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痕
人间为凡间,人生为浮生,生下来所经历并记住的一切,即为浮痕。
喜欢倾诉是人的本性,只是对象和范围不同而已。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大喜和大悲,这成了倾诉内容的主体,通过记忆慢慢还原,去告诉你想告知的人,非“祥林嫂式述丧子”。一切记忆都藏于心、言于口、传于耳、谈于今、感于心,循环滚进。
人不经岁月,记忆容易衰退,事随时长会遗忘,浮生留痕有限。笔记是心记的外延,记录点滴辛辣凡事,若沈复不动笔,哪来《浮生六记》供后人品读。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容易记住身边的大小事物,虽受当时各种条件局限,但多年后依能说全貌。人都喜欢回望过去,我也不例外,不时与高中同学清华把十几年前的事扯出来,寻找共同部分,细节描述如刚刚发生,彼此聊的很过瘾。聊的是事,念的是情,时间在更替,不变的是人心,友谊才能走的更坚实更长远。还有一位战友,在朋友圈不时写发服役记忆集,将本人十几年来入伍、服役等各种经历和感悟作详实记录,将留于心的事落在笔端,全景式展现。记下一笔文字,留下一段岁月。对个人来讲,这何尝不是好事,若干年返回来看,犹事辞昨日、时光刚走。
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记录工具载体名目繁多,除文字记录经历,还能通过图片、表情包、语音来更实反应人之境况、心之情绪。一张图片,可以体现你从事什么、向往什么、诉说什么;一段文字,可以抒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或忧郁、苦闷,或感悟、体味,或开心、愉悦,或纯流水账;一个表情,是对图片和文字的“加特”,语气强调满足了人的欲望;一段语音,是最直接的外在形象,与前三含蓄的表现截然不同。不管发布文字、图片,还是表情包和语音,留下的每一个痕迹,代表了个人经历,也反应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心态、状态和姿态,名副其实成了个人的一本“编年体”。
透过《浮生六记》,沈复的一生是苦乐相伴的一生。那试着去梳理各自的浮痕,查看个人的“编年体”,你人生状态的脉络就清晰了。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学会记录浮生,在回望中静思,想你所得、念你所失、克己所欲,是否可以修偏正向,或许每一个浮痕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基石。
人一辈子和草木生命周期并无多大区别,天下事也无人能预料,人有决定因素的,唯珍惜日出日落,享受油盐酱醋,记录好每一个遇见,留下不多的浮痕,才不枉浮生这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