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自怡,墨家亦怡
建议投【人生感悟】栏目
文人自怡,墨家亦怡
作者:吴兴文
文人自怡墨习俗起源于三国曹魏的韦诞。到了唐代,经济文化发达、书法艺术昌盛、朝廷重视等多种因素,促进制墨极大的发展,制墨呈现繁荣的现象。官员附庸风雅,喜欢请墨家在制作的墨上,标上自己的职衔、名字。如《春渚纪墨》记载:王景源从他祖父待制公处得到的墨,背面铭刻“唐水部员外李慥制”。
南唐画家韩熙载更进一步,延聘歙州墨家朱逢,在家中制墨,供自己使用,命其居所曰“化松堂”,墨上题识“麝香月”;专门制作匣盒保存。韩熙载去世后,墨全部被妻妾瓜分,没有传到后世。
苏轼被贬到黄州,筑草屋数间,因房屋落成时,适逢大雪,故名为“东坡雪堂”。试用三十六种墨,选择其中好墨,捣碎合制成“雪堂义墨”,并在所制墨上题识“南海松煤”“东坡法墨”。明崇祯年间,休宁人、墨家吴叔大,模仿苏轼的制墨法,制成“义墨三十六丸”。苏轼不但是文人自怡墨的代表,而且自己制墨。
清乾隆年间,诗坛领袖袁枚除自用墨外,交游广阔,时常请人制墨,送给达官贵人。例如:为毕沅订制“秋帆尚书吟诗之墨”,为闽浙总督阿林保订制“雨窗先生吟诗之墨”,为江苏布政使奇丰额订制“丽川中丞吟诗之墨”,题识背后皆题名“随园叟袁枚恭制”,或者“随园叟袁枚制”。(伤感爱情文章 www.wenzhangba.com)
从以上文人自怡墨,可知有几种:自行研发制作,委托墨家制作,嘱托墨家制作馈贻亲友等。转赠他人的墨中,有一种题识“某某制呈”的字样,专门用来送礼,是明清会试制度的衍生物。
余藏有长方形、上下半椭圆墨,面隶书“悟雪斋填词墨”,阴识填蓝,背楷书“乾隆乙丑程正路家藏”,阴识填绿,题识部分随形留边凹陷,高出的环边饰云纹,通体漱金,专供收藏。虽自行研发制作,但已经成立墨肆,并且传到后代经营者。
近人石国柱修《歙县志卷十•人物》有程正路传:“程义字正路,号耻夫,又号晶阳子,(歙县)槐塘人,工诗善画,能手搏击剑。尝游粤,入吴留村、王孝扬幕,以军功授黄陂县丞。大吏闻其善画,胁取之,抗不应,竟坐镌官。家居益狷僻,操金持画者漫不应,好事而黠者伺间馈鼎肉彘肩,辄欣然命笔。好泼墨,作林峦烟树,不落南宫窠臼,孤石丛草,研朱点花实,尤超逸。郑旼题其《西园雅集图》,颇见称许。”
程正路以其别号“雪斋”,成立“悟雪斋”墨肆。制墨时间在康熙早期,与曹素功“艺粟斋”成立时间相当,均为康熙年间著名墨坊。著有《墨史》一卷。此墨制于乾隆十年(1745),其墨肆已为汪彩章接替,仍用“悟雪斋”为名制墨,媲美胡开文墨肆,一直采用创始人的名字经营。
可惜的是,程正路墨肆最终在同治年间以后,被胡开文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