是大西北村落满家满户门口的红辣椒。
其次,辣椒在磨碎之前必须炒熟,而炒椒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奇高的活计。
小媳妇把门口树下丢遗的辣椒捡了半簸箕,剪成手指关节长的小段,把铁锅烧热,把辣椒段倒进热锅焙炒。
辣椒一热,辣味直溜溜地往鼻子和眼窝钻,一把鼻涕一把泪,嘴里骂着自己给自己找罪,一手往灶膛里添柴煽火,一手拿着铲子不停地搅。
火旺了,辣子焙炒成黑鬼,吃到嘴里一包灰;火欠了,辣子皮成死鬼,捣不碎咬不断,男人骂碎娃怨;搅拌不匀,炒成的辣椒是阴阳脸,吃一半撂一半,还不敢让外人看见。
铁锅焙辣椒,成色全凭感觉,出锅后红而不黑,脆而不焦,才是本事。
若是成色不好,不敢放到村中央的石碾上碾,只好放在门背后的石头姜窝子里慢慢捣,累出一身汗还不敢大声出气。
若是焙炒出的辣椒亮红干脆,放在大石碾子上,套上跑得欢势的毛驴,辣皮碾细,辣籽碾碎,辣油渗出,碾盘碌碡都红辣辣的,碾盘跟前围了一圈婆娘娃娃,抿着嘴伸着鼻子吸辣香。
好不容易辣椒炒熟,研磨的活又是一道坎。
最专业的陕西土著不买现成的油泼辣子,怕商家为了伪装辣味,给里面加碱面,吃起来有烧灼感。
都是买好熟辣椒干,让卖家用脚碾子现场碾成面。
而且还不可碾得过于细碎,吃起来没有香味,一味死辣。
然后配角登场。
油泼辣子必须加秘方配料。
八角、花椒、桂皮、胡椒、茴香、肉寇、丁香……是必须的,再加上盐和芝麻,混合均匀。
最后是泼油。
油温太低不行,燃不走细菌,太高也不行,容易发黑烫焦。火候的掌握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炉火纯青。
农耕社会,肉是稀罕物,而鸡则是逢年过节才会上桌的极品美食了。
对食物的珍惜一方面塑就了中华民族勤俭朴素的传统,一方面也限制了美食创新的空间。
星移斗转,两千年后,有一天,唯辣唯香的油泼辣子,突然遇到炸鸡,便如同金猴出世,惊天动地了。
油泼辣子层次丰富的辣味能激发出鸡肉的香气,而热气腾腾的炸鸡又能让油泼辣子的风味充分展现,它们不在一起简直没天理!
为制作出将炸鸡提升到香辣新高度的油泼辣子,肯德基选用磨碎炒干的辣椒末、白芝麻等丰富调料按美味比例融合,用热油一边倒入一边搅拌,使辣味与香气融为一体。
大块带骨鸡肉在裹粉烹炸之后金黄诱人,乘热刷上喷香扑鼻的油泼辣子,复合饱满的香味与油亮红润的辣椒风味沁入炸鸡脆皮,这一块油泼辣子脆皮鸡带着黄土地特有的热情爽快,刷新你对炸鸡的想象!
如果秦始皇从皇陵中醒来,他会为肯德基这款新品油泼辣子脆皮鸡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