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买一件是一件,好东西用一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买一件是一件,好东西用一生

2018-09-14 10:30:39 作者:樱桃 阅读:载入中…

买一件是一件,好东西用一生

  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日本消费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指的是日本在经历了“你家有我家也得有”“每个人都得拥有一样的”“追求名牌和高消费”等消费阶段后,进入了一个更为冷静平和的时代。年轻人们感到把金*花在攀比的消费上毫无意义,反而开始追求简约生活精神上的富足

  现在到处都在说消费降级。坦白讲,这几年因为家庭开支逐渐大起来,我买东西时候确实多了几分冷静,少了几分冲动。再加上已经过盲目购买奢侈品、追求名牌的年纪,开始对时下流行的爆款兴意阑珊。

  然而消费降级就是只买便宜货吗?并不是。在我看来,消费降级就是退潮的过程潮水退去,真正历久弥新的东西才显露出来。小时候我妈经常跟我说,每年没必要买很多件新衣服,买一件是一件,每一件都能穿很多年。即使是在家里经济没那么宽裕年代,我妈夏天也只买纯棉麻和真丝的衣服,秋冬季的大衣则要穿羊毛羊绒的。她的衣服不多,但件件都是上乘货色。精心洗护熨烫,有的衣服穿了十几年,还跟新的一样。

  “买一件是一件”,是我妈的消费哲学。渐渐的,我也开始深以为然。

  好东西,用一生

  几年前我去伦敦出差的时候,无意中逛进一家叫作James Smith&Sons的伞店,进去以后被店里几百把精致曼妙雨伞迷住,半天都挪不动脚步。这家店至今已经有接近200年的历史,一直由家族企业经营。店里的每把伞都由James Smith&Sons的工匠们在地下室的工坊里全手工制作完成,据说几十年都不会坏,当然也价格不菲

  眼花缭乱地选了半天,我给康买了一把长柄雨伞。这把伞整根伞柄用一整块木头做成,完全没有拼接的成分店员详细问了康的身高根据他的高度定制了整把伞的长度——请工匠削去一部分伞尖,然后镶嵌上黄铜的保护套。这把伞从伞布到伞柄再到伞骨,都是纯手工制成,世界上再别无任何一把同样的伞。

  临走的时候,我问了个傻问题:这伞有保修卡吗?保修多久?

  店员回答我,下一次来伦敦,无论什么时候,请把伞拿回来修。我们永远在这儿,我们保修一辈子。这样一把伞,至今已经跟着康风里来雨里去五年了,没有任何损坏的地方结实一塌糊涂。它看上去,无疑是可以用一生的。

  康是老古板,抗拒华而不实商品喜欢一切可以“用一辈子”的东西。因此我*他礼物,也会挑那种颇具匠心,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物件男人不怎么戴配饰,手表就是最实用也最具装饰意义的配件了。

  康最钟爱、也不太舍得总戴出去的一块表,是我在有一年的结婚纪念日*他的古董表。这是一块1940年代的Patek Ph,至今仍然走时准确,坚固耐用。康戴着它,经常被懂表的陌生人由衷赞一声“好表”。

  其实买下它的时候我并不太懂古董表,但第一次见到Patek Ph的海报,就被上面的这句话深深吸引:“You never actually own a Patek P.You merely look after i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你从未真正拥有过一块百达翡丽,你只是替后代保管它。)”

  我曾短暂地做过一年的腕表编辑,名表的硬广大片也见过不少,但这一系列连表盘都没拍清楚的腕表海报一直深深震撼着我。如果说都市中的一切商品都有标价,那么一块世代相传、承载着匠心和工艺的腕表则是无价的。

  康小心翼翼地用着这块百达翡丽,盘算着要在多少年以后把它传给后代。不知道Luna或小野收到这块表的时候作何感想,会不会像爸爸一样珍惜它。

  磨损也是一种美

  年轻时候不懂旧物的好,后来在巴黎看到香街坐着的优雅法国老太太,一只旧旧的皮包就搁在脚边,把手氧化成暗暗的颜色,才真正觉得好看。从那时起,不再把名牌供起来,而是尽可能物尽其用,让它随着时间过去自然磨损变旧。时间带来的是特别色泽质感,那是无法取代的另一种美。

  后来我在欧洲买下过一套V&Boch的刀叉,护理小册子上写着细细一行小字:“The best way to look after your cutlery is to use it everyday.”(保养餐具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用它们)。恍然大悟。也是从那时候起,不再舍不得把喜欢的餐具食器拿出来用。摆在柜子里看,餐具就失去了意义。

  我喜欢拍照,大部分时候是拍吃的。为了随时能把相机掏出来用,我从来不用相机皮套,总是把相机随便扔在包里,让它和钥匙化妆品以及其他包里的杂物互相伤害。久了,那相机就被自然磨损出了一种好看的样子,康总嘲笑我:“哟,有战地记者相机的成色嘛。”我反唇相讥:“你不是还拿砂纸磨过相机吗?别以为我没看见。”

  康给我说过一个很多年前在相机圈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曾经有一个摄影记者带着自己的两三台相机拍摄一次军事演习,大概是因为军事演习过于真实,让他压力过大,跳上吉普车的时候有一台尼康的F3黄铜相机从身上滑落,相机背带夹在了门上,相机挂在车底。一路颠簸到达了另一个战场之后才发现,相机底部被磨平,机身全是各种划痕,底部黄铜外露。令人惊奇的是,这相机居然活着,居然还能用。

  康也拥有一台F3,边缘由于长期使用,也被磨出了好看的黄铜色。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徕卡公司推出了几千台黑色的“限量版”相机M3,采用了黄铜机身。因为年头太长,也因为那个时候的黑漆工艺不够牢固,目前所有M3黑色机身的黑漆都基本剥落,全身露铜。

  好机器不怕掉漆,而且越掉越好看。喜爱老相机的人们对于黄铜和限量版趋之若鹜,目前一台成色不错银色M3价格在8000以上,而黑色的黄铜版本早就超过10万元天价。徕卡这么有头脑品牌不可能忽视大众的强需求,后来徕卡推出的黄铜版本机身的黑漆格外“脆弱”,涂个肤露的力度都几乎能把漆蹭掉了。粉丝们大呼过瘾,这大大缩短了人们“盘”出一台漂亮相机的时间。

  迷恋老相机和迷恋牛仔裤的人有着同样的困扰:总控制不住要不停地收藏,可是多了之后吧不知道天天该选那个,所以也难“盘”出漂亮的外观来。康就用砂纸打磨过一款相机,就是因为黄铜外面的漆实在厚实,他等不及了。

  到了年纪,就不再喜欢簇新闪亮、明晃晃的东西,开始觉得最迷人的就是物件上使用过的痕迹。那是看不见抓不住的时间,是曾经经过和拥有的确凿佐证

  金是矜贵

  在我收藏的所有餐具里,我最钟爱的就是这套We & Bentley合作系列里的Basilica纹样瓷器。每一件Basilica都在英国的Barlaston,由屈指可数的几位工匠艺人纯手工镀金描绘而成。

  1762年。当时,Thomas Bentley由朋友介绍和Josiah We相识,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虽然来自贸易制造业不同背景,但他们的合作使得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瓷器品牌之一的We不断受到英国皇室贵族及上流社会青睐,并接到了英国夏绿蒂皇后和俄国凯瑟琳女皇订单

  我第一次在伦敦看到这套现在已经绝版了的餐具,就站在那里挪不动步子了。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一款带有金色装饰的餐具。杯子盘子布局规整的欧洲古典纹样由松绿色和金色交织构成,而杯子的内壁则都被纯金覆盖。说来也奇怪,如此大面积地使用镀金,看起来却十分高级淡雅

  当时我和康买下了一套餐盘和咖啡杯盘,还买了一套茶壶茶杯和奶壶糖罐*给了我妈。店员告诉我,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家里的任何一件瓷器打碎了想要补齐,只要联系We就可以,就算是该系列已经停产,We也会为客人单独生产。“因为这是希望顾客家里世代相传的矜贵瓷器”,店员老爷爷这样告诉我。

  从那套餐具起,我开始格外青睐金色。在米兰逛街的时候,邂逅过一间静静的小店,里面都是各式各样玻璃杯盘碗盏。玻璃全部手工吹制,上面的图案花纹也都是手绘。逛进去的时候,画师正在安安静静地用笔刷在平盘上画金色的图案。站在那里着迷地看了很久,买下一套6个蓝色花纹的红酒杯,和一对有金色纹样的espresso杯,很特别,到今天每次拿出来用都还是很喜欢

  而这对康从巴黎古董市场给我淘来的咖啡杯上,也描了细细的金边。这两只咖啡杯品相很好,没什么磨损,想来它的前任主人也没怎么舍得狠狠用它吧。

  有种很促狭的说法,是说女人如果不喜欢金子,只是因为没到时候。其实并不是人上了年纪就一定会喜欢金子,而是看得多了用得多了,才能真正体会出金的好看来。

  “金”有的时候是一种颜色,只是格外璀璨而已。

  我喜欢奥地利艺术家克利姆特,如果你看到一幅画里面到处都是金色,还极具装饰味道,那不用猜了,一定来自于他。他的艺术生涯中有一个“金色时期”,在此期间几乎他的所有画作上面都充满了金箔的装饰。最为著名的《吻》中,男女主人公服装都是金色,而《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中,金色的使用达到了极致,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

  克利姆特对于金箔的使用也不是独创的,那个时代的欧洲艺术家几乎都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可以看到大量的浮世作品以及屏风使用金色,有金箔镶嵌的工艺,也有金色颜料流畅线条。那个年代的日本大户人家,没有一块金色的屏风是会被邻居笑话的吧?

  全球各地,凡历史悠久一点的国家都能看到大量的金色艺术品建筑工艺品。古埃及有哪个法老没有一个金色的塑像吗?电影木乃伊归来》中,复活的巫师只要一回忆往昔就满银幕的金色,金色的杯子盘子碗,金色的蛇、金色的猫、金色的豹子,连皮肤都带着金光

  “金”,有的时候又是一种矜贵。中国金箔制造工艺最好的地方反而是文人雅士聚集的江南,古代文人也喜欢金色。“撒金宣纸”是宣纸*常昂贵的一种,把散碎的金箔贴在宣纸上,让书画之间泛着光泽

  金子的光泽很独特,到目前为止金色都没有完美的替代品,于是金箔的工艺一直保存下来。金箔是纯度特别高的金子做成的,金子软而且质地细腻,于是可以被制作成非常薄的金箔。金箔贴金技术已经数千年了,而且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怎么改进过。数千年来的工匠一直延续传统方式,为不同的材质焕发光彩

  致敬传统,匠心匠艺

  最近我收到了一份来自Dyson的礼物:一支由Dyson的创始人James Dyson设计,在吹风机风圈外层采用传统工艺手工贴覆23.75k金的吹风机。这个吹风机不但结合了现代高科技和传统贴金工艺,美轮美奂,可以让使用者致用一生,还能像工艺品一样随着时间过去自然磨损,形成独一无二的风圈表面

  很特别吧?

  我一直是戴森吹风机的忠实用户,之前在好物100中还专门写过这支革命性的吹风机。它的内置第九代数码马达配合气流倍增技术,每秒能产生41升强劲均匀的气流。换言之,吹干头发速度奇快。同时,它的智能温控系统每秒20次测温并调节温度,能保证头发不被过高温度伤害,而且因为马达在手柄的位置,头发也不会不小心被卷入风筒,总之就是十二分的好用

  虽然我觉得之前的那支紫红色的Dyson已经足够好看,看到这支蓝金色的还是被惊艳到了。在浴室里的黄色灯光下打开戴森蓝金特别版吹风机会被它特有的光泽迷醉,它端盖的金色部分平滑顺畅,同时拥有手工工艺所留下的特有的丰富光泽。晚上泡完澡以后吹干头发,就着烛光看就更是漂亮。越是昏暗的地方,金色越是夺目

  从小看古装电视剧就知道,检验金子的方法就是放嘴里咬一口,软的就是好金子。就因为金子软而且特别细腻,所以可以做出特别薄的金箔,比头发丝还要薄很多。Dyson的工程师们特地去贴金大师Karen Haslewood的工作室拜师学艺,和Karen一起仔细研究贴金的各个步骤,一点点拆解,终于找到了方法批量生产这个特别的蓝金吹风机。

  Dyson千挑万选找到了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金箔,并且完整保留了贴金箔的手工工艺,由工匠小心翼翼地地把5片金箔贴在端盖上。

  然后再用刷子心地将金箔贴合在风圈表面。

  那么软的金子贴在端盖上也不可能永不剥落,一层层增加金箔也是徒劳的,还有可能让它贵到离谱。传统贴金工艺中经常用红色石膏作金箔的底层,这样在自然磨损之后若隐若现地逐渐露出红色的底层,反而更增添了金色的魅力。Dyson为致敬传统工艺和匠心,在金箔下面也用了一层红色的石膏。可以想象等时间慢慢过去,金箔自然剥落的部分也会露出美丽的红色底色,金箔面也会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别色泽。

  匠心处处体现在对于细节设计的执着。贴金的工艺精妙程度难以置信,并且必须手工贴覆。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同时注重细节上的精益求精,这样的精髓深深植根于戴森的品牌理念之中。Supersonic吹风机重新定义了60年来鲜有改变的吹风机市场,而如今的蓝金特别款又是首次研发出了将金箔应用于吹风机的方法,再一次颠覆了传统的贴金技术。

  在生活中,有时候一件日用品就只是日用品而已,而有时候一件日用品却体现着工匠之心,带给使用者感官上的多重享受。是高科技和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也是过去和未来的无缝连接。

  是生活品,亦是工艺品,这就是Dyson这支特别的蓝金吹风机想要带给使用者的独特感受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