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影笔记】新凤霞:白玉霜的爱情——粉墨生涯忆上海(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光影笔记】新凤霞:白玉霜的爱情——粉墨生涯忆上海(二)

2022-04-18 10:32:14 作者:新凤霞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光影笔记】新凤霞:白玉霜的爱情——粉墨生涯忆上海(二)

白玉霜和情人私奔在上海是一件特号新闻,消息马上传遍,大报小报可有文章作了。

    在上海最红的评剧女演员还得数白玉霜。她到了上海,先去拜访那些有钱有势的东家掌柜,有一个叫魏庭荣(外号大老魏)的人是上海有名气的青红帮,又是做买卖的能人,生财有道,据说是美丽牌香烟商标上那个美人的丈夫。这人是烟草公司的东家,又兼是几个戏园子的股东。以他为首的一些商人,为白玉霜出主意,用白玉霜三个字,先出了白玉霜香皂,香皂是白色长圆形的,外表装潢很讲究,包装上印着一个和白玉霜相似的美女。用这种手段作宣传,上海观众还没有看戏,就知道白玉霜了。商人会作生意,白玉霜香皂立即成了供不应求的时新货,白玉霜的蹦蹦戏也场场客满。

  白玉霜这人很有气魄,为了排更多的新戏,她肯花高价买剧本,如她演的《玉狮坠》、《坐楼杀惜》、全部《玉堂春》,都是京剧的本子。

  三十年代白玉霜在上海唱红了,电影界的前辈洪深先生还为她导演了一部电影《海棠红》。

  记得在一九五二年,洪深先生来我家。我很仰慕尊敬他,我请他看了我演的戏《刘巧儿》《祥林嫂》,洪老很满意。他说:“我可是看评戏的老观众啊!早在三十年代我就常看白玉霜,那时还叫蹦蹦戏,人们说我是评戏的支持者。当时有白玉霜、朱宝霞,还有一个芙蓉花。过去很多人看不起评剧,我去看戏就有人嘲讽,说评剧庸俗低级。现在一看大不相同了,评剧已是一个新鲜通俗高雅的剧种了,时代变了,人变了,剧种也变了,这是非常好的现像。”

  回过来再说白玉霜在上海的故事。白玉霜正在上海唱戏红得发紫时,除去演戏,她每天过着老爷太太包围、坐汽车、去饭店、打牌、跳舞、吃吃喝喝的生活。她不久就厌烦了那种庸俗无聊的生活,可又无法摆脱。她爱上了一个乐队里给她打梆子的乐师。这人年轻诚实,是有名的好梆子,名叫李永起。她跟母亲胖李奶奶一提出来,这位见钱眼开、爱钱如命的胖李奶奶坚决不同意。白玉霜答应给她挣足一笔大钱,给她买房、买地、外加开买卖,但还是得不到恋爱的自由。

  白玉霜在台上唱戏,李永起在台上打梆子,免不了眉来眼去,常被胖李奶奶看见。她为了保住摇钱树,花钱买通了流氓、打手跟踪李永起,还把李永起毒打了一顿,阻拦白玉霜和李永起接触。

  白玉霜跟李永起两人平时不能接近,只能偶尔在后台碰上偷偷说话,胖李奶奶时刻监视他俩。白玉霜跟李永起商量决定私逃来反抗母亲。有一晚演完戏她借口跟人打牌,同李永起坐飞机由上海起飞到天津,跑到河北省李永起老家杨村。

  白玉霜私逃对这个班社影响太大了。她是班主,又是主演。她一走,台柱子没有了,胖李奶奶就把白玉霜的养女小白玉霜扶植起来演主角。小白玉霜嗓子虽没有母亲宽厚,但有她自己的演唱风格,她把很多白玉霜的戏都顶起来了。这也是小白玉霜初露头角的机会。

  白玉霜和情人私奔在上海是一件特号新闻,消息马上传遍,大报小报可有文章作了。

  白玉霜跟满身泥土气的李永起回到老家,震动了全村。李永起一家,哪见过这位从上海洋场中来的大演员,简直是天上掉下的财神奶奶。白玉霜下定决心跟李永起在农村过日子,她用带来的体己钱和金银珠宝在村里买了房子置了地,决心务农,并且宣称:“我跟李永起认命了。”可是说的容易,作起来就没有这么简单,她习惯了豪华享受,看惯了那些阔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农村的一片黄土庄稼,她哪里受得了?又加上农村人也看不惯她,过了没多久白玉霜就住烦了,呆不下去了。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白玉霜与赵如泉会串潘金莲纪念合影

白玉霜与安冠英合演《玉堂春》

白玉霜、安冠英——《杜十娘》

白玉霜——《珍珠衫》

白玉霜主演的电影《海棠红》

  上海的观众想看白玉霜的戏,胖李奶奶又托出人情来,乃是上海有名的能人大老魏。他亲自去到河北省杨村,把白玉霜接回上海。李永起倒是得了房子得了地,可是这么一来不能再给白玉霜打梆子了,他就自己另去搭班了。

  李永起有个外号叫“月饼”,是因为李永起跟白玉霜好的时候,白玉霜曾经问他要什么。那天正是中秋节,农民出身的李永起回答说:“我要月饼。”从这以后李永起就得了这么一个雅号,后来他的真名反而没有人叫了。解放后的一九四九年,他搭我的班,跟我来到北京,直到一九六四年去世。

(本文刊于解放日报1982年04月07日朝花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朝花时文”上月热读文章:

王春鸣:好看的皮囊背后

奚美娟:一位让我在想象中怀念不已的前辈艺术家

于文岗:这是个嘚瑟的年代吗?

唐吉慧:醇香过心,人生艳丽

詹克明:关于绿萝的无言大义

陈鲁民:鲁迅还很“值钱”

何永康:在秋雨里想起余光中

王坚忍:啊,想起那些年的橡皮鱼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