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读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做書按: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策划的一次活动——法兰克福书展专题图书巡展。策展方为了配合展出的绘本还做了一系列的主题讲座。如果说单纯看书只是让我赞叹国外绘本的精美,那么听过讲座,就真的是感觉到在对待儿童阅读和美育启蒙上,我们的认识确实还落后很多。不只国内的家长,连很多出版业界的朋友们也是如此。
家长们总是以为,把孩子们送去学画画、学钢琴,就是艺术教育。孩子们能认出来莫奈的画,说出来莫奈是印象派,背出来印象派的年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是艺术启蒙了。
其实不是的。
艺术启蒙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培养出一个上美术学院的学生,而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渴望感受美好,并且能够发现生活美好细节的大人。艺术启蒙,绝不是告诉你艺术是1、2、3,恰恰相反,艺术启蒙是为了让孩子们打开对艺术的想象力。
它的终极目的不是要你亲手去创作,甚至也不是一定要去亲眼见识世界名画,而是你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让人心动的艺术能量。
飘落的银杏叶里,你看得到秋天阳光的色彩,你听得见树叶告别树冠的歌声,你想象得出一片叶子随风远行之后的冒险……
一本普通的书,你摸得到纸张背后无数机器加工的痕迹,你感受得到文字间的游戏和韵律,你懂得那故事里的故事是甜蜜是悲凉……
你可以对生活充满更多美丽有趣的想象,而不是变成一个大脑干燥的成年人,每天只是单调乏味地重复日常。
你会发现可能每一个物件的小细节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感,写字纸上华润的触感,机械键盘打字时清脆的咔咔声,街头橱窗里的贴画颜色旧的好看,而你常用的水杯把手上也许有一条你从未察觉的美丽弧线……
当你能这样充分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时候,你也许就会拥有更加丰沛的人生了。而在那样的时刻,也许才是艺术启蒙真正达成愿望的瞬间吧。
这种对细微世界的感知力,绝大多数时候不是来自于你以为的“艺术知识”,而是被很多人认为“轻贱”的东西——比如图像、比如音乐、比如自然……
中国的学校教育和家长,都很执着于文字的力量。能认多少字会被看成是一个孩子智力成熟的标准,而开始看“字书”,也会被视为孩子成长的标志。这种执着一定程度上从文字的质量偏离到了对文字数量的要求上。是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 “字这么少,还这么贵!”“反正也没什么字,都是图,在这里翻翻看完就完了,买来干嘛?”……
这样的后果一是导致,同样买50块钱的书,家长们更喜欢选一本科普书而不是一本诗集,理由可能是字数多更划算,或者是“还能学点儿有用的知识”。我并不是想否定科普书的价值,只是不希望有人用“字数多”“更有用”这样毫无道理的对比来决定该给孩子买什么书。
二是有些家长认为买绘本字少不值得;看漫画、绘本太幼稚了,成年之后就不应该看了;以及为什么一本书里都是复制的绘画作品,几乎没有文字却要卖到上百块。
不知从何时开始,“字数”变成一种可以等价计算的价值标准了。而图像,往往被剥夺了作为一种独立形态内容的权利,成为“低字一等”的附产品。也许是因为图像天生带着一种慷慨的关怀。任何人,只要不瞎都能看懂,它不像文字需要跨越“识字”、“断句”和“表意”的鸿沟。
可笑的是,人们将书中的“插图”、绘本中的“插画”地位不断降级,排在阅读的末位和最后考虑因素,却不断将画廊与博物馆中的“艺术品”抬上神坛。我们不愿意为图像阅读牺牲时间,却花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购买“艺术欣赏”的付费课程。如果你就是为了恶补艺术史的知识点然后参加考试那么我无话可说,可是千万不要把自己能背出历史上所有流派的艺术名家当作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
只能说,我们对于“艺术”的误会太深了,把它紧紧地和特定空间、特定人群的特定行为捆绑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其实真正的艺术早就化用在你生活所见的方方面面。绘本就是其中之一。
所有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古老艺术都会通过插画师、文字作者的传承融汇在当下的作品之中。
拿我去参加的活动举例,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做的这个绘本巡展名为“Look”,它实际上是一套德国专家选出来的绘本。这是2016年,德国以主宾国身份参加博洛尼亚童书展时主要展出的一个系列,整套绘本包含85本少儿图画书和漫画小说,其中既有55位享誉世界的德国插画家的新作和代表作,也包括30位青年插画师的作品。
这些书的插画,几乎都从古典艺术和现当代艺术中吸取了灵感,风格迥异,创作手法细腻丰富,代表了德国绘本最高水平的杰作。
关于这些绘本是如何是从艺术作品中学习的,活动的时候,其中一位演讲人是中信美术馆的馆长曾孜荣先生专门对此进行了分析。我也想不出更好更合适的例子,所以下面会以他演讲的内容来举例。这其中有从古典艺术中沿袭而来的写实作品,注重扎实的写实技巧和空间透视:
左:17世纪艺术家委拉斯开兹的《卡洛斯王子》,右:桑亚·达若夫斯基《小夜猫》
也有从毕加索的现代艺术中吸取灵感,将形象彻底扁平化失去立体感的绘画方法:
塔特林·斯坦格《图卢兹的强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