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是最爱好的选择
特立独行、打破规则很重要,但那是需要实力的。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盲从是你最好的选择。
——国馆君按
快30岁的安徽人徐孟南,
报名了2018年高考。
十年前,他就参加过高考,
不过没考上。
现在他无限后悔,想要再考一次。
当年,他选择了“自杀式”答卷方式:
他在考卷上写的,不是答案,
而是他对高考的不满。
“我当时想,我把我的想法写在考卷上,
或许就会引起大家重视,
能够被关注,
从而带来改变。”
他考不上任何大学,
“流水线的工作很简单,
每天7点多起来工作,
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果加班,更加辛苦。”
想换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没门。
“好一些的工作,
都需要高学历。
而我连学历上的要求都没达到。”
他忍受不了了:
“我以前上了大专或者大学的同学,
工作都有比较充分的业余时间,
光这个就让我很羡慕。”
记得当年高中班主任曾说过一句话:
“那些高考故意考零分的人,
不是已经报送上了大学的,
就是以为自己是天才的,
这种人出来,大多连屁都不是。”
事实上,
一切渴望挑战现有制度,
不想循规蹈矩的年轻人,
大多有这样的特点:
他们的偶像,
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
因为他们都没有大学学位。
他们最常用的说辞是:
“大学毕业,薪水还不及一个中专生,
为什么我还要去读大学?”
“与其在体制里庸庸碌碌,
不如到外面闯一闯。”
……
你看到别人不用读大学就可以成功,
很单纯地把成功归因为“不读大学”,
这是一种愚蠢的“捷径思维”,
背后的本质,
是你对成功的极度渴望。
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他们挑战制度的背后,
不是有多么高远的理想,
只想一步登天、成为人上人。
所有人在年轻时,
都会幻想过自己将来惊天动地、
改变世界。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
他们会沉浸在这样的幻想中:
“也许我在高考写一篇文章,
就能够改变这个制度呢。”
“也许以前的人,都没发现这个漏洞,
恰好被我发现了呢。”
“我就是个天才,
现实就是要为我而改变的。”
……
有位高考故意考零分的女孩,
说过一句特别诗意的话:
“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才能发光,
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陨石,
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两样。”
这就是他们的思维:
我是天上的星星,
我理应光芒万丈的,
你们要我下凡去和俗人竞争干什么?
只能说,
对自己天赋的过分肯定、
对现实的过度无知、
很容易毁掉了自己。
·不想走寻常路的背后,是因为懒
有位学生高考故意考零分,
她只喜欢写小说。
记者翻看她的小说,错别字一大堆,
问她:“你读过什么作品吗?
比如四大名著之类。”
她回答:“没有,家庭条件不允许,
只读过一些杂志。”
“那你有没有喜欢的作家?”
“谁也不喜欢。不读他们的作品,
怕写作时受他们作品的约束,
彰显不了自己的个性。”
是的,
高考很麻烦,
你要做无数试卷、钻研无数题海,
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翻烂;
你在任何制度下,
都要重复无数遍无聊的练习,
每天都复制昨天的内容,
这样的生活,多累啊!
但是,忍受不了这种练习的人,
你能想象他们会为理想付出努力、付出代价吗?
为理想付出代价,
总是要付出比普通人要多十倍、甚至百倍的艰辛。不想循规蹈矩的人,
本质上,是懒于和别人一样努力。
他们在自己所谓的爱好上,
也不见得会有多努力。
那些整天嚷嚷着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的人,
其实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
他们既没有实力独立,
也没有耐心盲从,
最终毁掉了自己。
上高中时,班主任给我们讲过张铁生的事。
中国高考史上,
第一个交白卷的人叫张铁生。
1973年,他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高考:
报考条件,是参加工农劳动至少两年以上。
张铁生符合条件,
被单位推荐去考了试。
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有的人为了考试,躲在家里复习功课,
这对于那些既坚持工作、
又要复习的人不公平。
考卷发下来了,他很多都不会做,
他一气之下,在答卷上“大发牢骚”: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
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
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
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他自信地说:
“如果有两天的复习时间,
我是能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首先,他没有像现在的“零分状元”,
指责高考本身,
其次,他告诉国家:
自己严格执行知青的任务,
同时还去考试了,
而某些上榜的人,
完全是钻空子、投机取巧考上的。
最后他才得出结论:
这种高考制度有漏洞,
你不能让老实完成任务的人吃亏啊!当时《人民日报》专门发了篇文章,
题目就叫《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这才叫引起了社会关注,
连江青都接见了他。
最后,他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了。
现在的“零分状元”,
他们对高考的不满,
大多出自自己的幻想,
根本不考虑考试的目的、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对现实一点认识都没有,
他们的建议,也纯属意淫。
高中班主任说:“如果你和张铁生一样,
有深厚的生活阅历、
敏锐的现实观察,
我可以说,有没有高考你都是人才。
如果你没有人家的实力,
你就给我乖乖听话考试。”
如果你讨厌盲从他人的生活,
你可以选择打破规则。
但最起码你得有实力,
挺过规则被打破后的荒芜和凌乱,
成功转到另一条路上。
我大学时的物理老师,
平时总扎着一条马尾,
很有性格的样子。
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深度摇滚迷,
自己组了一支重金属乐队,
平时没事就去窜各大音乐节。
他说:做科研不是他的最爱,
最爱的还是音乐。
我问他:“你那么喜欢音乐,
为什么不专心做音乐?”
他笑了笑说:“如果我当初坚持学音乐,
可能我现在还在珠江新城地铁站卖唱。
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平时偶尔做做音乐,
算是唯一的出格了。”
他从小学习就不错,中等偏上,
五六岁在短波收音机听到摇滚。
一听,迷得不得了,
中学的时候开始学吉他,
尝试自己写歌。
最疯狂的时候,
他跟爸爸说:“爸,我不上学了。
我要去学音乐,出专辑!”
结果爸爸反手给了他一巴掌:
“去你的!以你这天分,
你吃不了这行饭!”
他不信,跑去参加各大学校音乐节,
大多没拿到名堂,
最好的一次拿了第二。
他甚至试过逃学去了北京路,
拉起一把吉他,面前放着一顶礼帽,口朝天,
边弹边唱自己写的歌。
三天过后,差点没饿死。
他说:
“从那以后,我知道自己不是吃这一行饭的人。”
他回到了学校,安安心心上课、考试,
毫无意外地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
现在是教量子通信的教授。
他没有放下对音乐的爱,
平时的生活状态:
“左手写论文,右手写歌。”
有学生笑说:老师是个安分守己、
从而耽误了自己的灵魂歌手。
他反驳说:“你们这群小屁孩,
不要低估了安分守己的力量。
规矩束缚了你,但也保护了你。
有理想、没天分的人,
安分守己是最好的选择。”
在他街头卖唱失败、垂头丧气回到家以后,
爸爸跟他说了一句话:
“‘为理想献身’,
只是一句傻话。
如果你为了理想、连活下去都艰难,
那是对你理想的侮辱。”
规矩、体制这种东西,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融入其中,
他们之所以行之有效,
是有多少年的经验保障了的,
所有制度,都是为大多数人设计的。
你藐视规则、不屑于安分守己,
其实是在漠视人类的经验。
人类几千年来,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其实不过是普通人。
明白了自己的才华,
接受自己的平凡,
一个学绘画的学生,
给自己的家长看毕加索的画,
家长惊讶地说:
“画的什么鬼东西!
五官都变形了、基本功这么差怎么当大师。
还不如我儿子画的。”
“知道自己画写实风格拼不过人家,
就出这种怪招,
这种风格可以随便乱画。”
这通常是自大狂才有的认知:
大师的创新算什么,
不就是打破规则乱来嘛!
但如果你看过毕加索的幼年作品,
你就不会再鄙视他的功力了:
毕加索12岁时的素描石膏像
毕加索13岁的素描石膏像
《最后的圣餐》,毕加索14岁时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是教美术的教授,
一次偶然看见毕加索画的鸽子,
他惊呆了,
知道十三岁的儿子已经远远超越了他。
于是他从此不再作画。
毕加索说过: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
但用一生的时间,
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孩子的画画,不拘笔法、纯粹天然,
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成为大师,
因为他们什么笔法都不懂。
只有像毕加索这样的人,
在深谙传统笔法的基础上,
加上孩子一样的创造力,
才能够真正颠覆传统,
造出划时代的成就。
陈丹青就说:
“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
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
这个知识准备,就是你的传统修养,
只有传统足够深厚的人,
才能看出别人创新在哪里,
也才能知道怎样创新。
那些能够打破规则的人,
都是已经烂熟规则的人。
你看到别人离经叛道、不按套路出牌,
以为他一定灵感迸发,
一瞬间就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你没看到的,是他长时间如一日的操练与折磨,
他们已经经过了长时间“循规蹈矩”,
他们在用规则锻炼自己的品性与技艺,
对他们来说,安分是他们不安分之前的准备,
规则不是束缚他们的东西,
而是让他们登上巅峰的脚手架。
你要创新、你要自由发挥,
最起码得把前人的规矩都学会了,
才够资格自立门户、独当一面。
一句话总结就是:
在能够独立之前,盲从是你最好的选择。
想起《阿甘正传》里面,
那个患艾滋病而死的姑娘——珍妮。
从小就被父亲强奸的她,
很恨自己的生活,
所以注定她要不安分,她必须要反抗——
反抗父亲、反抗社会、反抗命运。
她想当歌手,为了当歌手,
吃尽苦头:
她在酒吧唱,在街头唱,
只要有吉他和场地,
她都去唱。
她的想法很简单:
“我想当琼·贝兹那样的歌手,
我想成名,伴着我的吉他,我的歌声。”
现实一遍一遍煽她耳光,
她选择的,不是及时退出,
而是近乎疯狂地自我伤害:
她加入了黑豹党、加入了嬉皮士,
和陌生人吸毒、性乱,
变成了越战后“垮掉的一代”。
一个原本很有梦想的姑娘,
被自己的梦想摧毁了。
影评人今生说:
“珍妮注定不会走普通人的路,
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
她无法忍受。
她要否定过往,追寻自由。
即便这个自由,
也不过是她另一个牢笼。”
珍妮不想掉入一种老套的规则生活,
却掉入了另一种规则生活:
而这种生活就是无规则。
智力低下的男主角阿甘,
过的是另一种生活:
珍妮不得不裸体卖唱的时候,
阿甘大学毕业、入伍从军;
珍妮变成反战的嬉皮士的时候,
阿甘因为在战场上救人,
载誉归来、接受表彰;
珍妮深陷毒品、踟蹰在轻生边缘的时候,
阿甘开着珍妮号,驰骋大海,
很快赚了第一桶金。
在珍妮一次次为梦想碰壁的时候,
没有梦想、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阿甘,
随着大流、盲从他人,
做了他们那一代人大多都在做的事,
却拿到了很多人都没有的成就。
分别就在于:
很多人在做着这件事的同时,
幻想着去做其他事,
总是不安分、总是不专心;
而阿甘什么都没想,
每次都只能做一件事,
反而把每件事都做到了极致。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珍妮:
不想过安分守己的生活,
幻想一朝成名,
却没有足够的自律约束自己,
在所有屈辱面前,无法保持克制,
因此稍有不顺,就会自暴自弃。
没有人想做阿甘,
因为他太“笨”、
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只知道随大流,
一生都处在可以预料的范围之内。
这个社会,太多珍妮这样的聪明人,
缺乏的,是阿甘这样的“蠢人”。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得自在;
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
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我们都想做有勇气的人,
都想突破自己、
梦想着推陈出新,
这固然很可贵;
但更可贵的是,
认清自己的平凡本质,
放下自我执着,
在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之前,
选择“盲从”的生活,
享受安分守己,
你反而会过得更加出彩。
本期编辑✎ 好孩子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小雪已至,气温骤降
国馆君,推荐这些保暖好物
让你温暖过冬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进入,冬季保暖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