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抽象的名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抽象的名言

2018-03-17 23:2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抽象的名言

  ●中国人脑部中层发达大脑皮层左半部有关不错认知行动必须以情感作用作为能源,但最后到引出的抽象原理,却是比具体感性接触高一层的事物,至于认知对象也不一定要局限于感性交流的媒介,更遑论以是否能促进这种交流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了。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无产者不宜有强烈政治见解。对他们的全部要求是最单纯爱国心,凡是需要他们同意加班加点或者降低定量的时候可以加以利用。即使他们有时候也感到不满,但他们的不满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他们没有一般抽象思想,他们只能小处着眼,对具体的事情感到不满。大处的弊端,他们往往放过去而没有注意到。 ----《1984》

  ●微博上除了叫人气愤消息外,就是一些成功人士口号,这些新口号一般分成一二三条,讲的就是如何成功,我根本看不到那些嘴里说着一二三的人天天在干什么,他们的隐私保存完好,一如他们的成功,他们抽象得已与领导一模一样了,他们是领导模仿者,名字统称权贵,听口气中国的一部分已是他们的了。 ----石康《石康微博》

  ●事实上,在美国,你需要一个与在中国完全不同类型姑娘,她首先是个有独立应付生活能力的人,还能与你配合,此刻,爱情显示出另一种意义。那些平等独立之类的词语在美国不再抽象,而是天天都要使用。我见到过比章子怡还漂亮的姑娘,也能自己把一个吉普车的大轮子换上。 ----石康《石康微博》

  ●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杨振宁

  ●讲得通俗易懂一点,要行外人看毕加索的成名作来分好坏真的很不公平。毕加索teenage的时候,绘画基础已经很扎实,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写实风格。这些事不是很多人了解。而如果毕加索一直保持那种一丝不苟的写实画法,估计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个艺术家,是因为他后来的蜕变,他超越了写实的风格,创作前无古人的画风,一个新生的流派。那是一种经过思考的艺术创作,是智慧升华,所以后来那些很难看得懂的抽象画之所以闻名,不是单纯因为它看起来有多美,而是它主人的心路历程。 ----李羯《知乎》

  ●他一直凭感觉寻找一样很抽象东西可惜世界虽大而他终是渺小,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始终如一人.. ----狂欢者《我心里》

  ●压迫者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甚至不是具体的一群人,而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说阶级国家舆论合法合理正常
没有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一群人能够担当这样的概念,人用自己制定的东西约束自己,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些概念渗入我们的身体灵魂,最终成为生存的需要。
结果,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符合某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考虑实际的,具体的人。
甚至于幸福也变成概念,而与心灵无关。
概念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
被自己编织的茧所困的蚕,是为了变成美丽蝴蝶;被自己制定的概念僵化的人,是为了什么?
尤其可怕的是所谓的“共同的价值观”、“大多数人的审美观”,这是人吃人而不自知的最好证明。 ----Bei《终极雇佣》

  ●无意识将所历一切化为本源信息碎片
因某个时刻存在的诱发
将抽象感觉具体,组合结合过程即为灵感时刻

灵感产生途径之一是带着思考的重复

  ●但是人是如此偏爱建立体系和偏爱抽象结论,因此宁可蓄意歪曲真相,宁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逻辑就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我们的认知系统对于不出现在我们眼前或不引起我们情感注意的事物可能没有反应。我们天生肤浅,只注意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注意没给我们留下生动印象的东西。我们向沉默证据发送了双重战争潜意识的推理机制忽视沉默的证据,即使我们知道需要考虑它。不进入视线则不进入大脑:我们对抽象的东西怀有天性上的,甚至行动上的蔑视。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

  ●面子尊严并不是抽象的原则和概念,而是在权力游戏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只有法律道德允许的手段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任何给人面子、替人考虑、施加恩惠做法,都能为自己赢得道德资本;甚至冒着违法的危险做一些好事,更能获得尊敬。 ----吴飞《浮生取义》

  ●诗是一种抽象艺术。

  ●《圣经》要我们爱自已的邻人,然而如果不知道邻人是谁,也就无法去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爱他抽象的人性。 ----R·D·莱恩《分裂的自我》

  ●生命充满了抽象,我们唯一能加以理解方法,就是通过直觉。直觉就是看见解决之道——看见它、认知它。情感与理智携手前行。这对电影工作者来说至为重要。 ----大卫·林奇《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

  ●知识变得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艺术型的人有创造力、善表达、有原则、天真、有个性喜欢与众不同努力做个卓绝出众的人。不喜欢从事笨重的体力活动,不喜欢高度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任务。喜欢通过艺术作品表现事物,表现自我,希望得到众人关注和赞赏,对于批评敏感。在衣着言行举止倾向无拘无束、不循传统。喜欢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处事比较冲动。非常重视美及审美的品味,比较情绪化且心思复杂。喜欢抽象的工作及非结构化的环境。寻求别人的接纳和赞美,觉得亲密人际关系压力而避免之。主要通过艺术间接与别人交流以弥补疏离感,常常自我省思,思想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拥有强大的发散性思维。 ----《人性的弱点

  ●羊群内我习惯依照习惯很甘心做只羊,遇上再遇上容貌变得相当抽象。

  ●所谓"感人",指的可能就是作品足够抽象足够普遍,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代入;同时它还得有个人化或拟个人化的腔调,令听者代入之余还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只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且似根本为己而设为己而造。 ----梁文道《我执》

  ●Class的概念:把世间的事物都抽象成对象和对其的方法真的 是以前没有想过的思路啊。

  ●AlphaGo,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个问题.
我问正在做饭的奶奶“奶奶,你也和我一样吗?”
这个概念太抽象了 ,我始终都无法找到语言形容我想问的东西.
后来,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很好的形容了这个概念.
你如何证明 你眼睛绿色在别人眼里不是蓝色
人工智能和人究竟有是恨么差别呢?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
谁又能证明人脑不是程序呢.

  ●若想捉大鱼,就得潜入深渊。 深渊里的鱼更有力,也更纯净。硕大而抽象,且非常美丽。 ----大卫·林奇《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

  ●同学就是同学,一旦同了“学”,就是永远的“同学”。在学校互相称呼同学,毕业以后,我们还是同学。这个非常抽象的、浸入了血液的、融入了生命的名字、要比每个人的名字更重要、更加温馨、更炫目…

  ●我乐于独处。在黑暗夜幕的包围中,我脑子鲜活地浮现出了森林中这些真正的微生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又如何行动的画面。我只要合上眼、集中精神于刹那的工夫,它们就会清清晰晰、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在枯枝落叶与腐叶里移动。我用这种方式整理我的记忆,希望能意外地产生某些模式,而又不违背教科书里抽象深奥的理论我会很高兴有“任何”模式自脑海中升起, 因为最好的科学并非如教科书所言, 由数学模式与各种试验组成。 ----爱德华·威尔逊《缤纷的生命》

  ●“伪真”则在哲学活动与预言之中取得了胜利,前者不过是藏在那句“人们”之中的自矜,而后者更句句“我们”的巅峰定义是抽象思维撤的谎,伟大的号召则是志工精神的闲扯蛋:一座神殿的基石上总有某个定义,而一种号召则一定能在其中纠集一帮信徒。所有的教育都是这样开始的。 ----齐奥朗

  ●但是在欧洲,韦伯认为,一系列因素合理打碎了原始的“氏族”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它鼓励一种抽象的,非家庭主义态度,并十分重视信徒个人。每一个基督教共同体都主要是信徒个人的忏悔结社,而不是亲属团体宗教仪式结社。基督教共同体对扩展型家庭的意义非凡的摧毁,为自治的资产阶级在西欧城市发展起来奠定了基础...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长得不抽象就想抽两下。

  ●通过报纸了解某种不同寻常的事物的概率远大于亲历其境的概率;换句话说,今天在抽象中发生着更为本质的事物,而比较无足轻重的事物则发生在现实中。 ----《无足轻重的人》

  ●每天太多的信息奔涌而出,洪水一样奔腾咆哮
它们驱使思想变得越来越对称,扁平
世界在更多的维度上坍塌下来,变得平坦
思考者们仍习惯独自登高,在一座座抽象的
意识形态里的尖塔上,向世界瞭望
焦虑会给他带来偏见。而传播的风
搅拌机一样搅拌着世界(可别让它停下来)

  ●理论家喜欢抽象的看待权力。领袖们知道的更确切权利使他们面对现实教授们可以驰骋于荒诞的艰深的学科领域,而掌握权力的人,都要把眼睛牢牢地盯在结论,影响效果上,他们要处理具体问题。 ----尼克松《领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于抽象的名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