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你,会喜欢今天的自己吗?
这五年里,我们一起告别了很多人和事,也和这个时代一样迎来了人生的转型。
2018年的你,正在哪个城市奋斗,计划去哪个城市工作或定居?回想一下,2013年的你,会喜欢今天的自己吗?
共同渡过五年,小新没什么可给你,只有一份小礼物,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
2013年6月9日,新周刊公众号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唯有爵爷不可替代》。
那年夏天,爵爷弗格森宣布退休了,斯科尔斯和贝克汉姆也相继宣布挂靴,曼联的“92一代”只剩下吉格斯一人尚在服役。一年之后,带着34冠的荣誉,爵爷最忠诚的弟子吉格斯也宣布挂靴。
足球的古典时代谢幕了,但新的娱乐时代开始了。
2013年6月9日,新周刊公众号推送了第一篇文章。
2013—2014:告别的年代
————————
2013年8月6日,由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组成的偶像团体TFBOYS正式出道。
那时,没有人会料到,这三小只会彻底颠覆华语娱乐文化。港台和海外明星粉丝当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年的四月,张国荣逝世十周年,似乎注定成为史上最伤心的一个四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走了,享年87岁;旅法画家赵无极前往极乐,享年93岁;《新周刊》驻港记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也离开了我们,享年67岁。
2013年8月1日,《新周刊》迎来了400期特大号,封面标题是“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一切皆娱乐的时代,前方永远高能。
弹幕生猛,全因剧情轰动。2014年9月20日,时隔14年之后,谢霆锋与王菲宣布复合。还记得谢婷婷曾爆料,谢霆锋还在读书的时候,房间里贴的都是王菲的海报。
童话就是这样,你爱我时,我刚好也爱你。2014 年有一条秒杀马致远的段子如是说:“理想中的爱情是这个样子:小桥流水人家,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 西瓜,夕阳西下,你丑、没事、我瞎。”
但现实常常是,“只有你未曾爱过我”。2014年2月14日,《新周刊》推出情人节特刊,说的都是那些顽固的单相思。这一年夏天最火的电影,叫《后会无期》。
过去五年,总有一些事一些情,与你后会无期。
2015—2016:携手成为“新中产”
————————
2014年,《新周刊》评选的年度汉字是“退”,人们开始退回生活,退到内心。2015年,“造”成为年度汉字,造高铁,造二孩,造冬奥会,也造出了新的语言文化。“什么鬼”成为全民口头禅,下半句紧接着就是“吓死本宝宝了”。
新造词层出不穷,没有人分得清,这些词语是在描述社会,抑或这些词语本身就是社会。2015年,新周刊公众号年度最佳文章是《别惹我,我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2015年,“急之国”最急的人,是创业者。“难道你就不想自己出来做点什么?”时评人杨时旸说,在当时的创业潮中,他屡屡被人这样追问。“这是个妖气弥漫的句子。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拍岸,细思极恐。”
令人纠结的2015年。
仅仅一年之后,创业泡沫破碎,“丧文化”出现眉头。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2.5天周末制,但深陷“996”工作制的年轻白领,连周末都难以享受。
2016年,“空巢青年”成为年度热词,“小确丧”情绪开始在年轻人中蔓延,《月薪两万生活指南》刷爆了朋友圈。一时之间,《月薪一万生活指南》《月薪5000生活指南》《月薪2300生活指南》等调侃文章纷纷出炉。
年底,网友开始奔走相告,“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尽管这是谣言,但中国的中产标准在这次讨论中大幅降低了,刚刚踏入职场不久的新丁,光荣地成为了“新中产”。
这些年轻的“新中产”,很可能就转发过新周刊公众号的两篇10万+文章《全国人民喜迎延迟退休》《全国人民喜迎工资涨幅世界第一》。
生活压力那么大,这个世界会好吗?来到2017年的门口,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周刊新媒体旗下“新周猫”公众号、“九行”公众号、“有间大学”公众号陆续开张,与更多读者一起探索未来的生活方式。
2017年新周刊新年献词。
2017—2018:有幸与你共同渡过
————————
2017年第一天的清晨,新周刊公众号发布了注册公号以来的第一篇新年献词《和更好的人,相逢在一个流动的新大海里》,标题来自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新年问候》。读者德拉评论说,有温度,而不失力量感。
2017年,人人都有了freestyle。中年摇滚乐手赵明义拿起了保温杯,引发了一场“中年危机”。但他对《新周刊》说,他完全没有房贷、车贷、孩子入学等忧虑,当下是他一生中最舒服的状态。
这一年,很多事情都在往新的方向转型。中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正式亮相,“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人类最强的棋手柯洁,不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武汉市政府出台“零门槛”落户政策,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成为武汉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抢人大战”一直燃烧到2018年,二线城市几乎都加入了“战团”,放低姿态欢迎人才。天津一天30万人登记落户,成都为青年才俊提供上门落户服务,南京给外地高校毕业生提供1000元面试补贴,西安某区派出所工作人员“沿街叫卖户口”视频走红网络……
2018年过去了近半,新造词以更快的速度产生,也以更快的速度被遗忘。昨天大家还是“佛系青年”,今天忽然就成了“积极废人”;前一秒还是不爱社交的“精神芬兰人”,下一秒就成为了热血沸腾的“菊外人”“菊内人”。
可能你也发现,我们的情绪浪费得越来越快,仿佛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流行一年。
回想一下,2013年的你,会喜欢今天的自己吗?
2018年的你,正在哪个城市奋斗,计划去哪个城市工作或定居?
五年不长也不短,但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2018年6月9日,新周刊公众号五岁了,感谢与我们共同渡过五年的所有读者。没什么可给你们,只有一份小礼物,谢谢你风雨内陪着我们。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2013—2018,在这五年里,你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小新将选出10位读者,各送出“新周刊新锐会员”名额一个。
P.S.:《新周刊》杂志22周年刊庆将至,投票选一选你最喜欢哪个专题,你中意的标题,很可能会印在刊庆文创产品上!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撰文/张家明 排版/陈嘉辞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