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关梁文道的名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有关梁文道的名言

2019-01-15 16:29:02 作者:梁文道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关梁文道的名言

  1、「一个美丽至极的人必定见过人间所有的谄媚心计了解一切可能手段交易。所以当他到了十六岁那一年,其实已经有四十五岁那么老了。而且在他眼前,众生莫不阴暗,他不知童真,也不信单纯,所以美丽是危险的。所以普鲁斯特喜欢的,不只是容貌,或许还有这种世故与危险。 ----《我执》

  2、这叫做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奢华教养

  3、我们是为失去焦虑吗?不,根据心理分析,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失去了欲望对象距离。焦虑是因为太过深爱,在失去的时候便把自我和欲望对象融为一体。 ----《我执》

  4、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好日子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5、我们今天只要有钱,就可以放任想象随便拍一部关于地球末日世界毁灭电影;但是我们却很难想象资本主义的消失,很难想象除了现在这种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其他选项。于是华尔街、金融城与中环成了一种比地球还要长寿还要像命运一般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存在。 ----《味道·第一宗罪》

  6、「就像一个人记忆还在,但却没有秩序结构引导定位提取。我什么都记得,只是失去了辨认的能力与拆墙的决心。」 ----《我执》

  7、可惜在大部分人都只听畅销单曲近视年代,懂得设计菜单厨师和懂得点菜的食客一样罕有。不知有多少回了,我在香港许多相当高档的日本菜馆都试过一来就上金枪鱼腩刺身的场面,这是歧视香港人吗?还是为了先声夺人,好掩饰其他鱼料的不济呢?由淡转浓是菜单设计的根本原理之一,为什么我们要把钱花在连原则都没握好的地方呢? ----《味道·第一宗罪》

  8、但是你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这条食物链关系,它们其实没有死,它们只是成了我的一部分,而我活着,这一切食物,这一切生物,都在我的体内与我共同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尘归尘,土归土,我的肉身也将变成大地的一部分,变成其他生物的食物,其他微生物植物动物生命养料自然如是循环,生与死的秘密,俱在普通的一顿饭里。 ----《味道·人民公社

  9、日本料理的精髓(或者狡诈),一切以食材为主,怎样最能让它保持原味就怎么做,只要东西好,尽量不加工地把它完整呈现出来,竟然就成一道独立菜肴了。 ----《味道·味觉现象

  10、擅于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 ----《我执》

  11、设计不应该只是一项物品的改良、美化和包装,而是一种根本的提问,一种对老东西的新发现。 ----《弱水三千》

  12、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但凡欲望,总得放置在道德领域里监视、思考调节和规管。此所以性总是离不开道德的目光。既然性欲食欲都是公认的人类根本欲望,那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会以不齿的目光看待一个性滥交的人,却不会在道德上谴责一个贪吃无厌的人呢?难道只有性欲才和道德相关,食欲却能自由自在漂流伦理的世界之外 ----《味道·第一宗罪》

  13、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努力地写剧评的时候,常听同行赞叹纽约是个多么尊重剧评的地方,又艳羡纽约的剧评有多大的权力多高的地位。诚然,一出音乐剧或是一台话剧生死往往就决定在剧评人的笔下原本机会演足一年的戏,只要《纽约时报》在它上演第三晚之后的早上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它大概就过不了第一个月了。香港的情况当然很不同,一套话剧可能在我的评论仍未见报的时候,就草草收场了。所以与其羡慕纽约剧评铁笔直断的威力,不如想想大家底子差了多远,人家又为什么愿意信任评论。 ----《味道·第一宗罪》

  14、这是一本70后或是60后看了会特别感觉的书,它提到的那些东西、那种品味,就是我们70后或者60后这一代人口味。我们所喜欢的,所关心的,可以使很多领域、杂七杂八的,而这本书就在这些领域把这些东西都结集了起来。 ----《我读》

  15、你根本不曾寄望瓶子有被开启的一天,那是一段不想被人接受信息。写瓶中信的人不是敢于下注的赌徒,而是认命的作者,最纯粹的作者。 ----《我执》

  16、然而,当他跟上时代浪潮,甚至引领潮流,要为美食正名,要替美食定锚之后,他便发现连自己都被定住了。因应市场需要,因应读者期待,他的写作不再自由。他的写作既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创造,也被困在了这个时代里面。他最后的出路就是出走,离开他手创的事业,离开他心爱的巴黎。 ----《味道·第一宗罪》

  17、回忆,无论如何都是伤感的。如果回忆是痛苦往事,那么我们就等于再次经历痛苦;如果回忆是甜美欢快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免慨叹其失落与不可复回。 ----《我执》

  18、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19、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位置,常常以当局利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因为按照自己的学术良心知识修养真话,乃是一切知识分子都该共同享有共同认定的根本品格。 ----《常识

  20、一个美丽至极的人必定见过人间所有的谄媚和心计,了解一切可能的手段和交易。所以当他到了十六岁那一年,其实已经有四十五岁那么老了。而且在他眼前,众生莫不阴暗,他不知童真,也不信单纯,所以美丽是危险的。 然而,美丽的人又必将经历美丽的消退。自他年轻时候,他就有预感,那些曾经围绕身边恍若飞虫的人群必将离去,转向另一头动物的新鲜尸体。 ----《我执》

  21、他们认为人类这种杂食动物比其他禽兽麻烦的地方,在于常常要为什么东西能吃而担心熊猫没有这个问题,它专啃竹子,哪怕你给它一盘炒笋尖,我也敢保证它掉头就走。人就不同了,什么都想试,但又怕中毒,总在好奇恐惧之间来回犹豫。我们有习惯的食物,可以使我们吃得放心,吃得温暖;但同样的东西吃多了很苦闷,心里就老想尝点新鲜的。这该如何是好? ----《味道·第一宗罪》

  22、我们不应该抽象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要从他们的职位和权能里推导出一组特定的道德规则:我们不能说官员的地位高所以品德也一定要高;我们该说因为官员占有特别的职位权能,和公众有特别的权责关系,所以才要有相应的伦理信条简单的讲,从政者该遵守从政的专业伦理。如果一个官员破坏了这套专业伦理,他不只对不起她的职位权能,更会伤及公众利益。这才是我们应该睁大眼睛清楚的。 ----《常识》

  23、在真实虚伪之间往复,在信与不信之间来回,这是恋人信徒的共同特征。 ----《我执》

  24、“天下间四只脚的除了桌子之外,广东人没有不能吃的东西。”我们享有如此“美名”。固然是食胆甚大,但也是因为岭南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很多样,聚集了不少北方罕见或者早已绝迹的生物,比如大象。反正要杀,那就千万别浪费,潮汕人和广府人秉持物尽其用的传统美德,不只宰象割牙,就连它的肉也要想尽办法炮制。每次捉到活象,我们的祖先“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不仅火烤红烧,听说糟渍的味道也不错,切条生炒还行。等到象鼻不好找了,后来的香港人就开始吃象拔蚌,那条“象拔”起码长得像真象拔。岭南还有华南虎,香港最后一次发现老虎是1947年11月,一位主教在沙田看见了它,而且当年还有不少其他目击者的报告。至于现身香港的最后一头大象,恐怕就是几年前马戏团带来的吧。 ----《味道·味觉现象》

  25、用相机把东西拍起来时,会有种“以为己有”的感觉;但事实上,这常常只是种错觉。例如这扇门,我天天定睛细看,而且也已经拍了照,但一旦像这样,一条线一条线细细庙会时,还是每每有种初次邂逅新鲜感,让我惊豔不已…… ----《弱水三千》

  26、而且中国大概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发展繁盛餐馆业的国家,早在宋朝,杭州就出了不少人人向往的名店。那时节,一般欧洲人外食的唯一选择可还是简陋客栈里的粗汤呢,其高下先后不可以道里计。 ----《味道·第一宗罪》

  27、今天的气氛十分古怪,一方面大家不信任专家,喜欢笑骂他们是“砖家”;另一方面大家又爱批评某些人言谈跨界,不是专家却对人家的专业说三道四。究竟我们是真不相信专业门墙的地基,还是打从心底尊重专家的界限呢? ----《味道·第一宗罪》

  28、大陆的“庙口”渐渐走味,香港的“庙口”根本不存在,只有台湾还保留了这套庶民的善美风俗,而且东西真的好吃。吃新竹的贡丸米粉,没有比新竹城隍庙更好的所在了;其他地方亦然。有一趟我在台南,朋友说晚上要带我们吃海鲜,我以为一定是要到海滨河口了,没想到下了车竟是市区里的一座庙。夜凉似水,小城灯静,我们坐在贴地极近的低矮板凳上,前面是一行小卖车展示鱼获,背后则是庙门两侧的红灯笼(上书大字“肃静”)。烹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白水湛湛煮熟的海产,一人一小碟酱油蘸料。但看附近桌子零落三四张,食客不出十来人,大家吃得也慢话声也低,我居然意外地感受到了一股神圣。 ----《味道·第一宗罪》

  29、所有的人际往来,莫非一种应答关系,有呼召遂有响应,送礼就期待回礼,寄了一封信之后就等着回信的到来。 ----《我执》

  30、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 ----《我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关梁文道的名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