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无癖,是在玩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无癖,是在玩命

2019-06-24 12:02:03 作者:包俊君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人无癖,是在玩命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说的是与人交往必要观其有无爱好。一个没有爱好的人,是没有深情可言的,是不值得结交的。

  为何有所癖,方能寄深情?那些“无癖”的人,究竟又是一些怎样的人,他们为何不值得我们交往?

  我们先来看一看“癖”一字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当代学者陈传席将“癖”字具体解释为:“癖者,爱一物而不能自已,护一物乃至投以生命。”

  对一物爱到了“不能自已”“投以生命”的地步,足以可见何其深情。如果说 “癖”是对物的深情展现,那么一个没有任何癖好的人,想必其对任何事情也都不会感兴趣

  对物尚无真情可言的人,推物及人,对朋友又能好到哪里呢?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1.

  人无癖  是在压抑原始生命力

  每一个人诞生之初,都有着天然的生命力。

  在这种生命力的驱动下,我们不断追求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感受,我们也热衷于竞争、追求卓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生命本能中的自我攻击破坏冲动力量也得以升华转化。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这些就是一个人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原始驱力的释放

  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一个人为什么活着,即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一个原始生命力没有被压抑的人,都会将这种原始的驱力以较高的象征性方式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交际之间表达出来。有所“癖”,就可以看作是这样的表达途径和方式。

  如果说:一个人对待物品态度,是这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朝向外界物品投射结果那么由此可以推及:一个“无癖”的人,对待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跟这样的人呆在一起会是什么滋味:索然寡味、毫无激情刻板僵硬、没有生趣,他们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对世界不好奇,对生活热爱,俨然是一个“活死人”。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情感是可以相互传递感染的,跟这样的人呆在一起,自然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还会身心俱疲。所以,不但“无癖”之人不可交,即便交了,这段关系也不会长久。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也被感染遭到压抑,总会慢慢远离这些“无癖”之人。

  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无癖”之人也是非悲哀的。因为他们将内心太多的情感和激情深深压抑,而不让自己用合适的“癖”来助其转化升华。这是一个人原始生命力被压抑的状态

  2.

  人无癖  不玩别人便玩命

  从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视角来看,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弗洛伊德也说,别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自我力比多或者攻击性的投注。

  可以说,“癖”的存在,正是提供了一个与人和产生连接、投注情感的载体那么,“无癖”之人,又会给他人和自己造就怎样的关系?

  ◆无癖之人  也不会允许别人有癖

  一个无癖之人,大抵会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条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直线,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色彩变化。这样的人,大抵也是被同样“无癖”的养育者所抚养长大的。他们的“无癖”,是对原始客体保持认同的最忠诚表达。

  他们习惯于在一种“无癖”的模式下活着,当遇见那些将生活过成五彩斑斓的立体模式的人们,他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不但理解不了,他们还会感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巨大冲击,因为这些集众癖于一身的人,会极大撼动他们根深蒂固的对生命模式的认知和感受。

  这个时候,不管是在现实层面还是在象征层面,无癖之人都会感受到他们的心理利益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对抗这种威胁,他们会对那些有着众癖于身的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他们会想方设法摆条件、讲规矩控制周围的人,他们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一些正确而又无用的话,去教育批评那些很会吃喝玩乐的人。总而言之,他们要把周围所有人都变成跟他一样“无癖”的人,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全,他的自我才不至于受到冲击而崩塌。

  可以想象,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大概只剩下来自他们各种限制规矩下的施虐和我们被迫受虐的感觉了。

  大抵正常之人,是不会愿意去结交这样的“无癖”之人,让自己受虐的。

  ◆无癖之人 眼中只剩功利

  无癖之人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判断事物标准只有“有用”二字。像“癖”这样不计较得失投入产出,不知道有用没用的非功利的事情,他们是绝不会让自己去做的:

  品茶、调酒、赏花、做手工能拿来当饭吃吗?

  研究一项冷门学问能赚到钱吗?

  学一门小语种外语地方用吗?

  ……

  “癖”在这些人的眼里,统统都会被归为“无用”之事。因为无用,便也不会去做。

  但他们忘记了:生命不是拿来用的,而是用来经历享受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支持,当“是否有用”成为判断事情值不值得做的唯一标准,当每做一件事都会衡量利益得失,一段关系便也没有了情感的浸失去了值得经历和享受的意义

  与这样眼中只剩功利的无癖之人交往,你的兴趣爱好也会遭到其打压,渐渐地,你也会成为一个无趣而“有用”的人。而且,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在对方眼中,不过是一件被评判为有用或无用的物件而已,人与人的关系也只剩下了利用和利益。

  如此只剩功利的关系,绝不可能长久,倒不如没有也罢。

  ◆无癖之人  倾尽全力玩自己

  前文提到过,人无癖,是将自己的原始生命力压抑的状态。这些被压抑的力量并非就此消失不见,而是总要找到一个投注的地方。

  无癖之人,由于他们没有一丝对外界事物的喜爱与投入,那么这份被压抑的力量就会过度转向自身,这是一种极度的自恋

  当一个人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呈现的就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玩的状态。这样的人不会主动去结交外界的朋友,面对他人的连接邀请,也会视而不见、避而远之。

  自己跟自己玩,也意味着所有的正面的、负面的力量都只朝向自己一人。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我们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天下第一是他,一无是处也是他,世间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只因他一人。这样的人,玩到最后大概不成疯魔也会精神错乱,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玩自己,还可以延伸到“玩孩子”。前文也曾提到过,一个“无癖”之人,是在保持对其早年同样“无癖”的原始客体的忠诚。这样保持忠诚的人本身就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如果不能够觉察到这一点,便会在无意识中将这个“无癖”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是他的一部分,玩孩子跟玩自己是一样的。

  可以想象一个“无癖”的父母会怎样养育他的孩子:

  他们会想方设法压制孩子们好奇天性,因为孩子生命力的呈现会对他们造成恐慌;他们会不断地用“有用”的标准去要求控制孩子做事情学东西,而不是去顺应满足孩子自身的兴趣;他们会将自身“无癖”的血脉强加到孩子们的生命中,将孩子也造就成另一个“无癖”的人。

  无癖之人玩自己,玩自己最高境界是“玩命”,玩命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玩死。

  因为不管是把自己玩得“无癖”,还是将自己的孩子也玩得“无癖”,都是在倾尽全力去造就、保持一个“无癖之人”的状态,这无异于是在扼杀生命。

  你敢去跟一个这样“玩命”的人打交道吗?

  3.

  人有癖  方可相交

  说了这么多无癖之人,我们再来看一下,相交于有癖之人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提出“人无癖不可与交”的张岱就是一个浑身是“癖”的人,其自嘲“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正是这样的张岱,才会做出雪天夜半游西湖的举动,也正因如此,得以偶遇同好,把酒言欢成就令人赏心悦目传世佳作《湖心亭看雪》。

  难怪有人会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给张岱。”想必像张岱这样的人,是会不断吸引与之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的。

  同样,跟那些日常有着品茶、垂钓、种花、写字、摄影画画等“癖”的人在一起,我们自然也会被他们那份发自内心欢喜之情所感染。长久交往,我们也会感到情感通畅,免于孤独,生活处处充满生趣。人本身也会变得更加真性情、更有灵性

  因为,一个人对身外之物的“深情”,是将人的情感与自我在物中的尽情发扬展现,与其交往,我们更加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流畅精彩

  综上,人若无癖,与之相交,轻则受其压制、被其施虐、被其功利化,重则被其扼杀生命。而相交于有癖之人,我们的生命则会焕发无限的精彩和活力

  由此而见,人无癖,的确不可交,古人诚不欺我也。

  作者:包俊君  二级心理咨询师 第二季传播计划学员。坚信拨开乌云迷雾,穿透而来的阳光才最能温暖治愈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无癖,是在玩命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