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沉默是糖衣,我的固执是炮弹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杨思远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两性关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两个人因为某件事/某个话题争执不下,一个希望对方听从自己,另一个却总是固执已见。那个常常扮演劝说的人,已经习惯了对方的固执,最后不得不用沉默收场,避免一阵小骚乱演变成一场大灾难。
如果还原成对话模式,应该类似这样:
甲:“这件事情明明就是这样的啊,你怎么就不能XXXX呢?”
乙:“谁说应该那样啊?我就认为应该这样啊,我凭什么要改啊。”
甲:“你怎么总是听不进去意见?怎么总是这么固执!”
乙:“什么固执?我这叫坚持自我!”
甲:“……”(沉默)
在这场小战役中,其实双方都有使用自己的武器,甲的武器叫“沉默”,乙的武器叫“固执”。
沉默的糖衣,愤怒的变体用沉默结束战争的甲方,并非真的“无话可说”才转而沉默,相反,沉默作为一种最为丰富的语言,其实它代表了甲方有太多的话想说。
用沉默防御战争当乙方再一次用固执来回应自己的建议的时候,甲方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一万匹马奔腾着呼啸而过了,但是甲知道,如果任凭这万马齐奔,必然引发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
早前的经验已经证实,大规模战争包含了言语指责、人身攻击、冷暴力等多种战术,杀伤力可以达到8000点之高;而眼下的小规模争执,如果用沉默来结束,虽然自己得奋力疾奔,把这万匹野马关进笼子里,累是累了点,但是杀伤力也才1000点而已,显然伤害要小很多。
左思右量,甲决定用沉默结束对话,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战役引发的两败俱伤。
用沉默传递愤怒当乙在对自己的固执已见夸夸其谈的时候,甲很可能一言不发低盯着乙,眼里满是怒火,就好像一群饿狼紧盯着自己的猎物一样,仿佛分分钟想要把对方撕烂吃掉。
让甲感到如此愤怒的原因,是每一次劝说,都在乙那里以固执的方式被拒绝。劝说的本质,是希望对方能够改变,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对方不但没有看到自己的需求,反而却通过一再拒绝的方式,去创造新的不满。
在甲的世界里,一段本来80分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乙的改变,换来90分的体验。但却不料,乙偏偏不配合,还通过一次次地挫败甲的期望,将关系得分直线拉到合格线以下。
甲的心理语言是:“你怎么能完全无视我的感受?!你怎么就不懂这是在改善我们的关系?!”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却因被气得厉害,最终只能用带有愤怒的沉默作答。
用沉默表达表面认同当然,甲也有可能用沉默在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即用沉默表达对乙的认同,传递的信息是:“好吧,你说的都是对的”。
这种认同,并非是甲发自内心的认同,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训:不能硬碰硬,越是顶撞,反作用力也越强。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示弱,会引起另一方的内疚心理。当甲沉默不语的时候,乙反倒惴惴不安,开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太强势了?我是不是太过分了?其实不就是让我XXXX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啊……干嘛因为这点事儿把TA搞得那么难受呢?……”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乙决定听从甲的建议,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观点。
甲内心窃喜:“果然,身经百战,才能名不虚传啊”。
我的疆土,用固执守卫如果说沉默是甲的表达,那么固执也是乙的言语,在这场无形的硝烟战争中,乙又在用固执释放哪些作战信号呢?
换句话说,乙在用固执,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内心诉求呢?
“我不想被否定”当甲试图让乙改变自己某些观点的时候,乙感受到的是“被质疑”。
如果乙是一个人格完善内心强大的人,或许TA不会因为别人质疑自己的观点而感受到不悦,如果别人观点确实是对的,TA也可以很理性地采纳他人的建议。
但是,如果乙是一个本身内心就很脆弱,自我功能不是特别完善的人,那么TA很可能会把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当成对自身整体的否定。也就是说,当甲说“你怎么就不能XXXX”的时候,乙的感受是:“如果我听从了甲的建议,那么就代表我这个很糟糕、很差劲、很无能”。
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乙宁愿引发战争,也会用固执来和对方死磕到底。
“我不想被控制”在甲乙双方交战的历史中,甲很有可能一直扮演“劝说”的角色。劝说,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也可以叫做“降服”。
降服,可以用一个颇具画面感的场景来描述,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古装剧,比方说周边国家都来中土大唐朝拜,之所以朝拜,就是因为周边国家被大唐的盛世威严降服了,自己甘愿归顺大唐,祭献自己的权力和疆土,听之任之。
如果将这个场景切换到两性关系中,就是甲试图通过劝说来降服乙,让乙交出对自己的控制权,一切都听自己的。
丧失控制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不被尊重、没有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没有自由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乙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遂用固执守卫自己的疆土,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我不想体验痛苦”乙也有可能是在用自己的固执,回避某些不想体验的痛苦。
假若乙有一个非常严苛的父亲,从小到大对TA管控得都非常严厉,比方说,不写完作业不准出去玩;吃饭到时候,因为偷瞄一眼电视而被拍头;进门没有把鞋子摆放整齐,就迎来一顿胖揍……也就是说,哪怕鸡毛蒜皮的小事,乙都是被自己的父亲控制的。
与此同时,父亲控制自己的方式,就是用暴力来管控,那么乙在听父亲话的同时,体验到的情绪是痛苦的、难过的,这个反应模式也会成为TA潜意识的烙印:听别人的话,很痛苦。
所以当甲试图说“你怎么就不能XXXX”的时候,乙马上会进入应激状态,因为这在潜意识里会勾起TA对自己父亲的记忆,为了避免重新体验与父亲交往中所体验的痛苦,他会采取反抗,即用固执己见的方式来抵御痛苦。
结语家庭中的战争,大多数都是关于“控制权”的战争,对情感的控制,对孩子的控制,对话语权的控制等等。
可是你有想过一个问题吗?在这场战争中,就算你战功卓越,成绩斐然,最后你又赢得了什么呢?
荣格有句名言,“爱与权力,是天平的两端”,换言之,当我们悄悄引爆关于控制权的战争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放弃了对彼此爱的滋养。或许,你最终使得对方向自己俯首称臣,有一种大好河山都归己的快感,但与此同时,你也成为了“孤家寡人”,阻隔了爱的流淌。
家,是每个人的港湾,需要用爱来圈养。对方明明很固执,可是你能透过固执看见TA的脆弱,允许对方做自己,这是一种情趣;对方蛮横又霸道,你非但不争执,还为此感到甘之如饴,这是一种能力。
就让《甄嬛传》停留在电视屏幕上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点《我爱我家》的轻松感,化解你的沉默,消退我的固执。
作者介绍: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 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老胡轻心理课程,
有什么问题可添加小助手询问哦!
lt;The End>
推荐阅读▼
没有节制的母爱,是一种暴力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