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爱孩子的方式是谁教的?
经常在后台能收到很多家长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大到孩子的重大人生选择,小到自家孩子跟别的小孩儿玩耍时做的一个小动作。
家长的焦虑和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然又有谁愿意对着不够了解的陌生人倾吐生活中的烦恼?暴露自己的无助与脆弱呢?
要做个家长实在太难了,微信上随便一搜“教育”,能出来上千个公众号,就算完成不懂教育学的人,也能凭借自己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故事给你掰扯几句,指导你该怎么教育孩子。
再加上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的”,也有说“不行,男孩也得富养”。
有说要艰苦朴素的,也有说要必须从小多见世面。有说一定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天性,也有说管教熊孩子,人人有责!
大家都很焦虑,为自己焦虑,为孩子焦虑,求助这个老师,那个大咖,恨不得有人手把手告诉他们教育孩子的参考答案。
偏偏所有的参考答案还都不一样,于是又到处问,我到底抄谁的好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你所以为的教育方式到底是谁教的?
不管是快乐教育或精英教育、穷养或富养······这些教育方式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必然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当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生活保障不够时,不止中国的家长会逼孩子学习,国外的父母也一样。
二战后欧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体面又高新的工作,能够从此不愁吃穿,于是精英教育大行其道。(是不是跟你爸妈想得一样??)
电影《死亡诗社》中所展现的1959年的美国高中生活,学生们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
老师们的上课方式也很沉闷,基本就是灌输式教育,所以新来的文学老师基廷才会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他的学生尼尔想要追求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但父母坚决反对,一定让他上哈佛读医学院,最终尼尔在痛苦中选择自杀。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生存问题不再是最大的困境,当初在精英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回首自己的人生,痛恨自己被扭曲的人格,渴望自由自由的选择,所以快乐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当然是一呼百应!
快乐教育或精英教育并不存在孰对孰错,只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出现都不是偶然,都有其背景和局限性。
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疗法”——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但后来发现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qq空间哲理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才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
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教育实验的牺牲品呢?
我们都无法看清当下这个时代的全貌,当我们能说清楚某种教育方式的利弊时,很可能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孩子也都长大了,出现了种种问题才使得我们去反思过去的教育方式。
不过欧美的文化背景与我们差异太大,所以在此强烈推荐台湾的心理学总舵主王浩威老师的书,其中的例子实在太适合大陆的家长看了。
因为台湾经济比大陆经济起飞早几年,教育改革也顺势早几年,他们的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正好是我们将要面临的啊!
王老师提到的例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威廉的故事。
威廉的父母就是从小被逼着读书,被迫选择不喜欢的但热门的专业,他们被要求的太多了。
所以大学期间就参加了台湾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下定决心做一个不要求的父母。
但威廉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他问王老师:“我是不是很笨啊?为什么别人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念书,将来做医生、律师,我的父母却让我做清洁工。”
王老师听到这简直是哭笑不得,因为他很清楚,他的父母说的是“教改运动”期间很流行的一句话,只要孩子快乐,做清洁工也是很好的!
这句话有没有很耳熟!!!简直跟某些教育专家说的一毛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看着这些孩子,简直就看到了现在某些家长的未来!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在批评快乐教育,威廉的问题根源也不是快乐教育本身的错误,而是威廉的父母只是为贯彻快乐教育而贯彻。
他们知道一定不能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盲从一种教育理念,却没有真的从威廉本身的需求出发,没有倾听孩子的想法,更没有给予孩子信任。
而且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放任孩子的选择是两码事,当威廉选择放弃竞争,去读某大学的预科时,威廉的父亲其实很不开心,觉得以威廉的成绩值得更好的,几番“辩论”后最终还是让步了。
只是他表面上看起来尊重孩子的选择,内心还是不满意,连约诊也经常找借口不来,这样去压抑愤怒,真的能快乐起来吗?
所以,正如王浩威老师所说,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教育方式,跟孩子没有共鸣,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没用!
抛开所有的杂念,仔细想想,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
放下所有成见,去问问你的孩子,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追求。
如果做个清洁工真的能让他快乐,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他真心喜欢的是文学,是音乐,或者是逻辑思考呢?如果他需要的是你的鼓励、信任或期待呢?
任何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参考,我们可以多看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人有多么不同的塑造,说不定能在这纷杂的时代里,多一点清醒。
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王浩威
给你的孩子多一点理解
给你多一点放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