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上映了,多人评价这会是本年度中国最好电影。观后,我确有同感。该片由真实社会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位药店店主,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更被病友冠以“药神”称号。他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赚点钱,留住孩子的抚养权,开好自己的神油店仅此而已。而当真切地进入到白血病人这个群体后,他的蜕变和成长是惊人的,即使为此陷入牢狱,也要尽自己的所能救助每一个病人。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随着主人公的情感转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了。
观影时,前半段笑声不断,后半段则是低泣声不止。不断出现的笑点,说明这是部好的商业剧,要保得住票房;不断地戳到泪点,说明这是一部良心剧,当然不是一部肤浅的催泪戏。
电影里所描写的病症叫做慢性颗粒细胞性白血病,属于恶性血液癌症。这种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患者的状况就会急转直下,患者很快就会死亡。此病目前已知的最大诱因,是电离辐射。二战时广岛和长崎遭遇核打击后,当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比率出现了大幅上升。没有“格列卫”之前,病人只能接受化疗干扰素及骨髓移植等治疗手段。1996年瑞士诺华制药(电影名字没改)研发出此药。格列卫的诞生,无疑是此病患者的福音。但生命虽无价,但是人类科技的结晶,是有价的。由于研发投入太大,加上在暴利面前,医药企业也终究是商人,风险和利益并存,也是促使格列卫“天价”的一个原因。
这部戏原名《中国药神》,上映改为《我不是药神》。这个题目改的好,改了更符合主人公的心灵状态。他确实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神,最多是位良心发现后而自我救赎的普通人。尽管他看到患者们的欣喜若狂,看到了那么多人对他感恩戴德送上锦旗,他对自己的定位依然是:“我一个买壮阳药的,救哪门子世嘛?”人需要接近神,但终究成不了神。
改了之后的片名,更显出制片人的谦卑。这个世界什么人是神?从来没有。把自己当神的人,一定得着个“害人又害己”的结局。笔者从神学院刚毕业进入教会侍奉时,就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了“神”,遇到有难处的人,就一门心思想把他们解救出来。可想而知,不仅不能有效帮助有困难的人,自己也因特多的挫败感而抑郁成疾。还好后来在上帝恩典光照中,走出这个困境。要知道我们都不是医治的源头,乃是需要一起搀扶,彼此来到耶稣的面前的病人。唯有主耶稣是神,是真神,是世人唯一的拯救,是人灵魂的大医生。
这部电影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一位心怀善意的教堂老牧师,时不时就会拽上两句英文,刘牧师的存在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他会讲英文可以和印度厂方联系。他经常组织病友祷告,后来成为“治愈小队”的重要成员。这个刘牧师的扮演者是老戏骨杨新明,据说他完全不会说英语,是靠逐字背诵完成大量英文台词的。为了更好的演好牧师这个角色,他多次去教堂体验生活。
让笔者触动的是,这个牧师也是位白血病患者,而且他得病了竟然没钱看病?竟然潦倒到一个程度,不得不帮助这个走私团队卖违禁药物——格列卫,而去换取这个他必须的廉价药品和生活费用。是谁把牧师逼的这么悲惨?在剧中这可是一位在上海服侍的牧师,他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何况在其它贫困地方服侍的教会工人?当然有人会说,这事发生在十几年前。现在教会工人的生活处境真的有很大改善吗?是不是还有很多神的仆人连基本生活费都保障不了,是不是很多神的仆人连个基本的医保都没有购买?
总之,笔者看了这部电影感触良多,真是全程无尿点,剧情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情节跌宕起伏,是透过喜剧方式把悲剧撕开给人的好剧。剧中对生命的脆弱与苦难有很深的体悟,对生命的有限与意义有很深的思考。加上是一部关切社会敏感话题的电影,能够通过审查并上映本身就是个值得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