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王冲林谈思想与行动的距离
“闲时吃紧 忙里悠闲”出自《菜根谭》一书,讲的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既要在紧张忙碌中不忘悠闲之趣,也要避免沉溺在安逸享乐之中,以致将进取斗志消磨殆尽。
前段时间,因伤病休养在家。掐指一算,已经休息了两周。刚受伤时,本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塞翁精神,想着虽然受伤了,未必不是好事,因为遵医嘱要休息月余,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读几本书,多写点文字。可是两周过去了,翻了两本书,加起来还没有读够一百页,文字更不要提,满打满算写了两万多字,合算到每天一千余字,还没有之前上班的时候,利用工作之余写的多。倒是电影看了几部,游戏打了几十局。看来“忙里悠闲”要比“闲时吃紧”容易做得来。思其原因,可能是缘于生物趋利避害的应激属性,当没有外因约束的时候,哪怕是明其理,也不愿履其行吧。
前几天,老婆在聊天时谈到了办公用房的话题。她说去机关办事的时候,见到许多领导的办公室都被隔断了一截,问之原因,是原来的办公用房超标,需要按照规定隔断,以合乎办公用房的规定标准。
老婆牢骚到:“既然房子建的有那么大,就那样用着吧,以后不要再出现超标建房不就行了,房间隔上那么一截,别别扭扭的多难看。”
对于老婆的观点我表明了否定的态度,关于办公用房的问题有些朋友在聊天的时候也曾经谈及,整体观点与老婆的态度大体一致,都是主张现有的状态就让它保持,只要以后不再出现新的违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去把现有的办公状态变得不伦不类。
《行政办公楼建设标准》颁布于1987年,1999年颁布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2014年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各级机关办公用房的使用面积。从制度上看,国家早已对办公用房的建设使用标准予以了制度化的规范,但是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所使用的超标准办公用房,基本上都是建设于制度规范实行之后。制度早已明了于心,但在没有硬性的强制措施下,谁都不愿主动改变,如果没有现行的强制性的对办公用房的隔断,恐怕只会标准越出越多,而办公用房建设依然我行我素。
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而关于思想和行动的论述,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讲,称之为“知”与“行”。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中,思与行应是有机统一的,是相辅相承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圣贤先师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无论是朱圣人的“知难行易”,还是王阳明的“知易行难”,都是在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探讨。
圣人先哲在云端洞悉世间大道,为我们探索出科学的思想理论。无论是儒道释的国学思想,还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都要通过我们这些脚踏实地的芸芸众生得以实现和论证。网上流行一个表情,内容是“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听”,很生动的表明了“思行统一”、“知行合一”上的问题,知者未必行。
今年,争创文明城市活动遍布全国,家乡县城也在其列,交警在一人行横道处设置了交通监控摄像头,抓拍不礼让行人的车辆,对于违规者处以扣三分、罚款二百元的处罚。从上小学时候开始,老师就在教我们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就知道人行横道是行人过马路的安全区域,长大了也知道车辆在人行横道礼让行人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但是在没有处罚措施的时候,行人在过马路时被车流困在路中央的现象常常发生。究其原因,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没有强制措施的约束。
思想与行动,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是认知与实践的关系。能够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圣人举世寥寥,世人多为庸者。作为个人,多读几页书或少写几行字无碍他人,但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让思与行实现哲学理论上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如何让思与行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得以实现?其实人们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距离,仅仅隔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