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能不能不那么功利?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会后,很多书友们一直问我,喜欢看什么书?讲真,我不是一个阅读很多的人。我几乎是脱口而出:三毛的书!
接下来,他们问我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看这种书有什么用?
是啊,有什么用呢?她既不能为我的生计理出思路,也不能成为生活的技艺。有什么用呢?我反问自己。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欢的文字也大多感性,读书于我而言不过就是感同身受,陪着作者落几滴眼泪,惆怅一会或者会心一笑,仅此而已。
那天的读书会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叫文化的命题。我不善于思考,我一思考上帝也会笑场的,他们热烈的讨论的时候,我抽空在书场闲逛,有一句话突然让我怦然心动:享受阅读。
享受两个字突然在心间有了质感和画面,眼前仿佛一缕斜斜的落阳,透过窗棂,照在桌前的常春藤上,徜徉在一首歌的旋律里,散淡的看几页书,信马由缰的想着过往,或者被那几句懂你的文字碰到你内心的柔软,不就是一种享受吗?
我扪心自问:我可不可以这样散淡的活着,慢下来,不那么功利,可不可以?
无独有偶,今早看一个读书群里,几个小朋友正在热烈的讨论读什么书好的问题,有位貌似博览群书的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告诉大家,这书好,那书不好。好与不好的背后,无形在用“有用无用”来评判。动辄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来激励自己或者他人,突然对阅读有了一种压迫感。我不断的扪心自问:不那么功利,可不可以?
回想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为什么阅读常常成为我们无趣的事情,是因为功利的介入。即使是我心爱的语文课,看到一篇美文,他们也会告诉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考点在哪,几番解构,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即便是一个美女,肢解之后,除了直面的现实,何来的美感和愉悦。
十四五岁迷恋三毛的书,从老师到家长,他们统统给这些书定位成:闲书!那些不能为工作和利益服务的任何事情统统归类为:闲事!于是我们被功利裹挟着在劳模的路上一路狂奔。一开始以为这是唯一的康庄大道,是活着的唯一姿态。但等有一天,才发现,我们以有用的名义,无比苛刻内心中那个一直等待散漫随性、等待分享的自己。
我的一位老兄,是那种活得通透的人,貌似生活清淡,但他50多岁依然是30多岁的面容。有几次邀我去他家小坐,走进他的小院,那时候虽然是深秋时节,但他的院落却一地缤纷,角角落落里都是蓬勃的生命。他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满满当当,说不上来的充裕。看着这葱绿的吊莲,摇曳的海棠,细密的风铃,游弋的小鱼,憨态可掬的大黄。……哪一处都是无用的东西,但是凭空让人感到富足,这不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吗?(人生格言大全 www.wenzhangba.com)
老兄博览群书,但很少见他记录或者摘抄,我让他给我推荐几本好书,他微笑着说:喜欢的就是好的。我说你怎么不做记录,不怕忘记吗?他说:记住的一定是喜欢的。
那天,我突然懂了一种活法:活着是可以不那么功利的。我也懂了一个成语:相由心生。
活着是为了什么?追问初心,我们难道不是为了遇见美好,分享美好吗?那些细细密密的日子除了体面和比较,难道不能腾一点时间出来留给内心的欢喜和另一个散散漫漫的自己吗?比如发发呆,看一本对工作毫无用处的书,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看一朵花开,迎一阵清风徐来,等一个人来。
活着不必那么功利,不是让人懒散和堕落,是给自己的人生腾一些留白是来养心和另一个自己共处的。人生的美妙不仅仅是付出和等价的获取,不是物有所值的交换,不是直奔目标的奋斗。人生有些时候的快乐就是停顿和缓慢,有些时候的幸福就是凝望和相送。不功利的活着也是另一种丰盈和恣意。比如一场永远没有赶上的那达慕,一次缺失的聚会,一场猝不及防的相遇,大雪封路的挽留,毫无目的的漫谈,兴致所到的远足,几句碰触内心的文字,一首勾起回忆的旋律……都是无用的,但常常是回忆中刻骨铭心的内容。
在薄凉世界深情的活着,不外乎就是懂得放下功利,活得从容。一碗酸粥也是一顿午饭,一桌海鲜也是一顿午饭,哪个值得?放下功利就无法比较。抑或一碗酸粥对于一个游子而言,那是妈妈和家乡的味道,也许会吃得热泪盈眶;而对于疲于应酬、攻于算计的商人,那桌海鲜不过是一场宫锁连城的博弈和对决,吃什么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演员陈道明说: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
其实,生活并不是只有生下来活下去两个命题。活好自己才是活着的初心,细致的活,缓慢的活,简单的活,随心的活才是真实。只有内心丰盈了,才是最安静和最坚韧的力量。
有时候孤独不是凄苦,是心灵停顿的驿站,人需要一些停顿和安静,清空那些浮华和冷清,那些功利和繁琐,心素如简,不就是让我们放下功利和负重,回到初心,爱你现在的时光吗?
活着能不能不那么功利?能!
通往心灵的宁静,不就是放下功利的过程吗? 还有什么比拥有一份好心情更重要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