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庆山×韦力 | 再谈古书之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庆山×韦力 | 再谈古书之美

2017-10-18 16:00:41 作者:庆山 阅读:载入中…

庆山×韦力 | 再谈古书之美

关于生命态度

庆山:《古书之美》是2013年出的。到现在差不多是五年时间。应该有很多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韦力:我觉得这五年的变化一共两大点:第一点你叫庆山了,第二点我成了残疾人了。

庆山:再回头看看这本书,对它有什么感受?

韦力:首先,从文字而言,我觉得文字里面有一种修,经过你的修润变得更美了。第二,就是会觉得当初有些事情谈得这么浅,会想当时是不是那种心态来谈话的。第三,会觉得有些观点跟我今天也没有多少变化,那就证明我也没啥长进。

庆山:身体出了事故之后,你现在对待生命的态度,或者说看法上有什么变化吗?

韦力:以前我对这个社会是持悲观态度的,认为很多事情搞得太深入了以后,其实没意义。人必须装在套子里头,自欺一点才能找到快乐。这个社会一直是躲躲闪闪的状态。其实挺消极的。那次受伤恰恰是个契机。我不知道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反正我觉得比以前快乐了。比以前超脱了很多,想干啥就干啥。

我更在意能够让自己快乐,当然这个快乐是在不损伤别人的情况下的一种快乐比如说写书。我现在的改变之一就是明白“尽人事以待天命”,努力地活在当下。既然我读了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东西,就应当写出来。写得好不好没有关系,写得不好也是我今天的水平。

庆山:刚才提了很多“快乐”,但是事实上感觉你更加苦行了,你一直在努力地写作,写很多书,耗费很多时间精力。

韦力:想得到快乐必须有所付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方式。比如我在写书,写这本《觅宗记》,以前我对佛教很多知识都是支离破碎的,为了写书,我系统地读下来了,防备自己挂一漏万,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好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的确很兴奋。我以前所认定的某种事实,原来并非我想的那样,更改我自己固有的认定,也是一种快乐。

庆山:除了写书还有其他的快乐吗?

韦力:如果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不同的快乐中,哪个快乐也不能真正地享受够,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得到的快乐要大得多。我现在主要精力分配写在这件事上。

庆山:现在除了收藏之外,写书对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你的重要性在哪里?

韦力: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是想分享自己的思想,否则的话没必要写。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上帝给了我时间,我就要说,就要把我所想说出来。比如说我四处寻访再写出来,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横通的写法,从学问上“横通”是个贬义词,会认为要专精。而我这种横通的写法,很多人不以为然。我觉得人人都是专家的时候,有一个不是专家,不挺好的嘛。

评价是你的事情,我就是这么做的。经历这场意外以后,我知道死是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如果有征兆,哪怕提前一秒知道,我不往前迈那一步,不就没事了嘛。每年平均撞死八到九万人,如果每一个撞死的人都知道今天出门要死,只要不出去,哪怕晚出去一分钟都不是这结果。既然未来是如此地不确定,唯一确定的就是能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好。

庆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这是无常。

韦力:我觉得上帝规定了每个人的寿终之处,只是不能告诉你,因为一告诉你,人活者就没意义了,就无快乐可言了。因为你每过一秒都会想又减一秒,你天天都活在死亡的阴影里,每天都在等待着死那一天的到来。不知是一种快乐。我不知道我还有多久可活,那是我控制不了的事,而我能控制的事就是我能写,那我就写。

庆山: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收藏还有特别执着的心吗?这种执着是比以前更强烈,还是说有一些变化呢?

韦力:有变化,没有以前那么执着了。是时间分配的问题。因为收藏是一个很费时间的事,要细细研究,去看原物,去看图录,去查资料,而我现在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写书上面了。而我对藏品的分享不是始于现在,以前所有相关的专家就都可以用,这几年,我已经影印了八种所藏的孤本。书在历史流转过程中变成了孤本,并非作者所愿,我今天得到了这部书,得到的只是物权,因为他花钱买了它,它属于了我,但我并没有权利来禁锢作者的思想,这是我的达观,所以我就将孤本影印出版,这样相关学者都可以研究。这就使得孤本不孤,让它化身千百,让更多人读到它。

关于写作与传达

庆山: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们对古书了解不是特别多,你对这个状况怎么看?尤其现在九〇后、〇〇后这些年轻人。年轻一代对古书、对以前留下的这些财富,他们的态度和认知,以后会有一些变化吗?

韦力:我对未来是乐观的,我能理解他们对于资讯的无选择。互联网变得发达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突然爆炸式地产生这么多新的媒介,冲击传统的媒介,人们还没有时间痛定思痛,换句话说,还没有来得及总结怎么面对资讯爆炸这件事。我觉得今天的人仍然在胡乱的讨论之中。

庆山:仿佛大家还陷在狂热的蜜月期里,感觉很兴奋吧。

韦力:现在年轻人无从选择地接受这些新东西,我能理解,但是我跟你的看法一样,这不是正常的。这种无选择的吸收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精力有限,脑海的储存量也有限,用有限的躯体来理解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徒劳的事。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有一点很清楚,社会总体而言是向好的,绝大多数人都向往好的生活,或者叫幸福的生活,这是人的本能,不管是拼命挣钱还是拼命求知,都是想过好生活。

当今天的资讯发达带给人的不是好生活的时候,人们必然会反思,怎么面对知识的选择。总有一天人们会重新考虑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东西是可以过滤掉的,我认为传统文化绝大部分应当属于必须具备的,而非过滤掉的。这是我对历史典籍的信心。人们早晚会重新反思,我们今天狂热追捧的各种东西究竟有没有意义。

庆山:传统文化的力量到最后依然还是会很重要,是吗?

韦力:对。传统文化既然经过了几千年的递传,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先贤都看得那么蠢的话,那么他们所遵奉的东西肯定有道理在。而今天我们社会所流行的一切,都是未经检测过的,都是刚刚兴起,就像转基因一样,究竟有没有危害,我们不知道,即使一百年后我们知道也已经晚了,所以为什么不用几千年已经总结过没害的东西呢?我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东西。你为什么要遵从转基因,一个你根本不知道好坏的东西。

庆山:那像古书这些传统文化该怎么向年轻人传达,或者让他产生兴趣呢?他们怎么才能有一些了解?

韦力:我认为宣传是很重要。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好的,只能接受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关键是接触到了什么,才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这就是宣传的作用,包括了怎样去写书,怎样去讲演。

关于文化寻踪

庆山:你觉得现在收藏的这些古书,它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珍贵和重要性主要在哪里?这种美,比如说古书之美,到底是体现在哪些地方?

韦力:首先说《古书之美》,这本书是你起的名字,用时尚的话来总结,谈的是心灵美。如果是外在美的话,就是如何来品味一部古书,从装帧到内容、字体,层层来品,这是人们所理解的古书的外在美。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就像人一样,躯体加灵魂变成了人,书也是这样,两者不可分割,单看哪一方面其实都有所偏颇,应当共同地来看。每一部古书,它的字体、用纸、开本、装订方式一定符合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否则的话,推销不出去。历代的美是什么意思呢?必须要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欣赏那样的人。美有很强的时代性。

那今天的人如何去欣赏古书之美?我个人的态度就是还原历史,还是先需要最基础的知识的积淀才能谈,否则的话,在一个电脑里,没有这些运转程序,非让它运转,电脑是死机的,大家谈不下去。

庆山:当时你说要花几年的时间做一个大的文化寻踪系列,现在很多书都已经出版了,大概有怎么样的计划和规划?

韦力:我出书分两个体系,一是跟书有关的,第二是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包括《觅宗记》等,我把它们叫“觅系列”,这是传统文化寻踪,现在已经写到第七部了,就是始终以这个“觅”字来作为开头,已经出版的还有《觅诗记》和《觅理记》。“诗”就是历代诗人之旅,从诗经一直谈到了民国,《觅理记》谈的是宋明理学之旅,因为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这系列还会写,比如已经交稿的《觅词记》《觅曲记》《觅文记》。现在写的《觅经记》就是中国的经学之旅。谈的都是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觅艺记》当然是谈中国的艺术。

庆山:这个规划很宏大。

韦力:我要写二十部,已经写到第七部,已经写了快一半了。我是想用十年做完,跑五年、写五年。跑到三年半的时候把腿跑断了,这个事情原以为就这么停了,但是后来想了想如果停掉了,腿不就白折了,之后又开始重新弥补,一个一个完善。

庆山:为什么想要做《大藏经》寻访?

韦力:在几十年之前,藏书家都对它不重视,因为中国以儒家为主的体系一直排斥佛教,藏书家那时候也收点佛经,但收的多是一些僧人的研究,比如说一些高僧的著作,从西方传承的佛经并不收集,从佛教来说,凡是称为经的都是释迦牟尼说的,除了《坛经》这一部之外。按照大藏的分法,得分经、律、论三藏,唐三藏其实就是这三藏,当初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就是经、律、论构成中国佛教的主体。

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印刷术起源就是因为对佛经的刊刻。《大藏经》是整个佛教体系的汇总,中国与之相应的道教有《道藏》在,但是远远无法与《大藏经》相提并论,它对中国历代影响至深,每一次刊刻都用好多年,动用强大的人力、物力搞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它必然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在文化史上如此重要的东西,怎么不应当把它系统地总结一下呢?

庆山:你是从哪些方面总结的?

韦力:我就是以寻访的角度,更多地吸引别人,觉得读起来有兴趣。如果专门谈《大藏经》史,那读者就没多少了,必须让人觉得这挺好玩。而且很多地方,人们并不知道曾经是刊刻《大藏经》之处,第一次写出来。比如说南京的灵谷寺,很多人都去过,但是并不知道其中一部《大藏经》就在这里面刊刻,并且还有那么多的故事。我把它的故事写出来,就是让人觉得原来有这么好玩的一个地方,那么他就会产生兴趣,所以古人讲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要认为写的都是干货,传播不出去没有用。必须要想一种传播的办法。

关于时间

庆山:时间过得真快,五年就过完了。

韦力:人生确实很快。

庆山:从年轻到年老,这也很正常吗。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一样,总归就是长出芽,开花结果,最后枯了,然后再生,重新长一次,就是这么一个循环。所以无所谓,就干自己的事儿,干完就行。

韦力:对。 

▼▼▼

《古书之美》

庆山×韦力

6辑深度对话/6篇藏书知识/10大善本故事

大量珍贵古籍照片,还原古书沉淀百年之美

各大网店均已有售,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