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权威的美文美句摘抄
●每个人都在毫无利益地为上面的权威说话 而且这样的话我从小听到大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听到的 为了与自己毫无关系只是社会地位在其之上的人大肆宣传 这样的人不是奴隶是什么 我已经听腻了 真是幼稚又反胃
●超我,也叫父母的我,根植在脑子里的权威,有人不断尝试挑战权威,有人一辈子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追求自由还是逃避自由,这是个问题,自由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自由意味着独立,意味着无依无靠,所以多数人选择逃避自由。
●当下教育者不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判断的能力,而是把课本书籍上别人现成已有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学生的脑袋。一批批前赴后继的学子都像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货物商品般成了人云亦云的社会从众羊群。
我的建议就是教会学生要对所学的产生疑问,不断求证。“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为什么老师家长不教育孩子敢于质疑权威,因为本身老师家长这个身份扮演的就是权威的化身,他们也不想在学识层级上败坏自己的形象。
●当今的悲伤辅导策略是强调“让悲不再伤”,“虽然面对分离是不捨,却不伤痛”。助人工作者主要协助当事人体会悲伤时生命中珍贵的经验,爱的关係越深,悲伤的感受则更深;诚如悲伤辅导权威William Worden教授指出,“没人能逃避悲伤,除非他心中没有爱”。分离虽然是难过的,但我们可在失落中重建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中可为所爱的人保留空间,通过仪式及纪念活动维持形式的联结,并可从悲伤中学习个人的成长,重新思考生活的优先顺序,学习独立,承担责任,增强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并藉此促进家人与亲友间的团结与支持,正面迎接人生的挑战。 ----苏绚慧《请容许我悲伤》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为何这世界平添一层灿烂?因为我掌中握着生命的权威! ----孙大雨《爱》
●看脑门,给人以权威
●无论如何,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可以让行动者成为驾驶座上的行动者。当你允许其他人削弱、分散自己应负的责任时,就等同让他们坐到后座去开车,不必负责任的驾驶自然会开着车子不顾一切往前冲。当我们拥有个人责任感,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时,就会比较有能力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力。当我们越意识到责任分散只是种掩饰,使我们看不清自己在执行可疑行动的共谋角色,就会越不容易盲目服从权威。当你越不接受责任被转嫁、被分散到黑帮、兄弟会、工厂、部队或企业成员之中时,就越能抗拒顺从反社会团体的规则。记得,当你今天在做一件不对的事情时,想象一下你未来站在法庭上受审的情景,想象一下当你说着“我只是听命行事”、“每个人都这么做”时,没有人接受你辩解的景象。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他使自身与世界建立起友爱的联系,运用他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又觉得跟他人是一体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性权威;只要他生存着,他就会不断地发展自身,他把生命的赠与看作是他最宝贵的机会。 ----费洛姆
●人性本质中,永远蕴含了非理性的一面,那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理性,很像是一个看家护院的管家,他可以非常自如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但是,面对后院这个非理性的心中贼,他并没有更多的权威性和控制力。 ----青泽
●他可以享用部落内部的所有女人,但不允许儿子们觊觎他的特权,所以他首先是一个暴虐的父亲;但他的暴虐、他的禁令招致了儿子们的强烈反抗,儿子们联合起来杀死了他,并分食他的尸体,所以这又是一个死去,被谋杀的父亲;不过,父亲的死并没有带给儿子们想要的东西,为了享有父亲一样的特权,儿子们相互残杀,最后他们只好达成妥协,立下不准乱伦的禁令,并以死去的父亲为图腾,视他的特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时,父亲又成了象征的父亲,象征着父法的权威,也象征着子民们的牺牲;进而,在拉康的逻辑中,原始的享乐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那个父亲原本就是“死去的父亲”,即他原本就未曾活过,他原本就是已然死去的、永远死去的,他的存在、他的被谋杀都不过是承受阉割的主体回溯性地想象出来的。 ----拉康
●面对权威或是潮流,世人总是习惯于顺从,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也许在一开始有人会跳出来说些什么,但是很快就会被那些强大的粉丝的口水淹没,一而再再而三,便没有人会说不一样的话了。世人总是盲目的,没有自我主张的相信些什么,并将其奉为真理,有时心里明明有着一丝微弱的怀疑,但却选择忽略。创作什么的,我觉得真谛就是敢于怀疑,然后才会有相关领域的具体步骤操作,若是没有怀疑,那后面什么的就不用提了。
●在每一个情境中,试着分辨哪些人是真正拥有专业、智慧、资深资历或特殊地位并值得尊重的权威者,哪些人则是只会要求别人服从却说不出像样道理的不公正权威。许多披上权威外衣的人其实只是善于推销自己的冒牌领袖、乌龙先知或是过分自信的人,这些人不该受到尊重,反而应该别听他们的话,让他们受到公开的批判性检验才对。
父母、老师和宗教领袖们应该更积极教育孩子们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批判性的区别。当一个人的权威立场具有充分理由时,孩子们应该要有礼听话,但是当权威并不值得尊敬时,反抗他们才叫做聪明的好孩子。对付优先性立场不符合我们最佳利益却自称为权威的人,这样做可以减少我们盲从的机会。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个体只有使自我向高于人的心灵权威臣服,才能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特质和意义。
(The individual cannot give his life point and meaning unless he puts his ego at the service of spiritual authority superordinate to man.) ----荣格
●【告别平庸的10种小方法】1、每天坚持读书1小时;2、坚持提升专业知识,争取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3、战胜两个坏毛病:抱怨与拖延;4、先从形象上改变,提升你的自信心;5、时常反省自己,但不要诋毁自己;6、向优秀的人学习;7、坚持早睡早起;8、坚持体育锻炼;9、保持微笑;10、帮助他人。
●聪明人该做的事是打破它的规矩而不危及你的生命。他隐隐地想,在年轻一代中间不知有多少像她那样的人。这一代人是在革命后的世界中长大的,不知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加以回避,就像兔子躲开猎狗一样。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说法合法化,却又不具备对应的力量和权威。
●儒家与中国现代化,
与现代民主政治并不矛盾的儒家民本思想始终未能促成向尊重公民自由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转换。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相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基本上是发挥着维系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制度作用,其现实导向具有强烈的权威主义色彩,直接排斥与现代契约关系相连的个人主动精神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成长。 ----高华
●通往智慧之路必经三个阶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二是沙漠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三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运。 ----尼采
●那些热切和匆忙搬出权威说法以定夺有争议问题的人,在请来别人的思想、见解作为救兵时,的确是洋洋得意,因为他们无法求助于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这些是他们所缺乏的。 ----叔本华《论思考》
●有三种力量---世上仅有的三种力量---能彻底征服这些孱弱的反叛者的良心,为他们造福。这三种力量是:奇迹、秘密和权威。你把这三者一概加以拒绝,并且以身作责这样做了。当时那可怕而又绝顶聪明的精灵把你带到殿顶上,对你说:'你若想知道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说,天时会用手托着,免得你跳下去碰在石头上,那时你将知道,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那时你也将证明,你和你父亲的信仰有多么伟大。'但你听完以后拒绝了这个建议,不为所惑,没有跳下去。哦,你的行为当然象上帝一样正气凛然,但人们---这个孱弱的反叛族类---他们都是上帝吗?喔,你当时明白,只要跨一步,只要纵身望下一跳,那你就等于立刻向上帝发起挑战,你就丧失了对上帝的全部信仰,你会在你来拯救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不要企望谁顺从于你
你又不是圣贤
你又不是十全十美
不要要求谁都听你的话
你又不是楷模
你又不是全能全对
不要恃权压人
不要仗势欺人
不要挟威迫人
不要持财令人
不要倚老强人
这个世上只能以理服人
这个世上只有以德服人
谁都会犯错
谁都会有错
干吗要求人顺于你
干吗期望人从于你
强迫永远不是善行
压迫永远不是德行
你不敢与强大者对擂
你不敢与权威者争锋
你只会恃强凌弱
你只敢怠贫慢贱
正确面对反对的声音
才是一种包容
正确对待抗拒的行为
才是一种宽容
不是敌我关系的矛盾
都可以理解和包容
不是悖逆天理人伦的行为
●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以蒋介石为中心的新权威主义策略,在引入西方的科技、军事知识的同时,还是以传统方式拒绝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国民党所努力的“民族复兴”的成效有限,离建立一个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民族独立国家的目标距离尚远。 ----高华《历史学的境界》
●他们这种跑江湖的人,虽然在社会上万般的强横,但是在这种诡异的地方,又听到有棺材,还是有着本能的畏惧。棺材代表着钱和权力不能控制的死亡,是非人力所能撼动的权威,这一点倒斗的人反而很难体会。 ----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不论一句话内容怎样,只要它出身名门,就会深得追捧。高贵的东西当然应受华冠,但有的人,屈颜附势,有的哗众取宠,有的不懂装懂,有的狐假虎威。这就是大众普遍的思想水准以及审美能力。他们,追随权威而不信从真理。 唐棠
●“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成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习俗创造了全部的公道,其理由仅仅在于它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这是它权威的神秘基础。谁将它拖回到它的原则上来,谁就是在毁灭它。 ----帕斯卡《思想录》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无疑有好处。通过锻炼,我们能增加耐力和免疫力,就如专家指出的那样:由于减少了换心脏病或糖尿病的风险,我们可能会活得更久(尽管这一点还未被严格考证过)。我们只是感觉自己好多了。很明显,许多经常锻炼的人会变得十分热衷于运动,我自己也是如此。但是我想在这里探讨的不是锻炼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乐趣、是好事,还是如权威们不断向我们建议的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辅助,而是锻炼能否在我们销售的时候帮助我们保持体重,在我们发胖的时候帮助我们减轻体重。 ----盖里·陶比斯《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一杯茶,喝出了自己的体悟感受,足矣足矣。别人讲的,有多权威,那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经验之谈,我喝的茶,味道如何,为何不能自己做主呢? 一样的茶,品的却是不同的味道。或许,茶,也只是个出口。很多时候,人是不了解自己的,倒是“茶”能帮你看清自己。
●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得以远离个人生活的混乱,远离那些有违道德的身份。因此,作为文明人,我们委任了公共权威比如警察,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到他人卑鄙冲动的伤害,更是为了抑制我们自身的阴暗面。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必要的保护措施却招致了我们的不满情绪,因为我们不得不抑制那些以快乐为导向的本能行为。为了和别人和谐共处,我们只能抑制那些冲动鲁莽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