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石名言名句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王安石《定林所居》
●游褒禅山记 (宋)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余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王安石《葛溪驿》
●道有本有末。……本者,出乎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老子篇》
●商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用孟子的话说,是先视之为师再作为臣子。 ----梁启超《王安石传》
●年青时代的王安石一直在繁华的东京找不到归宿感。 ----夜狼啸西风《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小院回廊春寂寂,
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浣溪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王安石《菩萨蛮》
●但事实上,仁宗的儿孙并未如此用人,他们大胆提拔了才智两全并一意孤行的经济学家王安石为相,主持国家改革。苏轼因此被抛弃,一生不得不在全国流浪。直到晚年离开大陆,去海南岛吃荔枝。 ----阿杰《千古悼亡犹费词》
●慢世薄功业。
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
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
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
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
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
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
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
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
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
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
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
黄金报主人。 ----李白《赠友人其三》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莫相侵。 ----王安石《古松》
●婚姻丧葬、奉养父母、吃穿用度,如果没有制度予以节制,天下人都会把奢侈当作光荣、把节俭当作耻辱。 ----梁启超《王安石传》
●靠天下的力量生产财务,取天下之财物供给天下。 ----梁启超《王安石传》
●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 ----王安石
●霜松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 ----王安石
●唐以前的几千年,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是主流文化的基地。五代时期,南北文化分向发展,然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五代之前,中国的人才多出自北方;五代之后,中国的人才多出自南方。唐代的文学家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孟浩然、王维、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北方人。五代之后到了宋代,诗文的名人又几乎都是南方人了,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曾孔、苏洵、苏轼、苏辙、陈师道、秦观、范仲淹,刘永等。唐代和宋代之间隔了一个五代,变化就如此之大。最明显的例子,“唐宋八大家”,唐二家全是北方人,宋六家全是南方人。 ----陈传席《西山论道集》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
●这就好像深埋在地下的美玉,没有机会显露光芒 ----梁启超《王安石传》
●政治上的事与辞章有关,却不甚关联。那是他们理想意志里的差别,不是人性情怀里的距离。王安石与李清照不需要为历史负责,他们始终只是两个独立的需要为自己的内心所趋而不遗余力地奔赴的日常人。
而关于他们本身的兀傲,则是各自有美好。 ----王臣《一种相思两处愁》
●《赠常侍御》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燕赵期洗清,周秦保宗社。
登朝若有言,为访南迁贾。 ----李白《赠常侍御》
●突然想起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我自嘲的笑笑,不知道自己老去的那一天,可有幸再遇见你?
●酒色财气诗
佛印: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王安石: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赵顼: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嘉佑三年北宋帝国文人眼中的王安石,调侃归调侃,后面更多的是几分神秘和敬慕,像三苏中的老苏洵那样在仁宗时期就给王介甫打上奸逆标签的,恐少之又少,他们更愿意把他看成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员,虽然有些独行特例和神秘感,但他们把他归类于有魏晋遗风很不愿的在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的文学愤青一类。
他们没有想到十年后,不拘小节的文艺青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无畏的革命者,站到了大部分北宋精英文人们的对立面。进行着这个帝国最后的救赎和折腾。
嘉佑三年后的第六十九年,北宋帝国在金人的铁骑袭击下轰然崩塌,南渡的文人们痛定思痛眼光朝北,突然想起了王安石在嘉佑三年的进京和他的《言事书》。 ----夜狼啸西风《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数百年来,一只狗见到影子而叫,百只狗听声而叫,直到今天还说王安石迂阔、执拗、冷酷,甚至说他营私、敛财。 ----梁启超-任浩之译《王安石传》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乎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老子篇》
●由上述这班人拼凑起来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把北宋末年的政治推入污浊的深渊,黑暗的时代。他们看到,在王安石和宋神宗赵顼变法期内,为了准备“吞服”西夏和辽政权而积储下来的金帛和粮饷,虽在宋哲宗赵煦统治期内支用了不少,但还有大量的剩余,因而就提出“丰、亨、豫、大”的口号,扩建北宋王朝的宫廷,把朝廷的场面都粉饰得富丽堂皇。为了搜集江浙地区的奇花异石,织绣丝绸,雕刻一些象牙金玉器物,在苏州和杭州设置了应奉局和造作局。造作局中所役使的各种工匠,每天都达数千人,而所用物料却全是从民间无偿榨取的。应奉局不但役使大量人员到山岩湖泊中去搜求珍异,而且对居民家中的美好花石,也一律征取。 ----邓广铭《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