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伯特的唯美语录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原文:Wir müssen wissen,wir werden wissen.
英文:We must know, we will know. ----戴维·希尔伯特
●破碎的情感本身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因为当我们感觉不到自身的完整,就容易产生受伤的情感。我们完整无缺地来到这个世界,因此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当我们感觉不完整的时候,其实就错过了自己了。
这样做除了是拒绝自身的一部分之外,当我们拒绝允许(沉迷)感受真实的情感时,其实就是确保我们最糟糕的情感在心灵里停留比它们预期更长的时间。只有当我们充分认知与感受情感之后,这些情感才会消散。当我们接下来谈论情感运转的方式时,还会讨论这样做的真实性。 ----迪娜·吉尔伯特森《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
●富于建设性的沉迷让我们通向真实且持久的自我接受的康庄大道。
其次,让人讨厌的情感只有在我们完全感受之后,才会真正远离我们。一种无法为我们所察觉到的情感会困在心灵里面,就像一只兔子被困在一个用密码锁锁住的笼子里。我接下来会更加详细地给予解释。真正重要的是,若是我们能够以富于建设性的方式去沉迷于一些所谓的消极情感,这会让你更快地摆脱这些消极情感,这要比包括积极思想或是写感恩日记来得更加有效。如果你只需要面对某种情感一次,而不需要重复去感受这些情感,想象一下这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多大的改变吧! ----迪娜·吉尔伯特森《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
●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被时代即刻惩罚过,他就没有资格怨恨那个社会 ----罗伯特·穆齐尔
●There's no money in poetry, but there's no poetry in money, either. ----罗伯特·格雷夫斯
●怡悦我,激发我的,是去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
●不论什么东西,你只要爱它够深,它终会道出自己的秘密。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万物的签名》
●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一直到线索的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 ----罗伯特·麦基《故事》
●今天才刚开始,远远没有过完,它也会像所有日子一样,被搅得变质变味。但是只要罗伯特还在楼上赖床,那么邦尼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世上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止他好好享受一顿美味早餐。
“在下雨。”他说,自己伸手去拿熏肉。
“我看停不了。”母亲把他身旁的盘子放回壁炉边,这样,等到罗伯特用餐时,它还会保持温热,“五点钟就开始下了。”
邦尼充满希望地看着窗外。
“雨大吗?”
有时候下的是倾盆大雨,加上持续太久,即使后来放晴,他也不会指望他们让他出去。他们会说,地上太潮湿。
还说,他可能染上致命的感冒。
“你看雨大吗,妈妈?”
“好像很大。” ----威廉·麦克斯韦尔《妈妈走的那一年》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罗伯特·麦基《故事》
●明非,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你是我选择的人,你所到之处,必将光辉四射。 -希尔伯特?让?昂热 ----江南《龙族Ⅱ悼亡者之瞳》
●允许自己感受这些情感,能够让你与自己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具怜悯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与你真实的自我之间会变得更加富于同情心。你的情感其实就代表着你的一部分,接受你的真实情感其实与接受你自己是一样的。 ----迪娜·吉尔伯特森《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
●我是一个熟知黑夜的人,我曾在雨中出门—在雨中回来,我曾一直走到城市最远处的灯火。 ----罗伯特·弗罗斯特《我是一个熟知黑夜的人》
●我喜欢“富于建设性的沉迷”这个词组,因为这个词组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富于建设性代表着一样好的东西,而沉迷似乎是很糟糕的,不是吗?
如果这种奇怪的词语组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也许,这是因为你认为沉迷于情感,特别是那些过去伤心的情感当中,并不是你很好利用时间的方式。我能够理解你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人都宁愿选择在休闲时间里认真排列好清洁用品,而不是为办公室政治或是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情生闷气。 ----迪娜·吉尔伯特森《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罗伯特·麦基《故事》
●你要么与情感以及自己去博弈,要么在不论自己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去接受自己。如果你选择后者,将不仅能够如释重负,还能感受到真诚的自我接受所带来的愉悦,而且还能最终将内心“最顽固”的一些情感释放出来。 ----迪娜·吉尔伯特森《亲爱的,你为啥要和坏情绪躲猫猫呢》
●The old dreams were very good dreams; they didn't work out, but I'm glad I had them.
旧梦很美,虽未能实现,但我很欣慰它们曾萦绕心田。 ----罗伯特·沃勒《廊桥遗梦》
●我对婚姻最深的恐惧,来源于我害怕它对我们的改变,远比我们对它的改变还多。无论我和他是怎样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产线上,我们都会被塑造成一个模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模样,但是对我们自己全无益处。 ----吉尔伯特《承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对待生活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以为不存在任何奇迹,另一种则认为奇迹无处不在。
而我,选择了后者。 ----欧阳雪枫《最美不过湛海深蓝》
●我想,从我同罗伯特·德尼罗拍摄《这个孩子的生活》起,自己就有同他合作的愿望。熟悉罗伯特·德尼罗的作品实际上就是熟悉斯克塞斯的作品。所以,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是他的影迷。我的确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同他在2000年的《纽约黑帮》中进行合作,我们的合作就始于那个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时,相处得很愉快,我们对自己所喜欢的电影持有相同的品位。在这个片子的准备期间,马蒂让我看一些卡格尼黑帮的早期影片,如《私枭血》以及《疤面煞星》等等。如今,我已与西科塞斯合作了几部影片,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他就像是一位电影教授。 ----莱昂纳多
●二、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 共有三季 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出品,罗伯特·斯文克导演。该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以及畅销书《Telling Lies》。Paul Ekman博士的作品我是没有看过的。不过《Lie To Me》我看了不止三遍,还做了很多的笔记。这个算是我这个心理学的爱好者入门影视作品。如何深入研究,提取我需要,或是实际运用的认知,我还有的学。
●社会始终是作家最好的学校,犹如多年以后那个辍学的“寄生虫”诗人布罗茨基一样,罗伯特?瓦尔泽也早早结束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这也是作为一个多子女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必会面临的情况。可是在他的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这成就了他,也毁了他。他后来拒绝在银行的稳定却单调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心中的那个文学之鬼在搅动的结果。 ----罗伯特·瓦尔泽《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I understood then what courage is all about. It is loving someone else more than you love yourself.
然后我明白了勇气是什么。当你爱一个人超过爱自己的时候,你就变得勇敢。 ----罗伯特·麦卡蒙《奇风岁月》
●苏格拉底展现了更丰富的一面:即那种不懈的探索所塑造的人格。苏格拉底教导我们的,不纯然是探索真理的方法,更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方法(及引导他的那些信条)。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活在他的探索中,活在他与别人的探索交往中。我们看到,探索的方式如何塑造了苏格拉底,渗透了他的生,他的死。苏格拉底是以身传教的,一如佛陀与耶稣。在哲学家中,只有苏格拉底如此实践哲学。 ----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
●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而第七天,是酒醒后的痛苦。 ----罗伯特·卡帕
●故事进展通过在故事中押上台面的各种价值的正面负荷和负面负荷之间的动态移动而构建起来。 ----罗伯特·麦基《故事》
●是啊,伟大的人物不会在乎某些人的死去,因为他们的视野更广阔。我年轻时在圣三一学院读书,老师也说掌握权利的人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历史,就像站在山上俯瞰一场战争。那些人像蚂蚁一样互相践踏着死去,但你不会感觉到疼痛,因为他们离你太远,你风度翩翩,衣袖上不沾染一点血迹,真是太帅了!可我不行,因为我的位置不在山巅上,我就在那个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在我周围死去,他们的疼痛围绕着我,我看见他们的脸,他们的血,他们断裂的身体,每一张脸都是我熟悉的,都是我的同伴。 -希尔伯特?让?昂热 ----江南《龙族Ⅱ悼亡者之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