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大碗油泼,来端面了!
放学吃什么啊?
走吧,老寻家!
他们藏于市井小巷里,藏于吆喝叫卖声中,以劲道的面和浓郁的汤头香味勾来食客的魂儿。
南方的粉,北方的面,碗碗都是家的味道。
他们或浓或淡,或辣或鲜。有的色浓味郁,繁复的配菜铺满一碗银丝,吃完直叫人丢了舌头;有的一碗清汤,几滴酱油,配上特制的老卤,却能极尽鲜美之意。
05年的夏天,在单位不得志的老寻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到长沙时,他说:“成,就这了。”就这样凭着一身做饭的手艺,扎根在了长沙,一呆就是十二年。
最开始的店在本部西苑,一间小小的铺面,一架制面机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的他,就这么打起了长沙第一家陕西饸烙面的招牌。
“’我的面味道好,就凭四个字——真材实料。”
老寻这个人,曾经做惯了领导,在面馆里也是绝对的一把手。一戴上厨师帽,这儿就是他的天下了。他从来不会对食客谄笑逢迎,甚至还有点“凶神恶煞”。在他眼里,做好面才是迎来客人的唯一筹码。
每天四五点,学生们还在睡梦里,老寻就已经出发去市场,准备一天的食材。
买回上好的牛羊肉,提回来去腥去膻,分块切下来,和中药、香料腌在一起,在秘制卤汤里煮熟,揭开锅时满室香味。接着发面、醒面,等搓揉够了,面也就有了劲道。
老寻估摸着是个处女座,挑剔的很。油泼面的辣椒是特意从老家陕西铜川运来,和面的面粉也是严格按着比例来,多一分就失了劲道。肉也大有讲究,要脊梁骨就得是脊梁骨,要牛腱子就得是牛腱子,隔了一寸都不行。
从选料到做面,样样老寻都亲力亲为,这一做,便是十二年。
老寻家的特色除了面,更是老寻这个人。
打从你进了店门,他就会用标志性的大嗓门,跟你聊了起来。
“吃面必须喝汤,一口面一口汤,面尽汤绝!”
“油泼面啥都别再加,拌开就吃!”
“25号大碗羊汤端面!”
老寻最具特色的当属叫号子。一嗓子中气十足地喊来,能把在一旁舀面汤的人吓的一哆嗦。这号子也混合着面香,让面馆充满生气。
一口淳朴的陕西口音,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把每一个南方人带进了吃面的大坑,把每一个北方人带回了温柔的家乡。
油泼面
油泼面是老寻家的特色之一,每个人在老寻家吃的第一碗面,想必都是油泼面。热腾腾的面条从锅里捞出来,拌上特制的辣白菜,洒上厚厚的葱花碎、辣椒面儿,最后一勺滚油浇下去,整碗面就活了。
油泼面必须拌开吃,让辛辣咸香的辅料与每一根面混合,再卷起那么一撮,当劲道鲜嫩的面融入口中,香气冲击着味蕾时,整个人都熨帖了。
红烧肉饸饹面
老寻家的红烧肉面可以说是后湖最实在的红烧肉了。面上铺了满满的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佐以土豆、胡萝卜丁、青菜碎,肉美而汤鲜,丝毫不觉得油腻。
在这你能遇见被朋友带来尝鲜的南方学生,吃了一口就再也停不下来,从此周周必来解解馋。
也会遇见西装革履的青年人,蹬着锃亮的皮鞋坐在角落,老寻亲手为他端上一碗油泼面来,他狼吞虎咽下肚后,才满足的说,“就是这个味儿!”
还会遇见几位后湖的阿姨来老寻家吃面,和老寻聊昨日的牌局,还说老寻“不仅麻将打得好,面也做得好”,聊着聊着,又约好了明天老地方见。
和老寻熟络后,我曾问过老寻,做生意开心吗?他依旧是豪迈的笑笑:“怎么不开心?来我这吃面的客人没一个说不好吃,我每天都开心!”
十二年的沉淀后,生活似乎也平静到不起波澜。
现在的老寻,比起最初来时的一腔意气,现在已经修炼出一身平和。每天忙完店里的事,还能趁着中午的空闲,美美的睡个午觉。待晚上忙完,解下围裙,与邻居打打小牌,聊聊养生,聊聊最近的国家大事。
对老寻来说,那间小小的店铺,擀面机日复一日的轰隆声,“腊味儿加点皮炖”已陪伴了他十二年,点点滴滴,都已铭记在他爽朗的笑声中。
对于生活在中南的我们来说,
老寻家是每日必经之路上的一家面馆。
是上完午课胀饥肠辘辘时,
能用美味填饱肚子的地方;
是在生日时能吃上一碗面,
静静思念家的味道的地方;
是看着缕缕热气在空中升腾,
又或许,老寻家不止是一家面馆?
是走走停停的中南人那一份“相思情”
对家乡,对中南,对记忆中那些明媚时光……
如果将来有机会回到后湖
我们一起去老寻家吃碗油泼面好吗?
摄影:大斌、大雨
采访:二丫、毛毛、大斌、大雨
文案:二丫、大雨
排版: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