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 | 宁白
当下,他生活的压力正大,但他面对我的,却是淡然和平静,是因为他心中有“哲学”这盏灯吗?
为我们楼盘收废品、报纸的,是一位50岁刚出头的河南农民。不老,却也不年轻了,已经是两个孙儿的爷爷。
几年前刚见他时,他给我留下了平实、拘谨的印象,薄薄的腰板似乎还挺不直。跟他讨价还价,他也不恼,不愠不火地跟你诉说:东西都卖不出好价喽。嘴角还浅浅地笑着。
有一次,妻子跟他说,你住近郊,三轮车骑过的田头地边,如看见有能种花的土,给我捎个半袋。过了没几天,他专门把半袋子土送到家门外了。妻子看他实诚,送了他一只真空包装的红烧鸭子。
我家订了十几份报刊,他说这个小区里就数你家报纸多。于是上我家来收报纸的次数也多。熟悉后,每次来收报纸,便聊上几句。知道他是初中生,当过兵。白天收废品,晚上另打一份工,有时去修补房屋,有时在厂房建筑工地当小工。每天多则300元,少则200元。一个月有10多天,每天要干到早晨四五点,回来就直接到收废品的小区打个盹。
我问他,这样白天黑夜连着干,怎么受得了?
他说,没办法啊!老婆在农村老家,身体不好,要用钱。大儿媳妇在你们旁边的万象城商厦打工,看得眼花了,跟人跑了,扔下一儿一女,要靠我补贴他们。
靠你这点收入,也补贴不了多少啊?
只能省着用啊!天天早晨一碗粥、两根油条,中午在外吃盒饭,最便宜也要十多元,晚上回家炒几个菜,与儿子孙儿一起吃。
那天早上,在地下室门口,见到他睡眼朦胧,手里拿着一本旧杂志,晃悠着走出来,便与他打招呼。
也喜欢看书?
是的。这是收来的杂志,无聊翻翻。
以后我送你几本书看看。
那太谢谢了!
过了有好几个月,不见他来收报。一打听,老婆病倒要动手术了,他回家去服侍她。
我把家里的旧报纸杂志,都积攒着,等他回来,卖给他。
今年开春后,在小区路上看见他了,便说,我家里的报纸、纸板,你的三轮车都快装不下啦!
他跟我上了楼。问他老婆病况,倒没见他揪心。淡淡地说,开了刀,在老家养着。
一大堆报刊、纸板,捆扎、称重后,他把散落在地上的几片树叶子捡起,裹进了报纸堆。我递给他一本武打书说,你闲着时看看吧,你还喜欢什么书?
他两眼盯着我,有几秒钟,随后轻轻地,有点不好意思却也直愣地说,我喜欢看哲学书。
我瞬间一怔。他是为了表白自己的阅读等级,还是哲学书给过他生活的启示?在并不明亮的廊道里,我看到他说这话时,疲惫的眼神中有光的闪亮。
你喜欢读哪些哲学书?
我也看过一些外国哲学书,不大懂,更喜欢看毛主席的哲学书,好懂。
一个初中生,在城市的光怪陆离中,干着被有些人视为低等的活,却心想着哲学。无论想看哪位哲学家的书,也无论他读哲学书是为了想在艰难的生活中求方法找出路,还是为了在心静的时候思考人生之奥秘,即便是他想“炫耀”自己知道“哲学”两字,都让我对这位穿着脏衣服的农民产生了一种亲近,看着他说话时的小心翼翼,也产生出一种同情:一个收废品的农民,他说出“喜欢哲学”,得跨过自己内心深切的自卑。
其实,也有人会这样看,有“哲学”两字在心里,一个人便会有道德的准则,他的内心便会有对生命的期许。现在,有谁还会“炫耀”哲学呢?
我跟妻子说,一个想看哲学书的人应该不会缺斤少两。即便是出于我的迂拙,我也这样固执地认为。
我住的小区是杭州一个新城,周围大厦林立、商厦豪华、高档车飞驰。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农民会面对各种诱惑、矛盾、困难,只有在心里把这些都扛住了,才能打好这份收废品的工,才能不慌不忙地活着。当下,他生活的压力正大,但他面对我的,却是淡然和平静,是因为他心中有“哲学”这盏灯吗?
心中有“灯”,眼中便会有光。我想,城里人的那一点点优越感,遇到这样的目光后,会不由自主地淡却。
前几天,他又来我书房搬报纸,边搬边随意地说:你们城里人多好,都有一间书房可以看书。
从他轻轻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他深藏着的无奈。
如果命运曾经眷顾他,那个“哲学梦”,不知会造就怎样的他。
(刊于2017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朝花时文”上月热读文章:
王春鸣:好看的皮囊背后
奚美娟:一位让我在想象中怀念不已的前辈艺术家
于文岗:这是个嘚瑟的年代吗?
唐吉慧:醇香过心,人生艳丽
詹克明:关于绿萝的无言大义
陈鲁民:鲁迅还很“值钱”
何永康:在秋雨里想起余光中
王坚忍:啊,想起那些年的橡皮鱼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