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冰: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没有商业价值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何冰: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没有商业价值

2018-06-22 07:32:26 作者:度公子 来源:一日一度 阅读:载入中…

何冰: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没有商业价值

  “戏痴”何冰 

  

  大学是一个模拟社会,在这个模拟的课堂里好好学习生活,你可以去酒吧,可以谈恋爱,你可以旷课,可以睡懒觉,一切都可以。但是你别忘了是去学习的,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规矩,不要跑的太远,不要越过法律边界,不要越过人性善良的边界,要在这个可以里去做所有可能尝试,尝试之后你会带着经验到社会上去,去迎接生活给你真正的那个风浪

  

   ——何冰

  近年来,被“小鲜肉”围剿的影视市场似乎打开了一个缺口,吴刚、吴秀波、赵立新、张嘉译等这类老戏骨,年逾不惑,反倒翻红了。

  这不,今年白玉兰奖又捧出一颗遗珠,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嘴角带着坏笑,目光透着善良,小人物,真性情!”

  知乎网友给他的评价是“他是大陆最好的男演员之一,是大陆最被低估的男演员,没有之一。”

  他是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里的梁子,也是央视正剧《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

  他是话剧喜剧忧伤陈道明搭戏的编剧,也是《见字如面》中用读家信的朗读者

  他叫何冰

  1

  1968年,何冰出生在天子脚下的北京。

  打小家教就严,学校为了节省纸张,就把一张考卷分正反面,考两次,何冰一面考了99分,另一面是98分。

  老师让拿回去给家长签字,他却徘徊在家门口,久久不敢进门。因为母亲说:“两面总得有一个满分不然晚饭吃。”

  为了应付母亲近乎不合理高压教育,何冰开始动歪脑筋,他次次模仿家长签字来逃避责难,逃脱了高压的束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987年,19岁的何冰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他要做演员。

  说一不二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可听人说,北影有条硬性招考标准,要长得好看。他就端着镜子挤眉弄眼老半天,发愁也没用,这张脸是这样了,但演员这条路可不能堵死了。

  听说中戏路子广,干脆试试吧。

  瞒着父母,他偷摸问小姨要了5块钱报名费,逃了课,骑车到中戏报名。填表时,先是碰到胡军、贾宏声,出来又碰到刚上完形体课,结伴而行的伍宇娟和巩俐,看到这些俊男靓女,何冰的心又凉了半截。

  但他还是在高考志愿表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其他栏皆空。

  现在他称“这是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那时的少年何冰却只有满腔的孤注一掷

  当年考中戏,难度也不亚于现在,总共三轮,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何冰挺到了最后。

  到了第三试,考生都聚集到中戏的一个小剧场里,大家都在幕后准备朗诵的人酝酿情绪,演小品的人背台词,那是何冰第一次站在幕布后,不安分地他偷偷揭开幕布一角

  这一看,把他吓到了,底下坐着的不只是五位考官老师,还有于是之等二三十位人艺顶尖的表演艺术家

  好在,当时只是为了让这群孩子们在老艺术家面前亮个相,这具有仪式感的过场,意味何冰考上中戏了。

  2

  何冰所在的中戏87表演班,是名副其实明星班。

  陈小艺、江珊、徐帆都是他们班上的,还有胡军,他俩在宿舍都是下铺,用他的话说就是“头对头关系

  有次,班里要出两个人献血,由于科普知识欠缺,大家都认为献血对身体不好,谁也不主动,老师就指派了他和胡军。

  两人垂头耷拉脑,担心献血了,就没精神上课。于是在献血前一天猛喝凉水,妄图逃过“这一劫”,没成想年轻体壮,献血体检还是合格了。

  只能挽起袖子硬着头皮上了。这时护士说只缺一个献血名额,他和胡军“小眼瞪小眼”,谁也不先开口,最后胡军撑不过了。

  “要不然,我去吧。”

  “好,你去吧。”

  两人的“革命友谊”,到底是扛不过一次献血。

  何冰身上有股机灵劲儿,早在高中时候,他就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级、市级的诗歌朗诵,常捧着奖杯回来,这也让他破格分进了当时根本考不进去的重点班。

  虽然成绩不好,但他也算是从小顶着光环长大的。

  3

  1991年,何冰中戏毕业后,被分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何冰的主演梦,从学校的象牙塔一下子坠入现实,震得稀碎。

  同班的徐帆、江珊在舞台中央扛大梁,而他只能在舞台边扛大枪。

  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四年,也没什么台词,到点了,杵在台上,扛着红缨枪,哼哧哼哧一通戳刺。

  一谢幕,就赶着回家吃泡面、看小说,国内到国外,小说到理论著作,有时借,有时买,那期间他读完了王朔所有的作品,初读《白鹿原》也是那会。

  经常看到半夜,困了,书一合就睡了。第二天一觉睡到自然醒,也根本用不上闹钟,只要下午5点之前赶到剧院,洗澡化妆就成。

  他也挣扎过,写几份简历,带上照片,去别的组打问缺不缺演员,对方往往回复“回去等电话”,问题人家根本没留他电话。

  巨大落差屈辱,对于年少的何冰无疑是种痛苦

  这样的生活空虚苦闷,唯有阅读支撑着何冰度过了那段岁月

  1991年,他读了那么多书,工资加上各类补贴也才99块钱。但现在看来,那些书,一点也没白读。

  而今,他对剧本的解读,剧中人物理解,无不是那时积累结果

  4

  1992年,团里排《舞台上的真故事》,何冰还是龙套。

  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英达看完表演,走来对他说:“你演得不错,将来咱们合作。”

  一句话就点亮了何冰的希望,后来英达的喜剧《东北一家人》《闲人大姐》中都有他的身影

  正如宋丹丹所说“何冰天生就是做演员的料,幽默感节奏感、爆发力,他身上都有。”

  那时的何冰万事俱备,只缺一个机会

  这一天,时机来了,只有七分钟。

  1993年,林兆华导演的话剧《鸟人》,在北京掀起了“话剧热”,参演的都是些“腕儿”,有林连昆、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徐帆等,何冰演的角色是“黄毛”,露脸只有几分钟。

  而前辈看完他这次表演,只说了句“这孩子会演戏。”

  从此,何冰再也没有跑过龙套。

  1997年,冯小刚拍《甲方乙方》,找到了何冰,后来电影里的“梁子”,成为了何冰出演的小人物的代表。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

  从话剧走向电影,这次的曝光,成为了何冰的又一次转折。

  后来的《没完没了》《我这一辈子》,何冰塑造的小人物,根本不像是演出来的。按理说,他不是在胡同里长大的,演起来市井流氓,却活灵活现的。

  2005年在央视播出的《大宋提刑官》,何冰扮演的宋慈一身正气,很难将他与之前的角色联系起来。

  拍这部电视剧时,常有梳理破案过程场景需要说大段大段的医学台词,旁人都对他的记忆力控制力感到惊叹,他却说“背台词是天职。”

  但这部剧最初定的男主角并不是何冰,导演先后找了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这些早已蜚声在外的实力派演员,因为他们的档期排不开,才落到了何冰头上。

  这样的阴差阳错,才有了何冰带领这部剧创造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的神话

  5

  何冰对表演是有信仰的。

  大三最后一节表演课上,老师教拍哭戏快速流泪的技巧,何冰说直到现在他也没弄明白

  表演是调动情绪,但不是大鸣大放、吵吵闹闹地宣泄,可这种理念会和一些导演冲突,导演觉得哭戏才是一场戏的高潮,他便会较真地跟导演讲解情绪的递进,实在没辙了,那只能就哭吧。

  2005年,北京人艺排演《白鹿原》,何冰差点进组,后来因为外形年龄因素遗憾落选。

  陈忠实将一本有落款的《白鹿原》赠与他,“您见证,我死的时候,拿这本书当枕头。”有这样一份嘱托,在拍电视剧《白鹿原》的时候,何冰身上自然更多了几份敬畏

  去年一整年,何冰就沉浸在这部剧中,挖空心思琢磨鹿子霖,还去原上体验生活,面朝黄土农活,晒得黝黑,最终呈现出一个坏得可爱、无比真实的“子霖大”,凭借这个角色,还入围了今年白玉兰奖的最佳男配。

  一次,  朋友质问他,“鹿子霖是狭隘小人,你这样演不对!”

  他反问:“你见过哪个小人对谁都一脸阴鸷,连老婆孩子也不放过。”

  在他出演的角色中,每一个都是立体的,没有一眼分明好坏好人会有人性的软弱邪恶坏人也有可爱善良的一面。去脸谱化的表演,不像是表演,更像是诠释人性。

  何冰说:“一个挂满了负面标签的人,一个没有信仰讨好生活的人是不会写在脸上的。”

  6

  “人都需要自己游戏场,而我的游戏场在北京人艺。”

  何冰两度获得戏剧表演艺最高梅花奖,这个奖项两年一评,1999年拿到梅花奖时,何冰是史上最年轻得主

  2009年,北京人艺的庆生之作《窝头会馆》,何冰担任主演。最后三分钟的时候,他扔了个酒瓶子,一出手瓶子扔近了,玻璃碴碎了满地,可下一个动作要倒地,几乎是毫不犹豫,他就摁了上去。

  手上立马豁开了口子,何冰用棉袄袖子兜住了血,舞台上搭戏的宋丹丹看到血汩汩往外冒,就要起身救他了,他沉稳地继续说着台词,示意搭档们自己还行,直到谢幕。

  缝合完伤口,他回味的不是面临休克的惊险,竟然是自己在那三分钟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戏合一状态

  说他是“戏痴”,真的一点也不为过。“戏痴”和“戏痴”总是惺惺相惜的。

  2011年,同一天生日的陈道明和何冰,共同排演了一出话剧《喜剧的忧伤》,阔别舞台30多年的陈道明,在挑选搭档时,撂下一句,“最好是何冰这样的演员,我不和没有经验的人合作。”

  整个话剧只有审查员和编剧两个角色,刚开始排练时,年近花甲的陈道明一直站着跟他对词,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半。

  后来,《喜剧的忧伤》创造了20年来北京话剧的票房奇迹,也破了60年来人艺的票房记录

  何冰评价“戏霸”陈道明:“他用十几场的时间完成了很多演员几十年的路。

  而何冰从坐冷板凳跑龙套到坐进人艺后台的“1号化妆间”,却是实实在在走了15年。

  7

  时下,老戏骨炮轰“鲜肉”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大家也都乐于传播这类消息,这种批判,仿佛是饱受“鲜肉”影视作品荼毒后的一种集体共鸣心灵抚慰

  但何冰难得宽容,“扪心自问,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手艺好不好?也不怎么好。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学上的问题,是剧本文学创造力上的暂时疲软,和市场资本进入之后的一个结果,然后就显得演员好像不行了。其实什么事儿都有波峰浪谷,慢慢来,慢慢解决。”

  能这样想,这跟他早期,在北京人艺深受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熏染有关

  有回,他四点多赶到剧院,跟弟弟食堂吃饭,打赌林连昆老师这会儿准坐在化妆间里准备了。他弟弟不信,过去一看还真是。七点钟演出才开始,林连昆老师提前三个小时就在化妆间做准备了。

  这些“腕儿”跟年轻演员搭戏,也从不刻意指点江山,除非被问到,才会举例说一说。长此以往,何冰也有个原则,从不一招一式指导年轻演员,只是聊天谈戏。

  “我还会讲,我见过的,林连琨先生怎么演话剧,朱旭先生会怎么演话剧,我所见过的这些先生在台上什么样子,他们所代表的一个表演的高峰是怎么回事。这个其实可能也是一种影响。”

  他还不喜欢上访谈节目

  作为演员,“戏剧是演员用行为审美方式揭示人生真相,凡是跟演戏无关的表现,都是虚的。哪怕他再能侃,也始终在这件事上有所克制。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年磨一部戏,这种把自己当手艺人心态,也是一种匠人精神。

  人人都说,他是戏红,人不红,这事他也看开了。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没有商业价值。”

  “我好好地干这行挺好,就很清楚。”

  --END--

  往 期 精 选

  这群15岁就会结婚女孩,一边捡垃圾一边踢球,竟连续三年勇夺世界冠军

  年少多恨卖国贼,如今方知曾国藩

  莫叹前人名士人间已有马未都。

  冯小刚是如何一步步从“冯裤子”变成“六爷”的

  王朔:世上伪君子那么多,我演个流氓怎么了?

  你知道这些民国大师,高考成绩是多少吗?

  关于林徽因,你们的误解都太深了!

  渡 人 | 渡 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