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太烂才扑街?怎么会这么简单呢……
上次说到剧情简单散漫但少女感满满的《我心雀跃》,好像就说到了当时口碑很好但是票房很不理想的《闪光少女》。对《闪光少女》普遍的评价,是“青春片中的清流”,“被烂名字坑了的好电影”,宣发团队甚至再次上演了下跪的戏码致歉观众……
在《百鸟朝凤》的主创下跪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原来还真准备做个贡献的,现在这一跪之后再去,好像是自己怕了他们一样,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
观众不欠谁电影票,真的很不喜欢来这招。
无论是《百鸟朝凤》还是《闪光少女》,都是这个感觉。他们的电影肯定是不差的,但这么一来,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和传承,对民乐未来的担忧,还有关于现实的很多思考,以及其他很多苦心经营的东西,就都被这一跪,毁掉了。
看了《闪光少女》之后,我也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不够成功,并不是宣传的锅,虽然海报长成这样:
更不觉得是什么烂名字的锅,《闪光少女》这个名字很可爱啊!
编剧鲍鲸鲸说这是她自己开始就定下来的名字:
写剧本的时候就定了《闪光少女》这个名字,因为一直在听椎名林檎的《闪光少女》这首歌。
鲍鲸鲸说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想努力写出演员演起来不尴尬,导演拍出了来不为难,观众看起来不讨厌,我良心就过得去了。
这样看来,其实差不多都完成了。
《闪光少女》的讨人喜欢之处,在于它确实没有什么野心,既不带流量演员,又没有想着讲一个如何惊心动魄的故事——电影很多地方其实都是尴尬且套路的,但大部分人的青春不都是如此吗?
在饮水机里煮火锅,在电夹板上裹了锡纸搞烧烤,虽然没做过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可完全能理解,看起来也能会心一笑。
民乐少女暗恋“对立方”的钢琴师兄,师兄内心毫无波澜又断然拒绝了公开告白;
少女旁边始终伴随着一个男闺蜜,男闺蜜对她百般呵护,好像全世界只有她不知道男闺蜜对她的感情……
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情节,平常到有点俗套,但看起来也还是校园感十足。
可是在我看来王文师哥并没有油渣好看和可爱啊,油渣看着好眼熟,后来才想起来是《太子妃升职记》里的小公公。
电影可以说是以音乐为主线,矛盾和化解都由音乐而起,这样的电影不少,但鲍鲸鲸找到了一个巧的切入点:
民乐和西洋乐的积怨,还有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碰撞。
这样的点巧在很微妙,但不巧呢,在于很多人不太看得懂其中的玄机,比如西洋乐为什么看不起民乐?民乐斗琴为啥赢了?还得找人给解释一下。
再加上一开始的台词确实有点尬,我虽然不是年轻人了,但也年轻过,据我观察周围的年轻人,95后00后什么的,也不是这么说话的。这就直接导致开始的剧情抓不住人,起码抓不住对音乐不了解的大龄普通观众(尤其是直男)。
不要说“本来就不是给直男看的”这种话,好的影视剧应该是无论哪种年龄层哪种职业和性别都能接受,像《爆裂鼓手》,《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
认识一个钢铁般的直男,基本不懂音乐,看完《放牛班的春天》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不已。
另外,西洋乐跟民乐的矛盾和鄙视链确实是存在的,正如台词里说的“西洋乐嫌民乐土,民乐嫌西洋乐装”。
但这种矛盾肯定不是电影里表现得这么肤浅和表面,其实民乐和西洋乐各自内部都还有鄙视链,民乐里还有“筝不如琴”的矛盾,然后指挥作曲和演奏专业的大家还一起鄙视其他专业,比如音乐教育啊,艺术管理啊……
可是即便鄙视链存在,也不是这种见面就是乌眼鸡的状态,都是放在心底默默鄙视,表面上搞不好还要捧着对方,一个夸对方高端大气,一个夸对方低调内涵。
成年人的法则不好放在青春期里,但把学西洋乐的少女们塑造得这么“婊婊哒”真的不太合适,人也没做什么坏事不是吗(霸凌的当然另当别论)?
另外就是二次元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一部二次元的电影,这个,《银魂》才是二次元的电影,《闪光少女》最多是2.5次元,这个乐队的名字其实起得很好。很多二次元群众也纷纷表示,终于有一部正视我们的电影了!
但是呢,还是想说,对二次元略显扁平化刻板化的处理,是电影另一个让人尴尬的地方。
二次元是啥呢,我说不清楚,但是据我观察了解,二次元绝对不只等同于奇怪的装扮和语言。二次元的人们在生活中并不是让人费解的存在,只是沾到了相关话题的时候才会变得狂热,其他吃喝拉撒跟常人没什么两样。
比如参加漫展演出的时候这么打扮,完全没问题,如果她们平时穿得普通一点,这时候还能让人眼前一亮~
像《生活大爆炸》里的geek们,通过皮带扣,T恤,漫画周边这样的小细节来反映他们的“二次元”,而不是随时随地让他们cos闪电侠。
另外,后面为了表现二次元们并不是怪胎,她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说千指大人特别用心学历史和古文,“《中国通史》读了好几遍”(so what?);基本不说话的樱仔一直在研究民族乐器的起源,从夏商周到近代,几乎没有她不知道的乐器演变……
先不说这个设定有多离谱空洞,单说她们作为音乐学校的中学生,在家里和宿舍都随时随地穿成要去参加漫展的样子, 打扮起来就很费时间吧?另外,要上课忙高考和打游戏,真的有空做其他事情吗吗,还这么深入地做?别忘了,更重要的还有练琴呢!
或者,是我实在太孤陋寡闻了?
想让二次元进入主流的设定是很好的,但是导演和编剧对二次元的简单刻画,不仅没有让人觉得容易接受,反而更觉得他们“不是人类”。
二次元也有审美,也是人类,不会让人进了宿舍感觉像进了鬼屋。手办、漫展、古风,这些在电影里出现,只觉得符号化,并不让人动心。
里面插入的一段所谓“古风”的歌词,真的……实在太太太太一言难尽了!
我不能相信这是深入学习古文之后的成果:
晚南山花儿开,篱笆青苔
年年满山春花开
离离原上草,柳絮飞扬
年年陌上生春草
我终于等到春来了,春来了,草儿绿
我终于等到花开了,花开了,花儿红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
不过樱仔那个输入法我倒是喜欢得紧~~~
此外最最最重要且核心的,音乐,除了在双方斗琴的一段展示得不错之外,就没什么特别体现了。斗琴的结果是民乐胜出,我的理解是民乐的唢呐在西洋乐这里一时没有乐器能对应上,节奏被打断了。
加上唢呐演奏的是《百鸟朝凤》,很有点“凤凰出世,谁与争锋”的意思。
(图文无关哈哈哈)
要知道,这个电影的制作班底堪称一流,在音乐上出彩,有个一两首代表性的曲目或者bgm,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此前提到的《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还有差点拿了奥斯卡的《爱乐之城》,都是一等一的电影,说了好像在欺负人。
就说漫改日剧《交响情人梦》吧,不说里面穿插大量对于古典乐的介绍和引用,就是小出惠介演的那个暗恋千秋学长的boy,都让我对定音鼓有了新的认识。
而《闪光少女》里呢,音乐也是有的,但让人想不到梁翘柏身上。做得也不错了,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而就是这一点点,关于民乐存在感的思考和挣扎,关于西洋乐和民乐的矛盾与和解,就全都不那么到位。
更何况,电影里对民乐的“正名”:
它是传统,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精华,是对抗外来文化入侵的底气,是“如果它不好,我们学这么多年有病啊”的呐喊……
随着电影宣传人员的一跪……就都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我不是故意在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国产青春片里上7分的少之又少,豆瓣7.3的评分我也同意,正是因为我觉得可以给分,才希望电影能够做得更好,登堂入室,替青春片好好扳回一城,告诉观众,这才是真的青春:
没有那么多的撕X堕胎援交,没有为爱去死,有的是珍贵的友谊和成长,小小的叛逆和反抗,矛盾和合作,踌躇迷茫和拼尽全力的“闪光”。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青春片,《闪光少女》至少充满了清澈的诚意,反应出了“正常人”的青春。
PS:
最后学校改变了不再招收民乐学生的计划,所以到底是因为民众和学校对民乐的改观才扩大招生了呢,还是因为领导家的孩子也选择了民乐呢?
这个问题太现实主义了,一点都不少女,科科~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欢迎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
女 侠 鵺 话
一个不求上进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片最大亮点
是一本正经来搞笑的
陈医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撒向人间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