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症,都是父母之过吗?|| 渡过
【编者按】本公号从今天起邀请王智雄医生开设专栏。王智雄医生是北京回龙观医院青少年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6至36岁人群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鉴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
在工作之余,王医生还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专业科普文章,创办了公众号“王大夫谈心”。我们期待王智雄医生的文章能给“渡过”的读者们带来启发。
一个孩子,突然被人知道得了抑郁症,周边的人立刻会好奇:“好好的怎么会得了抑郁症?”
于是很多家长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你们家孩子得抑郁症,都是你们做父母的经常打骂造成的”;
“你们家孩子得抑郁症,都是你们做父母的小时候老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安全感不足引起的”;
…… ……
这类说法,真的是专业心理解释吗?
家长可能会想:别人家孩子也被经常打骂,怎么就没得抑郁症?
再问问现在的父母,有几个小时候没被父母打骂过,怎么没都得抑郁症?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小时候也是经常被打,怎么也没得抑郁症?或者反过来说,很多没被打骂的孩子,怎么就得了抑郁症呢?
还有,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也经常不在家,怎么他们家孩子就没有患抑郁症?
当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患抑郁症的几率,可能比其他孩子高。但是反过来想,都是留守儿童,怎么某些孩子就抑郁焦虑了呢?
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孩子从小挨打受骂,孤独缺爱,确实是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孩子抑郁症不能都责怪父母。
这是因为,各家的孩子,先天上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婴幼儿,有的是安全型依恋,有的是不安全型依恋。因此,每个孩子被打之后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而这必然影响他对自身处境的应对以及最终获得的结果。
相对科学的解释
对孩子抑郁原因表述,全面而专业的回答至少包括这三个方面: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
这也就是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疾病的解释和干预至少应该是:生物+心理+环境。
一、生物因素
1. 情感障碍家族史和基因遗传
研究提示,抑郁症具有遗传易感性,父母患抑郁障碍,其子女也会有患抑郁障碍的几率。青少年儿童抑郁症的家族聚集倾向更是明显。
2. 大脑和神经递质因素
某些大脑磁共振研究发现,情感障碍患儿的大脑某些部位的大小、活性,以及某些神经递质浓度,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与正常人是有差异的。
3.内分泌因素
有研究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有关系。应激会导致HPA轴功能活性亢进及相关的生理心理改变,而早期应激能显著影响HPA轴的活性,使之成为抑郁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二、心理因素
看看你们家孩子有没有以下这些特点
个性特征:内向、孤癖、胆小、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高依赖性、高自我批评、高自卑等。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与世界(包括未来),持有负性认识或信念。很多人称其为自动化负性想法,什么事都往坏处想。极端化否定和歪曲,低自尊、低自我效能、负性的自我归因等容易导致抑郁。
三、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
矛盾性高、亲密度低的家庭,例如家庭不和睦、经常硝烟四起,或者家庭气氛冷淡、亲子亲密程度低等。
适应性差的家庭,例如居无定所、经常搬迁、转学,经济上过分拮据,家族和邻里冲突多等。
父母患有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从遗传因素上增加了子女患情绪障碍的风险性,而患病父母异常的个性、情绪和行为方式也易被子女模仿,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和应对方式。
家庭中父母专制、冷漠,经常批评、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也会促进抑郁症的发生发展;父母高关怀、少过度保护、民主开放的管教态度则有助于减少抑郁症。
大量研究表明:存在儿童期创伤的孩子,如儿童期家庭破裂、父母功能缺失(早逝、分离、遗弃等)、遭受虐待或忽略等,成年后更容易患抑郁症。
2.学校
学习压力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最大的应激源。同伴关系不良、同伴欺凌,老师对学生的忽略、抛弃、不适当斥责或惩罚等,容易诱发孩子抑郁。
3.社会
社会环境:不安全的社会治安,不接纳的社会态度,缺乏支持的、温暖、互助的社会风气;恐怖袭击;对学生的暴力事件,会增加青少年儿童发生抑郁的风险。
同伴影响: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同伴关系、违法犯罪、不良嗜好等容易诱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所以,凡是这么片面而偏激说话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你都要对他的专业水准重新作出判断。
不当归因的后果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同意,本文最初提及的说法,“孩子的抑郁症都是父母的过错”,显然是以偏概全。
这样说有哪些不良后果?
现实中,很多孩子听到这句话,就会把自己抑郁焦虑的责任全推给父母;而很多父母自身本来就有自责内疚,如果真信了这话,会陷入更深的自责甚至自罪沼泽里。
随后,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可能会由过度干涉到过度放任;由过度保护到过度放纵。而他们自己,尤其是很多母亲,会出现抑郁和焦虑,失去了给予孩子充分情感支持的能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