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个规律叫七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心情随笔 >

有个规律叫七天

2017-03-27 作者:房团惠 来源:房团惠投稿 阅读:载入中…

有个规律叫七天

  网络事件从发生到结束一般只有七天时间,这已经不是一个猜想,而是一个定律。

  事件通常发生在周四或者周五,原理请参考电影新片的上映日。临近周末的时候,人们比较放松,开始出现大量余暇事件。尤其是在周末,许多人整天泡在网上,或者可以说,没有什么业余生活的人都待在晚上,他们需要有东西消耗精力,填补生活的空虚

  头24小时是事件酝酿阶段。相关的新闻需要这段事件去传播,而传播最好的燃料就是愤怒情绪。所以我们会看到,为爱唱赞歌是唱不了七天的,最多72小时就会在传播上迅速衰减。但是愤怒和仇恨不会,它们能维系一周时间。

  什么样的新闻会引发公众的愤怒?简单讲,就是最小单元内部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中国社会在几十年间变成了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纽带空前薄弱。最早是消除了宗族的概念,只有残余的家族概念留存;随后的城市化进程又消灭了邻里概念,没有社区,只有居民楼里单独的每一家。因此,能引发公众关切的问题都发生在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之内。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姻亲关系。而让公众产生愤怒的原因,不外是家庭内部的道德和伦理遭到了挑战---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父母对子女不偏不倚的爱

  ---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这些都是维系家庭生活稳定的道德因素,因此,每次发生夫妻彼此出卖对方,父母虐待子女,子女暴力攻击父母,都会引起公众的愤怒。同样的,当家庭和外部环境发生冲突,威胁到家庭利益和家庭成员安危的时候,公众也会同样站在家庭的一方,对外部力量充满敌意。尤其是儿童的权益受到了威胁,或者儿童遭到了残酷的对待,那么公众中的父母都会迅速转入战争状态,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攻击性。

  当公众愤怒的情绪点燃之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评论性文章。这些文字的结构都类似---重述一遍新闻,然后表达出愤怒,并且找出一个怒火的具体针对对象。于是,这样的文章很快得以传播,完成了民众在情绪上的动员,以及新闻事件成为公众话题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声讨是整个网络的统一议题。

  48小时之后,媒体会跟进,放出进一步详细的资讯。有些时候,这是媒体刻意操作的结果,即:最早只放出部分新闻真实,引发民众狂怒之后,继续放出另外的部分新闻真实,以达到反转效果,赢得更多的关注,并且控制整个网络事件中的主导权。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媒体和民众的关系:

  媒体控制新闻内容,诱导民意反转,这已经被多次观察验证。因此,针对媒体的这种行为民众多有批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很容易理解媒体的这种选择---民众利用媒体曝光,媒体利用民众爆料,双双获得社会关注。民众用于向事件相关方施加压力,为自己家解决问题。一旦施压成功,和相关方秘密达成协议,就立即把媒体排除在外,停止供给后续新闻素材。因此,双方的关系是彼此利用,互不信任的短暂、脆弱合作关系。对于媒体而言,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得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事情的后续走向。有鉴于此,同一个新闻事件用操作手法拆分成多个彼此矛盾的报道,分批分期发布新闻事实,获得利益最大化,也是媒体非常自然的选择。 (爱情故事 www.wenzhangba.com)

  只要是灯,就没有一盏是省油的。

  由于新闻事实层出不穷,彼此抵触,民众原先的愤怒就会转变为困惑。原本统一的声讨在这个时候就会依据不同的道德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裂为不同的阵营,彼此攻伐不休。相互指责对方智力低下,或者拿钱洗地。所有的评论文章在这个时候,也根据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重新确立阵营,引述各种自相矛盾的新闻,展开声势浩大的辩论。

  从48小时到72小时,从愤怒到争辩,单一的网络事件就会上升成为全民话题,所有人都需要在餐桌上、沙发上引述各派观点和各家媒体的不同新闻报道,以免显得自己和他人缺乏共同话题,或者在讨论中缺乏自己的见解

  72小时之后,事件得到了充分传播,新闻媒体的反转游戏也已经接近尾声。这时候,相关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出现,从他们日常工作和多年经验的角度,重新给出了他们对事件的解读。这就产生了一轮新的兴奋点:简单的道德判断引发的愤怒会随着事件慢慢平复,民众会在一地鸡毛之后冷静下来,询问一个早应该问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专业人士的回答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些回答要么向社会大众揭示了社会生活中他们根本不曾了解的侧面和阴暗面,要么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性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实用资讯,72小时之后的传播热潮变成了所谓“干货”或者“权威解读”。重点从愤怒、声讨、辩论,转变为试着理解事件背后的背景知识,学习自己在面对相同情况时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大众出于纯粹的义愤或者公德心而关注某个事件是极少的,本质上,能够触动大众、引发关注的社会事件,一定是对所有人的自身价值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或者挑战。例如,对人贩子的愤怒是表象,人们并不是真的关注惩治力度,引起愤怒的其实是恐惧,对自己面临潜在的相同命运却无力抵御,无法24小时监护孩子的恐惧。因此,所有的公共话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自身---永远是从他人的悲剧,看自己的处境,找寻规避风险的方式。

  72小时到120小时,最早的愤怒之声还有残余,专业人士的卷入增加了讨论的理性成分,但是并未平复争论,而是使得争论朝着更加深入、具体和复杂的方向进发。在这个阶段,如果媒体没有新料爆出,当事人没有新的表述,其实大众就已经逐渐进入了厌倦阶段。一方面觉得这件事情没完没了,还在讨论,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可以看;另一方面,事实判断需要更多的智力,需要更多的精力,远不如道德判断来得简单直接,这个阶段的讨论已经对大众构成了脑力上的负担,希望尽快让事件了解,大家达成某种共识,不要在群里和朋友圈里争吵了。

  就这样,救主在120小时之后翩然降临。面对精疲力竭的人们,总有人在这时候提交一个折衷案。对各方意见都有参考,但是顾及了主流的几派意见,各自做出一些让步,求得一个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于是,大众纷纷点头,猛烈转发,号称这是“事情发生以来我看到的最公允的一篇文章”。在这种赞誉之后,其实是按捺不住的焦急情绪---希望这件事情尽早过去,它已经不再新鲜,应该有个了解。但是,这种情绪不方便公然表达出来,所以,总需要什么人出来总结陈词,代替民众宣布:事情圆满结束,各方都很满意。

  168小时之后,又是一周的周四或者周五,百无聊赖的人们翻看着网络新闻。一周前发生的事情看起来已经是十年前的旧事,让人在平静中倍感无聊的煎熬。就在这时候,“叮”的一声,新闻到了:《明星XXX爆出婚内劈腿,实拍与小三开房通宵不归》

  新的七天又开始了!谢天谢地!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个规律叫七天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