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领导,胆大财大,突然去世后,屋子里的东西震憾世人…
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国学正心”,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丝毫没有教授的气质,
还常常在校园里消失。
有人说他财大胆大,
可他突然离世后,人们来到他的家,
却被他家里的东西惊的哑口无言!
他就是,钟扬
他检索出当时国外最前沿的科研文章,
还和妻子一起做了一个,
后来竟然一路学习还考上了,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而他不仅义无反顾的回来了,
还没空着手!
那个年代有人回国,
都会给自家带一些彩电、冰箱,
而他却把攒下的生活费,
可他就是这样的人,头脑里经常想的就是:
我应该为这个单位,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事?
踏入植物学领域,一干就是十多年,
后来优秀的他,
那时他才刚刚30岁出头,
已是国家副厅级干部,
可他干部还没做上几天,复旦邀请他,
他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了,
在他眼里当老师搞研究,
之后在上海生命科学院,
那就是:种质资源的研究。
以及未来各种难以避及的天灾人祸,
所以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库,
是挪威的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
也被称为“末日种子库”。
里面储存着来自全球,
100多个国家的84万份种子。
种子库的建立全世界都在争分夺秒,
收集种子更赖于各国的自然资源。
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
占中国高等植物物种的18%,
其中1000个左右,为西藏独一无二的仅有。
而那时他发现,中国这个领域,
有超过50%的相关人员,都聚集工作在,
种子在西部,搞研究的人,
于是2001年,
千里迢迢赶赴西藏,自掏腰包,
再次从零开始,
可16年前,他却去得义无反顾,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冒死工作!
采集种子的工作异常艰难,
为避免遗传间的杂交问题,
每次采集种子都必须相隔50公里。
于是,他每天行进800公里,
采集16次种子。
长征两万五千里,而他,
每年至少要走30000公里。
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外号,
叫“钟大胆”,
因为不管多危险,多么难,
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
在西藏,他还发现,
西藏大学植物学专业是“三个没有”:
没有教授,老师没有博士学位,
他说:“这里需要的不仅仅,
是一位生物学家,
身为科学家的责任心,
让他无法弃种子于不顾,
而身为老师的责任心,
同样让他无法弃西藏教育于不顾。
在了解西藏的教育情况后,
他毫不犹豫地就在西藏,
因为他经常为此自带经费,自建团队,
许多人都觉得,
他是财大气粗的上海教授,
可人们都不知道,
只花了29元,背的也是旧书包。
他个人出资发起,
“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
组织80多名西藏大学学生到上海学习。
十几年下来,他自掏腰包,
没经验、不敢报、没人报,
还提供申报补助,只要是藏大老师,
申报项目,无论是否成功,
他都补助2000元。
植物学野外考察多,
可每次去野外,他总是身先士卒,
一有意外和危险,
总是冲在最前面保护学生。
野外采样时有学生缺氧,
而他却不顾自己严重高反,
为了让学生多睡会儿,
他清晨冻得嘴唇发紫,也强忍着早起,
为学生们生火做饭,他常开玩笑说:
在我这儿,学生就是上帝!
他有很严重的痛风,
一次发作,痛得让他发疯,
几乎不能行走,可他硬是拄着拐杖,
陪学生一起去高山采样。
鼠曲雪兔子被认为,
为了采集它,他带领学生,
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
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野外采样的最高高度。
劝他好好休息,
别再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可他却坚定地表示:
正是因为别人认为危险,我才必须去!
正是他的坚持,让全世界仅存于西藏的,
三万多棵巨柏全部登记在册,
他还通过研究找到可在制香功能上,
替代巨柏的柏木,从根本上,
为珍稀巨柏筑起了保护屏障。
可他找到一种特殊的“种子”,
酸奶菌种的实物样本,有了它,
中国人就能培养出自己的酸奶菌种。
毫不起眼的“香柏”,
是全球植物学界竞争的方向之一。
而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
许敏和赵宁每周末坐公交外加爬山路,
登上4000多米海拔高峰寻访十年,
终于找到一种全新的拟南芥生态型。
2010年上海世博会,
英国馆的种子殿堂让人惊叹不已,
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这里面40%的种子都是由他提供的。
他采集的4000多万颗种子,
可以存放100至400年不等,
每一粒种子都可能在百年后,
他说:
生物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科,
我们所做的可能就是一天到晚采种子,
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用途。
但是,它们一百年后可能就会不一样,
采集种子就是为了应对全球变化。
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个植物已经没有了,
可到时大家发现了那些我们曾采集来的种子,那个植物不就恢复了吗?也许有人说,如果一百年以后,
这个种子根本就没有用了呢?
他说:
那我更期待看到种子没有用的那一天。
他始终坚信:
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不仅救活种子,他还在全中国,
播下万千复兴中华的希望。
他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
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
在进化生物学等研究方面,
西藏与日本、欧美鼎足而立。
他还带出了西藏第一个,
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
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
国家“双一流”学科名单,
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成功推向了世界。
近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
有人忍不住问他:
一个都这么忙的大教授,
和科学思维是要从小培养的,
现在让他们多一点兴趣,
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
他想要做的事还有太多太多,
所以无论何时,他都以时不我待、
不是用来叫早的,而是提醒自己到点睡觉。
他曾多次累到重病,
两年前,他又突发脑溢血,
就是口述让人写下这样一封信:
经过多年在西藏的工作,
一,不能再喝酒,二,要按时吃药,
三,不能再去高原了。
他曾爱酒如命,
没想到,酒说戒就真戒了,
而西藏这个瘾,却怎么也戒不了。
他只住了十几天院就重新投入了工作,
当时半身不遂的他,
甚至连午餐盒都无法打开。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
经历重病后的他,会有所“收敛”,
可他居然更加拼命了,
就连他的妻子都拦不住他的脚步。
他说:
“西藏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妻子说:
对,没错。但是只有你一个人做是不够的。
他回答:
所以我才要去培养更多当地的人才!
有时一天之内,凌晨时分,
他在上海工作,而当天深夜,
他又在海拔近4000米的拉萨,
工作到又一个凌晨。
钟扬躺在ICU病房里坚持工作
而就在车祸发生前的不久,
他刚刚到西藏最偏远的,
背崩乡上钞希望小学,
为那里的学生做科普讲座。
当他看到学校破败的情况时,
当即要捐出10万块钱,
“比起钱,这里的孩子更需要的是,
像您这样给他们带来科学火种的人。
钟教授,您以后一定要常来呀!”
他重重地点点头,答应了。
而他和妻子,也有约定:
孩子15岁前,妻子管;
15岁以后,他来管。
而就在他车祸前的一周,
才刚过完15岁生日!
向来一诺千金的他,这次永远失约了!
妻子说:“我和钟扬一起走过了33年,
共同经历过很多风雨,
因为我们上有四位80多岁的老人,
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子。”
而直到他去世后,有一些同事上门探望,
才发现他家竟是上个世纪的老旧陈设,
简直难以和他的身份联想到一起,
而他常年穿的牛仔裤已经破了洞,
……
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曾说过: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
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
一百年以后,
我肯定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是我们的种子还在,
钟扬,
他值得我们所有人的颂扬和传播,
也值得所有中国人的,
致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