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头顶五宗"罪"、脚蹬"二八大杠&a
北洋之家(id:bypm2016)
文/北洋君
有一位嘉宾一出场,
齐声致敬:
“校长好!”
更是当之无愧的
才气逼人的他,
在19岁时,就做出第一个“核发明”,
被派往牛津大学,
核专家由衷地向这位
称赞他是:
“谐波加速之王”!
他就是中国两院院士,
核物理专家、原北大校长
陈佳洱!
01
1934年10月1日,
陈佳洱出生在上海一个7口之家。
1937年在上海街头的日本军队
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
陈佳洱的父亲陈伯吹,
为躲避日本特务的追杀远走重庆,
不到10岁的陈佳洱,
早早尝到了当亡国奴的滋味!
1945年抗战胜利,
父亲陈伯吹回到上海。
当时,陈佳洱还上中学,
有一天,下着大雨,
《居里夫人》。
看完以后父亲对陈佳洱说:
你要像居里夫人那样,
能够有所发现,
少年陈佳洱
在父亲的指引下
陈佳洱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从小就爱动手搞发明的他,
收音机、扩音器!
1950年,
另一方面是物理系很强的大连大学,
考虑再三,他觉得
青年陈佳洱
他毅然选择报考了大连大学机电系。
这一抉择,
让他有机会与中国的
02
“抢手”的学生
“546信箱”里最年轻的人
在整个新中国的大学圈里,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每次上实验课,
试验后都会以5分制给学生打分,
若是不合格,必会退回重做!
很多人一学期都拿不到一个4分,
可陈佳洱竟然从这位
“中国光学之父”手里接连拿了3个5分!
16岁的陈佳洱初露锋芒!
X光晶体物理专家余瑞璜、
核物理专家朱光亚……
陈佳洱做梦也想不到,
竟成了自己的老师!
朱光亚与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美国
题目极难,要解好久,
一些人只能拜托同学把饭送到考场里!
他不但三下五除二就做完考题,
1953年,朱光亚教授对陈佳洱提问
在朱光亚的指导下,
研制成中国第一只能探测β放射性的计数管!
这也是他自己的第一个“核发明”!
在这一年,陈佳洱仅仅19岁!
成了多方“争抢”的对象!
清华大学找他去念研究生,
系里却舍不得放过这样一位“才子”,
决定让他直接留校任教。
成为一名助教。
陈佳洱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期间
在助教生涯中,
陈佳洱再次惊呆众人!
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并一口气排了8个实验!
这些陈佳洱自己都没接触过的实验,
愣是被他们边学边摸索着搞出来了!
也要几个人一起干3、4年!
朱光亚被调去后,
便向中央建议将陈佳洱也调过来。
教育部给东北人民大学发去调令,
陈佳洱的老师余瑞璜却坚决不答应!
他直接对学校抗议道:
“谁要调陈佳洱走,我就辞职!”
后来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发了又一个调令,
这才把陈佳洱给“抢”到北大来。
核磁共振领域的著名物理学家虞福春
当年,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是国家机密,
科学家都对外宣称自己在
“546信箱”工作。
就像一个中学生,便连忙往外赶他:
“哪来的小孩儿,快走吧,
我们这里要开会啦。”
结果陈佳洱拿出报到证,
虞福春才明白,
眼前这个21岁的青年,
不仅是朱光亚的得意门生,
还将是“546信箱”里最年轻的专家!
03
到“546信箱”工作后不久,
朱光亚就给了陈佳洱一个大考验:
在8个月内建起一个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546信箱”的一间实验室
在当时,
组员中只有陈佳洱略懂原子物理学,
而且实验器材基本没有,
建立原子核物理实验室简直难比登天!
唯一的理论基础,
就是一本英文版的《实验原子核物理》
陈佳洱只能一面自学,
一面给助教们翻译。
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陈佳洱(二排中间)
时间紧,任务重,
陈佳洱干脆把床搬到实验室,
每天都干到凌晨3、4点,
实在撑不住了就稍微睡会儿,
醒来再接着干!
那时候很多设备买都买不到,
尤其是核实验用的核子计数器稀缺,
陈佳洱干脆自己建立了车间,
自制各类核子计数器!
核子计数器
在不知碰了多少壁,
不知走了多少弯路之后,
新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居然被
初出茅庐的陈佳洱他们建成了!
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学生,
04
“谐波加速器之王”
可以说没有加速器的高能粒子,
制造原子弹就变成了空谈!
可当时只有一台苏联进口的
电子感应加速器
陈佳洱找来几个年轻老师和学生,
仿照苏联的加速器
不到一年的时间,
一台30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
就被自主制造出来,
并且可以满足核试验要求!
1963年陈佳洱在伦敦
深知加速器在核研究领域重要性,
专心研究更高能的加速器。
1963年,新中国首次向国外公派留学生,
陈佳洱被派往英国牛津大学,
陈佳洱在伦敦
到了牛津,陈佳洱被安排
调试与安装串列静电加速器,
他一面安装,一面做实验,
晚上还做理论计算,
很快就掌握了这台加速器的设计原理,
甚至还发现了加速器不匹配的“硬伤”!
牛津大学
这让英国人十分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来自科学弱国
在英国人的强烈要求下,
陈佳洱把他的发现写成报告,
英国人还将印好的报告作为礼物,
送给了陈佳洱。
陈佳洱在卢瑟福实验室
被推荐到卢瑟福实验室后,
英国的教授也有意试探下
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
因此,安排给陈佳洱的课题非常难。
他心里暗暗发誓:
我一定加倍努力,
给中国人争气!
机会很快就来了,
他接到一个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然而这个问题即使对陈佳洱来说,
也是过于复杂和困难了,
没人能说清加速器的微观世界中
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究一度陷入了僵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陈佳洱发明了一个小微分探针,
他不仅发现了问题,
后来经过陈佳洱的改进,
世界顶尖物理学家都没有攻克的难题,
被陈佳洱研究出来!
无怪乎英国人会冲他竖起大拇指,
称他为“谐波加速器之王”!
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
消息传到英国,
卢瑟福实验室的科学家们
把陈佳洱团团围住,
纷纷向他求证,
中国是不是真的爆炸了原子弹?
当时,陈佳洱也不敢确信,
他连夜坐车前往中国大使馆,
陈佳洱激动万分!
陈佳洱(左二)
在1966年陈佳洱回国前夕,
英国人邀请他留下来,
可陈佳洱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英国人,
我的祖国需要我!
05
造出“黑科技”
回国后的陈佳洱立刻投入到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研究中。
5顶大帽子盖在陈佳洱的头上,
他不得不终止所有研究,
被关在了印刷厂里打杂。
然而闲不住的陈佳洱,
居然帮印刷厂进行了一次技术革新!
后来红卫兵来“武斗”他,
1969年,
陈佳洱和同事们被下放到汉中,
在那个大山沟里,
他种地、养猪、修铁路,
修铁路的时候,
不断来回扛100斤一袋的水泥……
当国家再次需要他做加速器的时候,
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
陈佳洱与同事用自制的材料,
竟然研制出了世界先进的
当时这种加速器在外国也仅是
刚刚提出了设想,
然而在山沟里扛水泥的陈佳洱,
把设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1978年,
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点名要还在汉中的陈佳洱来京参会!
43岁的陈佳洱激动地哭了,
我的学术生涯又得到重生了!”
科学的春天来了!
虽然已经过了科学研发最好的年龄,
4.5MV的静电加速器,
螺旋波导聚束器,
我国第一只射频超导加速腔,
第一台碳-14超高灵敏度质谱计……
在陈佳洱的带领下,
一个个难关被攻破,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06
北大校长陈佳洱:
我是书生一个,
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
1996年,已年过花甲的陈佳洱
成为北大校长。
他绝不动用学校公车。
于是一个骑着破旧的“二八大杠”,
一次,学校有地方停电了,
陈佳洱很着急地找到配电室,
人家问他是谁,
他说:“我是陈佳洱。”
工人一愣:“陈佳洱是谁?”
不说出自己北大校长的身份,
学生们称他为“亲民校长”,
他说“我自己并没有把自己当校长”。
不过他在科研上努力和认真的劲头,
却用在了处理北大日常事务上,
“北大无小事”!
作为科学家,
陈佳洱深知一个大学的学科建设
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好坏。
为了让各学科的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他创造性的将很多同类学科
划分为学部。
文、史、哲归到人文学部,
经济、管理和法律则是社会科学部,
数学、物理和化学合并为理学等。
后来还在北大新成立医学部,
并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
填补了北大历史上没有医学的空白。
陈佳洱还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
他经常给在海外的名家大师写信,
希望他们回国到北大任教。
如果去国外参加学术研讨,
他就去拜访当地科学家,
希望他们能够到中国来,到北大来。
后来每次他出国,
都会准备一摞顶尖人才的资料,
托着花甲只躯一一拜访。
虽然被婉拒是经常的事,
可他愣是用做科研那种
百折不挠的韧劲儿和
读书人特有的“认死理”
一次次地尝试,
“不把大师请进北大,誓不休!”
陈佳洱曾说自己当校长
“比较呆板,但比较认真。”
他虽然十分随和,
可对“学而优则仕”的模式十分反感。
有人为了评职称、评院士找他,
问他该发多少论文才能评上,
他直接拒绝回答,
并劝告来者:“踏踏实实搞研究!
最重要的是要对国家社会发展有贡献,
要沉下心来做教学和科研。”
在忙于校长工作之时,
陈佳洱还是那个醉心学术的书生。
他依然坚持
每周给学生们上物理课。
每当拿起课本,陈佳洱就会忘记
在行政工作上的烦恼,
很多时候还会从青年学生身上,
获得新的想法与活力!
1998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给学生们上基础课。
有次,一位同学遇到一些难题,
便给包括陈佳洱在内的教授们
发了几封探讨问题的邮件。
没想到,第二天
就收到了陈佳洱认真亲切的回信!
“如果我不上课的话,
我跟学生跟老师的共同语言就会少得多。
我自己上课,才知道教师想什么,
学生想什么,我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现年已经84岁的陈佳洱,
虽然已经不再是北大校长,
可他依然是北大教授,
仍旧奋斗在讲台与科学前沿!
真正有学识的人
与麦穗的成长过程一样,
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
麦穗傲慢地高昂着头!
而当麦穗真正成熟饱满时,
它们谦虚地低下头,
垂下耀眼的麦芒。
陈佳洱,就是这样的人。
今年恰逢北大120周年校庆,
面对记者的采访,
已经是84岁的陈佳洱说:
说真的,这个校长不好当。
我是一介书生,没有这个能力。
我本身没有多大的能耐,
都是机遇使然。
但既然硬着头皮当了,
我想,我要对得起“北京大学”这四个字。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而陈佳洱最常说的是:
“我就是书生一个,
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
在世的人中,
还可以被称为 “先生”的不多了,
“先生”无关性别,
但都是有着温润深厚的德行,
有着包容豁达的情怀,
更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能耐得住寂寞,
能挡得住诱惑,
甘愿为后辈点亮做人的明灯!
为什么我们对校长陈佳洱
满怀敬意?
因为他,是书生,
更是真正的“先生”!
—THE END—
给北洋君点个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励!
更多原创文章,点击阅读!
版权声明©:北洋之家作品,本公号保留追究抄袭等盗用版权责任的权利,请阅读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