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2019-06-17 15:45:14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年末夜读,寒气环绕,安坐于书桌前,敲打着键盘

  关注李政涛教授缘于火车校长推荐的一篇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文章,近来又品读李教授的著作重建教师精神宇宙》和《教育常识》,收获颇丰。

  教育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它与每个人人生同在。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解放,从而拥有自由创造的人生,有的教育则使人受到束缚压制,度过的是充满枷锁一生;有的教育赋予人生以尊严价值,有的教育则会降低人生的层次——降落动物工具的层次。

  教育是他人和自我的生命能量彼此转化生成过程。面向他人的教育,指向他人,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改变人的生命,因此可称为“他向教育”。教育的全部神圣庄严来源于此——这是一项改变他人、提升他人生命境界事业。面向自我的教育,以自我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自我的完善发展。“我向教育”,其实就是自我教育,它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更新再生。教育的过程,是在“他向教育”与“我向教育”之间穿梭或穿越的过程,更是二者之间双向转化的过程。

  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生命自觉”。“生命”兼有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多重属性,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自觉”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缘于外力促进。在给予学生丰富博大优雅、有品位、自主、自觉和强健有力的精神生活之前,自己先要有同样甚至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使自我在具有自主、自觉的态度意识基础上,拥有丰沛情感生活。

  教师宇宙的发现和重建,不能仰赖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身。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潜势又在哪里?应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卢梭指出:“人生而自由,但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他人,自身拥有足够的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或许是根本出路。”

  教育始终是为了生命。教育实践是以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指向与目标的实践活动,它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把所有的资源都转化为促进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力量。理想的教育之美认定:教育之美,是成长之美,没在真实健康主动地成长。无需教师的存在和教育的力量,人依然会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确立成长的标杆营造合成长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生命自觉”,让学生的生命自己活、自主成长。

  教师是一切可能性背后的驱动力。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李志欣校长,在他的最新力作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一书中详细地阐明了如何保持融洽师生关系、与家长合作、处理同事关系等诸多问题路径。教师处理好了与他人、与环境、与自我的关系,从而突破成长瓶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安静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师生共同体验静默、思索静默、实践静默的生活。教师的静默,首先是一种态度耐心表现为对生命花期到来的安然静待,不催促,不张扬,更不威胁、恐吓;教师的静默,也展现为不急于抢在学生前面提问、质疑,避免匆忙间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他会主动从课堂中心退隐,转而把学生推上教学舞台的中心,他只是在静默中观察、点播和微笑……这样的教师,是既有静默之心,也有静默之能的教师。

  能否成为最美的教育者,取决于教育者对待生命和人性的态度。最美的教育者,是能呵护人性,尊重人性,并善于挖掘、转化人性的教育者,是对人的生命具有悲悯仁慈爱人的教育者。

  谁如果不曾经历漫漫长夜的寂寞煎熬,不曾深深孤苦无依的境地,谁就难以走向真正的成熟。这里的“成熟”,不是为人处世圆滑老道和虚与委蛇,而是在一无所有中仍然拥有自生长的能力,能够始终保持内在精神力量的自给自足。这样的成熟并不易获得,人们习惯于依凭各种标签标记,如身份职务荣誉地位财富等,来展示自己的强大;习惯于制造各种喧闹和骚动,通过夸张的舞姿和嘶吼,以博取关注;更习惯于朝向外在于己的世界,在追逐式的快跑和趋附中忘记了本己的自我世界。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或根底,在于自我精神力量的生长。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写作积累。能否实现积累,取决于有无阅读和写作习惯,即“学习自觉”。

  叶澜教授称自己为现实理想主义者,她认定教育是一个需要理想打底和理想先行的事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再见,我的2018。一个岗位,就是一个平台,在未来的教育时光里,放下“旧我”,走向“新我”,期盼灿烂如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