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后会无期》里面有一句话是: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其实越长大我们越能分清对错,也越能明白喜厌,只是心里的秤变了,利弊成了衡量的标准,我们也学会了沉默。
这些年遇到了很多讨厌的事,很多时候想拍案而起去抗争,可是案还没拍的时候就与自己和解了:远离一个傻逼比改变一个傻逼要容易的多,于是冷眼相望,然后匆匆远离。
很多话说不出口,一到该争辩的时候就木讷,还是喜欢坐下来写写文章,这么多年的浮躁,要感谢自己还有一门手艺叫做写作,也感谢还有一群读者不嫌弃我每天的絮叨,我明白喜欢一个人是有期限的,也经常害怕写出来的东西没劲大家都不来了,后来我想自己也许错了,你们只是朋友,不是观众,我只是一个叙述者,不是小丑,你们可以不停留,我不能放下笔,你们可以喝倒彩,而我要把故事讲完。
在公司的时候参加一个小型的读书会,大家说说最喜欢的书,我说我喜欢《活着》、《百年孤独》、《村上春树》,还没等我说完的时候,一个女孩嚷起来,喂,你是不是根据畅销书排行榜看的啊。说完她笑起来,周围的人看看她看看我,那一刻我有些尴尬,虽然我从来不觉得看畅销书很low,也没觉得看一些冷门的书就显得高人一筹,但显然在她的世界里,小众的就是品味,大众的就是俗流,本想反驳一下,但是想想,争辩实在不是我的强项,就愣在那里几秒,等笑声过去接着讲。
这是微信里最让人讨厌的一句问候语,可是却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但那天我还是回了他。
我说,干嘛?
他说,帮个忙,我和这个女孩说你是我的作家朋友,她从小就崇拜作家,我和她吹牛了说能搞到你的签名书,你签好名帮我寄一本过去。
我说,我算哪门子作家?
他说,写了书的就是作家,你帮我寄一本吧。
后来我帮他寄了,再后来他们还是没在一起,也许是我不红,也许我的书她看也没看过,后来我想,再也不帮这样的忙了,我希望自己的每一本书都到真正喜欢的人手里,所以后来很多人问我要书,我都不给,因为我知道他们不是喜欢我的书,他们只是觉得有本签了名的书让脸上有光。
来这座城市五年了,换了很多工作,遇见很多人,有彼此走过一程的兄弟,下了班一起打球一起吃宵夜,也有萍水相逢的同事,离职了都不知道对方的电话,还有一些匆匆忙忙的路人,只是在过节的时候收到几条群发短信。
2013年的时候觉得这座城市很大,我在深圳的最西边,活动半径只是方圆几公里,看不见电视里的那些高楼,随着工作的变化,在深圳的很多地方都住过,当你熟悉的时候,距离就自动缩短了,如今没有再觉得这座城市的何处是远方。
公众号改版成了信息流,很多博主变的很焦虑,在文章里教读者如何星标如何置顶。其实我一直很矛盾,我不想在排版上,在封面图上,甚至标题上吸引你们来看,我希望你们看我的文章是因为这文章是方不见写的,而不是方不见写的文章恰好出现在你的手机里才看。我知道自己才华有限,这样很难,但我也明白这样留下来的才是最珍贵的。
今天想了很久不知道写什么,就当做随笔东拉西扯了一些,朋友唠唠家常,喝几杯酒,吃几粒蚕豆,然后聊完了,站起来告别,岁月很长,今夜漫漫,在彼此的夜里希望都很热闹不孤独。
没时间和大家一一聊
就写篇文章说说近况
这个公众号快三年了
一些都还不错
?
方不见/作者|
方不见
平凡的写作者只写低到尘埃的相遇和离别如果你喜欢我的故事喜欢我忙忙碌碌走过的这些如风如尘般的路希望你能把我的故事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