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安心地混吃等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一个人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安心地混吃等死?

2018-07-29 09:30:24 作者:陆JJ 来源:心理公开课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安心地混吃等死?

  文 | 陆JJ

  来源 |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以前,你有没有听过老师对你家长一句话

  这孩子啊,很聪明,可要是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于是,从这句话开始,“再努力一点”便成为了伴随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后半生的魔咒

  成绩不好?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努力啊!

  成绩好了,排进班里前3,那我也可以再好一点,可以再努力一点!

  当我真的足够好排进年级第一,还可以再好,再努力!要做区第一、市第一……

  于是欲望不断膨胀,无休止掉进了“我其实可以再努力一点”的幻觉里。

  01 

  听XX的话

  再努力一点

  我特别喜欢跟人举我亲戚家孩子的例子

  这孩子,小学三年级钢琴十级,拿了很多钢琴比赛奖项

  起初孩子学钢琴是兴趣驱动,后来她妈开始给她压力了,说你拿全校第一还不够,你得拿区第一,你去参加全国比赛,你完全可以再努力一点。

  行,听妈妈的话,再努力一点。

  原来每天练 5 小时,变成每天练 8 小时,再变成每天练 10 小时。

  小孩儿争气,拿到了某个全国性比赛上海赛区的第一。

  结果孩子以为能喘口气,做妈的不答应。

  你这样就满足了吗?你明明可以再努力一点啊。

  可是时间安排上已经每天练10小时了啊,再怎么个努力法呢 —— 剥削休息和娱乐时间。

  社交、娱乐,统统拒绝

  同学约出去玩,不好意思咱家孩子要奋斗的,不去;

  附近开了个游乐园,孩子垂涎很久,不去。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可以再努力一点。

  最后,您猜结果怎么着?

  母女打算去北京参加一个钢琴比赛,前一晚孩子病了,急性胃炎。

  这还不止,后来被查出轻度抑郁 + Ⅱ型糖尿病

  现在每天女儿都要服用抗抑郁药 + 降血糖药物

  她妈现在后悔了,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什么钢琴,什么比赛,都不要了,我只要我女儿快乐

  02 

  再努力一点点

  我们就原地爆炸

  为了更鲜明地阐明观点我会把“再努力一点”的说法看作是一种包裹励志鸡汤表皮下的语言暴力

  假如现在你学拳击,被一拳击中,教练告诉你:“你会被打到,是因为你闪避不及时,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你听完会不会觉得教练说的是不负责任的废话

  OK,你说我闪避不及时,那我到底得多及时才行?

  你说我不努力,那我到底要多努力?

  那种情境下,每个人一定都是极大程度发挥自己的。

  没有人会主动愿意被打。

  因此“再努力一点”的说法,最大的问题是不面对问题本身,而是试图用“努力”这种单一维度的、无法量化的所谓指标要求一个人。

  这个指标因人而异,可大可小,你告诉他要努力,却不说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完,这不是耍流氓么?

  小孩子小,没话语权,也不懂,你说他不努力,他信了。

  当他其实已经很努力了。他会责怪自己还不够用功,然后开始压榨自己正常的作息,那也正是病态的开始。

  可身为家长、老师、教练,更应该做的不是给孩子扣一个模糊不清帽子,而是帮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到实处

  责怪小孩不努力,就像责怪一个送单不及时的外卖小哥

  你从来不会对外卖小哥说“你要是送得再快一点,就好了。要是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吧?

  因为你也明白在那种情境下,他们也想多送单,多赚钱......

  要是送单迟到了,一定是有情况,比如交通拥堵、导航出错、订单分配机制店家出餐速度的问题... ...

  它一定是一个多维因素影响的结果。

  你若用“努力”去责怪他们, 这就是耍流氓

  这种责怪的结果,就是他们用一种非理性的、畸形方式回应你,比如闯红灯

  畸形的方式,回应畸形的要求。

  这和压缩孩子的正常娱乐社交时间同理……

  短期来看,可能会有收益

  但日子久了,一定出事。

  03 

  病态想法背后

  有一种要命底层思维支撑

  知乎成立的第2年,在早期精彩回答中,我记得李开复先生有一个 19 K的高赞回答。

  这条回答最后编辑时间是 2011 年 3 月 13 日。

  问题是:

  李开复先生每天早上 4 点就起床,是怎么办到的?

  李开复先生本人的回答我就不复制黏贴了,但其中有一金句值得一提。他说: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

  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李先生在 2013 年宣布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并于 2015 年完全康复

  也拍了纪录片《向死而生》,康复后他说健康平衡生活是非重要的,睡眠、饮食运动、压力和心情调节,缺一不可

  或许不少人在年轻奋斗时,都与 2011 年的李开复保持相同观念

  用时间换才华。

  这个底层思维背后,还有一种隐隐令人不安价值观为了我要的东西,可以付出一切,哪怕是命。

  你是不是有时候听到一些时间管理专家对外宣称自己每天只睡 4 小时,会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感到羞愧。

  一些高考、考研考博学子也常说,奋斗的时候,1 天学16 个小时……

  然后你慌张了。

  身边很多中国年轻人也非常吃这一套啊。

  他们自豪于给自己贴努力的标签,而不是做事本身。他们自豪于每天所谓的 16 个小时的工作状态,但从不精细思考,16 小时内,我到底做了什么?有效成分是多少?

  小时候我也真的信,他们说了我就信的啊。

  然后发现,一群骗子啊。

  比如说每天睡 4 小时的,真相是排除少数个体异性,大部分成年人需要至少 7.5h 的睡眠。

  比如说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的,我很好奇这样的状体能持续几天?因为人的专注时间段本来就很有限,对大部分人而言一天能深度工作3小时就很棒棒了。

   

  工作完毕,你就该主动休息、切换场景调节大脑

  04 

  你也是那种

  会拼命push自己的人吗?

  为什么现在流行一句话叫“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像钟摆,要么躺尸,躺尸后自责,然后不要命地奋斗。

  在短时间内拼命 Push 自己,压力大到爆炸,最后达成目标感觉快死了,要休养一段时间,再循环……

  压力模式的确能够在短期内帮助人们做成一些事儿

  但长期来看,会让人出事儿。

  要么大病一场,要么精神状况出问题,要么死亡。

  不然现在也不会那么多高中生抑郁症白领猝死、程序员跳楼、女高管自杀的新闻了。

  看这篇文章观众朋友们,拜托你们了,现在聪明人都调整思路了,你还准备把自己逼到死吗?

  建立在健康管理之上的事业毫无意义

  过去你所迷执的幻觉,会在危机降临时,于分秒间倒塌。

  我常说:“拿命换钱,拿命换事业的人,被疾病折腾,就老实了。”

  因为当你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病态时,你的身体会让你意识到,医院会让你意识到,死亡会让你意识到。

  你不主动后退一步,松口气停一停,一定有什么东西会逼你停下来。

  真的到那一步,就为时已晚了。

  万法皆空,这是佛家所言。

  我们仍是凡夫俗子,要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追求可以,不必迷执。

  你家小孩儿已经拿了班级第一,你问他为什么没拿全年级第一?

  这就是迷执,你贪了。

  接下来就是非正常化的开端,你要把原本放松时间,用于所谓的奋斗。

  你要贪婪地挤压原来正常的时间模块。

  结果两头都以失败告终。

  吾心难安,辗转反侧。

  刻意求之,却求之不得

  人间讽刺

  平静做事,别成为杂念人质

  我们常被教育“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但从没人跟你讲:“放松,是和努力同等重要的必要。”

  放松不是罪。

  朋友,你不是奋斗完今年你就不活了。

  如何健康、持久地奋斗50年、60年,才是你要考虑的事情。

  从小到大,或许有人告诉你:“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

  为什么你会听到这样的鸡血话呢?

  因为那些真正被杀死的人,已经永远机会跟你讲话了。

  - The End -

  为你推荐 

  找到健康、持久的奋斗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潜意识层面应对

  从潜意识中探索更深层的自己,能让你一通百通事半功倍,不被外界压力、焦虑左右。

  而探索潜意识需要专业方法,向你推荐专注心理学20年的林紫博士,她将把2万小时咨询经验、1万+来访者咨询精华浓缩为《林紫的100堂心理课》用心理学的方法带你探索自我:

  房树人、冥想等20个心理工具

  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等15个流派核心知识

  100个真实咨询案例,以人为镜,照见自己

  从人生5大问题切入,助你成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专家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  原标题:多少人掉进了“我可以再努力一点”的幻觉里

  作者 | 陆佳杰。十八线编剧、影视行业从业者、正能量博主。写过很多不知名的剧与阅读量惨淡的文章。微信公众号:陆JJ(ID:tiyan818)分享关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