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长路上,被抛弃的老友尸横遍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成长路上,被抛弃的老友尸横遍野

2019-02-10 12:00:46 作者:吴辉psy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成长路上,被抛弃的老友尸横遍野

  今天是放假的最后一天,今天回答问题点赞排名排第5的留言。

  曾老师强行要求我们记下这句话:“成长道路上,被抛弃客体个体投注情感能量对象,可以是人或物或地点幻想记忆等)尸横遍野”。用这句话来回应“朋友流失”也是贴切的,朋友是一个重要的客体。

  《永远是朋友》这首歌理想化了朋友,在那个年代“出门靠朋友”是长挂嘴边的话,甚至希望“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友情没有爱情那样浪漫,也没有亲情中的血缘联结,但多了广泛性和选择性,在我们生命不同阶段,对朋友的需求和应对方式是在变化发展的。

01

  儿童时期的友情,建立在玩游戏基础上,情感能量投注更多的还在父母老师身上。

  进入青春,自我意识的“爆棚”,在强调自我独立需求的同时开始将寻求帮助的对象从父母移到与自己价值取向一致的朋友身上,对友情的情感投注也在“爆棚”。在青少年团体的价值拍卖活动中,最炙手可热的“物品”就是“不离不弃的朋友”。《友情岁月》的音乐一响起,荷尔蒙依然可以瞬间飙升。

  进入大学,父母对孩子的“教诲鞭长莫及后,大学生们反而开始想家,寻求帮助的对象又慢慢转向父母。虽然大学生们不再那么哥们义气两肋插刀,但宿舍里、教室里、步行街网吧等等,那些铭记青春的场所也都标记着友情。

  那时候学习再好的人也众生平等,若干年后同学聚会酒后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糗事”,正所谓越是不堪的“糗事”越是记得情真意切

  刚入职场,几个同学合伙租一个房间,搭伙一起吃饭,也是回忆满满,可以稍微抓住大学时代尾巴,总该是有个散场的时候。

  婚后,对朋友的需求慢慢下降了,人生中开始有了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与朋友的联系频率自然就下降了。

  学术界被称为邓巴数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平均个人密友(你借钱时会找的人)数量5个,占去了你40%时间如果你有男朋友女朋友,你的密友还要再减少一个,而且如果6个月不交往,友情就会变淡。

02

  不知道问问题的朋友是处于人生什么阶段,各位可以猜一猜。我更兴趣的是这位朋友渴望很多朋友可以作为自己的支持系统,而且似乎有些责难自己不够吸引人。

  中国人讲话里有话,看到渴望有很多朋友可以作为自己的支持系统,就忍不住要猜想一下你的渴望似乎不在朋友。而在于得到支持,而且是很多。那么继续猜测一下,似乎你不仅孤苦,还有些无助

  “我好像不是吸引人的那种”,反复读两遍,看似有些模糊的自我判断。似乎也在勾引我们去肯定你对自己的判断,而将“吸引人的人”划出另一个类别,模糊委婉的表述显示了这位朋友的自我防御,来表达这样一个负面的自我评价

  那么,谁来背下导致这位朋友孤苦的锅呢?不是朋友们流失,更不是自己没有吸引人的特质恰恰有可能是自我防御式的将自己划分不吸引人的人群中。

03

  渴望得到朋友的支持有错吗?

  当然没错,只不过我们需要分一分:是怎样的支持?恰不恰当?能不能去要?对方给不给?如果不给,我们又该如何?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透过现实层面的朋友关系来看心理层面的关系,就会发现很多朋友之间其实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心理需求: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依恋关系和主体间关系。

  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很好理解,一岁前的婴儿妈妈或者保姆的关系,主要是生理层面的需求。照顾的一方付出多情感,被照顾者也没什么反应,因为TA只需要活下来(用这句话来反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不知道会怎样)。其实,1岁前父母对孩子不存在溺爱说法,婴儿get不到那么多情感。

  依恋关系主要是婴儿与妈妈(主要照顾者)之间特殊的情感关系,在照顾的基础上加了情感投注,就有了分离焦虑嫉妒忧伤羞耻等。1岁后,婴儿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和陪伴。依恋关系是终生的情感连接影响一生

  主体间关系社交的关系,将自己和对方当作主体,在彼此的互动中达成共识,能分享情感,能与他人共情,会幽默

04

  那么对朋友的支持这样的渴望,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如果你希望你的朋友照顾你,或许你就是在找一个保姆;如果你希望找一个人来满足自己的照顾欲,那么可能你要承受被照顾者是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白眼狼。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需求也是基于早年心理能量的固着。

  如果你希望与你的朋友是依恋关系,或许就会如爱情那般爱恨纠缠独一无二也自然要承受有一天离你而去的分离、忧伤,其他人插足你和你某个朋友之间时的嫉妒、羞耻等等。

  如果你希望与你的朋友是主体间关系,当我们发展成自我统合的主体,照顾自己、体谅自己并且理解自己的时候,朋友之间就可以会心一笑、彼此知心

  写了这么多也没有直接回复该怎么做。不过,我更期望对你或者其他人有一些触动,去发觉之前没有觉察的部分我想曾奇峰工作室全体人员都愿与你,你们做主体间关系的朋友——永远知心会意朋友。

  推 荐 阅 读

  猛 戳

作者:吴辉✚●○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实习期)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人本存在取向心理咨询。擅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情感困扰等。

  寄语冲突自我束缚牢笼实现自我灵活自由,我愿与你同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