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观察 | 路的尽头 人的边缘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微·观察 | 路的尽头 人的边缘

2018-06-29 11:32:47 作者:上海文学 阅读:载入中…

微·观察 | 路的尽头 人的边缘

  路的尽头 人的边缘

  y 微信

  前几日看了上海电影节对于《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的采访老爷子不仅是资深的演员,更是一位专业的莎翁剧作表演者,记者让他谈谈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些很“酷”的角色老头沉吟了一会儿,很戏谑的表示如果大家有看到很“酷”的角色那就是假的,因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大都“过度”地生存着,感情过分的满溢,同时个人物都有自己忧虑缺点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缺憾,这些角色才能历久弥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伊恩·麦克莱恩)

  从莎翁引入,是因为第六期的小说板块有着一些相似气质,尽管它们所叙述故事不同时代背景大相径庭,但是相似的是人物性格上的不完整。下面我就挑选两篇小说,谈谈我的感受

  薛舒的《下水道终点》,篇幅不长,但是表现元素相当的丰富。故事的主人公沈小刚有着一个破碎家庭,一个破碎的童年

  小镇青年母亲因为忍受不了暴力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不怎么管自己的父亲,形同陌路亲子关系校园紧张师生冲突知识有限不知母亲死在何方,上路追寻遭遇若有似无的感情,最后终结无可奈何的虚无结局。故事中任何的可能,都会因为沈小刚本身的不可能,最终成为梦幻泡影。因而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主角压抑内心基底的善良被暴力、无知所遮蔽,如同在长江中猛冲猛打的小兽,最终在长江的尽头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作为旁观者,我感受到了一丝幸运,但是也有着些许的担忧,沈小刚触摸到了自己的边缘,越过边缘因为着人生失控,死在下水道的母亲或许就是他的前车之鉴。但是自己的边缘,大家是否有过探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来自影片《长江图》)

  如果说沈小刚至少还被作者赋予了一个目的——寻找母亲,那么邓安庆的《幽慢》则属于另一种尝试

  在看《幽慢》的校样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篇小说的内核与它的篇幅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在一个中篇的范围内,故事的能量不足支撑庞大的骨架,显得有点“虚”,读起来感觉有点拖沓。带着质疑,我继续阅读文本发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图

  节奏的拖沓可能是作者故意为之,因为《幽慢》使用一个儿童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如此一来,就可以勾连起读者儿时的经验,有没有那种度日如年焦躁会浮上读者的心头。是不是可以从这一角度理解小说中弥漫着的不确定性

  对于母亲的依恋在文中展现为一种主角主体性的缺失。这在小说中也是一个主题

  矛盾的是,一个离异家庭,父母的破碎关系倒逼了孩子的早熟,但是却也加深了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进而会对于母亲做出束缚,在他的能力范畴中去紧紧地抓住母亲,犹如文中出现的“月光”。但是,套用陈奕迅的歌词,这“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行文至此也就完成了叙述,之后的展开只能脑补了。其实最后的结尾“晚安妈妈”有一种病态展开的可能性,作者在这里刹车给了故事一个开放的结局,我觉得如果压缩前面的篇幅,展开后续的可能,小说或许会变得更加精彩

  《幽慢》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儿童的困境,也展现了当代中篇小说的叙事困境,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虚”,故事的内核以及它的展开性需要被更好地展开、挖掘,进而获得更好的作品。

  路的尽头不一定是黑暗,人的边缘则是永远的局限性,以上就是本期的观察,下月再见。

  (文内图片若未标明均来自互联网

2018年精选

  赵丽宏:文学是人学 | 雷默:盲人图书馆 | 李月峰:是谁匆匆走过你那些年

  周嘉宁:只有淮海路是想要记住的马路吗 | 麦家:三株草

  陈应松: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 | 薛舒:下水道的终点

回溯·足迹

  木心:上海赋(上、下)  | 史铁生:我与地坛 | 阿城:棋王(上、下)  |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 金宇澄:风中鸟 | 王安忆:发廊情话 | 

  韩少功:归去来 | 李锐:厚土 |  陈村:死 | 余华:死亡叙述 | 

  陈映真:我的文学创作思想

佳篇有约

  陈村:我们在二十岁左右 | 刘心武:冰心·母亲·红豆洗手 | 

  苏童:乘滑轮车远去 拱猪 | 范小青:鹰扬巷 | 

  王安忆:喜宴

短歌行

  舒婷:远方(二首)、还乡(外一首) | 李娟:火车快开 | 杨炼:诺日朗 | 骆一禾:四月 |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 顾城:粉笔白昼月亮 | 张枣:大地之歌 | 邵燕祥:我的乐观主义 | 雷抒雁:春神

关于“我们”

  投稿事宜 | 友情推荐 | 微店购买事宜 | 友谊小船 | 2016书展漫谈 | 

  “川普”在《上海文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