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形而上的美文美句摘抄
●维也纳的逻辑学家建立了一种体系,其一和每一件事情——以我的理解——都是一个同语反复,那就是对前提的重复。在数学中,从一个简单的定律可以推导到一个复杂的定律,但所有这些都包含在第一个定律中。所以,形而上学=同语反复;宗教=同语反复:每一件事情都是同语反复,只除了黑咖啡,因为人的感官是被控制了的! ----马塞尔·杜尚
●我们的学术方向是以科学为普遍的尺度。我们不注意他们的生命学问。读哲学的是以理智游戏为满足。西方的哲学本是由知识为中心而发的,不是“生命中心”的。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哲学界是以学西方哲学为主的。所以只注意了他们的“知识中心”的逻辑思辨,接触了一些逻辑问题、科学问题,以及外在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并没有注意生命的问题。读西方哲学是很难接触生命的学问的。西方哲学的精彩是不在生命领域内,而是在逻辑领域内、知识领域内、概念的思辨方式中。所以他们没有好的人生哲学。 ----牟宗三《关于生命的学问》
●只有我的心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赞誉别人的才华胜过他的心呢。更何况我一无所有,你眼里的精彩绝伦,也不过是我给自己的愚蠢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显得像个形而上的笑话罢了。
●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的价值思想在一种极端意义上是致命的,因为它根本就不让存在本身进入涌现中,也即进入其本质的生命力中。根据价值的思想自始就不让存在本身得以在其真理中成其本质。 ----海德格尔《林中路》
●官僚机构是一部有操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机器。哪里有原则?官僚们从来没有信仰、没有原则,这是所有官僚机构的灰色形而上学。重要的是坐稳位子,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白纸里包着羊肉,小狗就跑得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既然有人爱国,他们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那么我爱她,为她肝肠寸断,愿意为它奉献一切又有什么错!不要和我说大爱小爱,在我眼中爱就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假如你非要说有大小之分的话,那么我也只能说你是形而上的,是片面的,主观的,看待事物!
●什么东西丢了?是辩证的丢了,还是形而上学的丢了?反正都是丢了。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刘力红《思考中医》
●世界浩瀚辽阔,宇宙无穷无尽。(感动的句子 www.wenzhangba.com)
只是每个人,每个故事,一切存在的形式和更形而上的事物都只活在它们蜷缩着的那一个个小小的角落里。
●用“一”或任意一个数字标识的可以是一个实物、一个事物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意念、一个数。它们在这个意义上都与零无关。它们与零的可能关系仅仅在于:它们最初都源于零、生于零。零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它静居于正负两极之间,构成万物的中心。但它是空的,形而上的万物从它展开去。
●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其间没有是非之争,我用“目的”这个名词时有点不敢下笔。因为这种包含真正享受它的目的,大抵不是发自有意的,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目的”这个名词便含有一种企图和努力的意义。人生世上,他的问题不是拿什么做目的,或怎样去实现这目的,而是怎样去应付此生,怎样消遣这五六十年天赋给他的光阴。他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这个问题跟如何去享受周末那一天的快乐一样实际,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如果人们生在这宇宙中另有什么神秘的目的,那么只可以做抽象的渺茫的答案了。 ----林语堂《人生何必自寻苦恼》
●世界上总有那么些姑娘,把美表现得深入到骨子里面去,就仿佛只要她一笑,地心引力都不足以抗衡她的魅力,这样的女子就真的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只要是极致的东西,在受到赞美的同时,也要接受批判,所以她们是毒蛇,是妖精,是所有诗人和作家的情妇。诗人把她们囚禁在哀怨的诗歌里,由世人传唱,一遍又一遍的鞭笞她们,直至她们又从哀怨里生出一种大快人心的美感来。作家则把她们流放到作品中,及尽所有可能的赞美她们,把她们的虚荣心膨胀到无限大,最后由世人把她们从作品里生来硬拽出来,就放在世界上,甚至都不用恶语相向,那种从天堂跌进地狱的失落感就会一点点的撕咬她们,使她们从生物学意义上消失,从形而上学里真真实实的掉进地狱里面去。再过个几百年的后来,文学就诞生了
●在其《后分析篇》Ⅱ.11中,他以一种较令人满意的方式论述了4类原因:“有四种原因:首先,物自身的本质;其次,存在物所必定具有的条件;第三,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最后,物质的目的或目标。”这就是被经院哲学家普遍采纳的把原因划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4种的根源,我们从《苏阿茨形而上学争论录》中可以看到这种划分——经院哲学的真实概要。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存在"?"此在"?"生存",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从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我躺在草里,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大地的安慰,沧海桑田,人生短促,但自然自会生生不息。在人的短促生命里,偶尔也能看到自然的永生。亿万年的冰河融化了,消失了,被冰冻了亿万年的苔藓就活了过来。想起它们,就好像想起那种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传说。我躺在那里,就像一块古老的冰躺在它的旧河床里那样顺理成章。那一刻,我似乎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许消失,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相伴,也是永恒的。一时,自然的永生和自己生命的短促在我心中引起的不是感伤,而是安心。那是一种生命会前赴后继地与自然相伴的安心,形而上的安心。 ----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