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自卑,不会因为优秀而改变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的自卑,不会因为优秀而改变

2019-06-26 12:02:00 作者:三木水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你的自卑,不会因为优秀而改变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我的咨询室中,来了这样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我们暂且称呼她为晓雅。

  为什么说晓雅“特殊”呢?

  她和一般的来访者不一样

  非常优秀,却异常自卑

  首次见面,晓雅给我的印象是,精神饱满,就像是一支亭亭玉立的玉兰花,清俊、高雅落落大方举止投足间,非常得体,人也很漂亮

  晓雅开口谈话,很健谈条理清晰,连说话和倾听的细节,都非常得体。

  这时,我的一个反移情是:晓雅不像是一个来访者。

  在我们见面的一瞬间,我甚至有一种错觉,和她的精致干练相比,做了一整天咨询的我,反而更像一个来访者。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反移情,这时,有一个悬浮注意升起来在告诉我,这个反移情很重要,也许她要表达内容和她给人的表现关系

  果然,晓雅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我很自卑,并且,最近时常有想自杀的冲动。请你帮帮我。”

  2.

  虽然,这个个案看起来似乎很反常,其实,晓雅的个案,并不鲜见。

  只是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优秀和抑郁,都已如此极致

  很多人都像晓雅一样,明明很优秀,但是却很自卑。

  有的人从小就是好孩子学霸,班干部演讲绘画体育,各类比赛拿奖,学校红人,一路重点大学考入名校

  工作以后是好员工:勤勤恳恳,工作出色领导器重,升职也快。

  在别人眼里,明明是让人羡慕人生赢家

  可是,在自己心里,这种优秀,却像一根救命稻草,是自己价值的唯一寄托;也像一道枷锁,被牢牢拷在“优秀”里,动弹不得。

  优秀,看起来是自主选择,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变得优秀,我才有价值;而我必须有价值,否则,我可能一文不值。

  3.

  有些人的优秀,是一种理智防御

  这类情况根源,多发于儿童时期,被周围重要的人贬低——比如父母或者老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开始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学生时代最多的努力方向指向学习,以此换来父母或者老师的喜欢

  长此以往,这个模式被不断复制,以优秀换来所有人的喜欢。

  只有自己足够优秀,别人才能喜欢自己。

  摄影师/Nina Leen

  所以,很多优秀的人,是被迫优秀,来迎合别人,促使自己优秀的动机,本身就是自卑。

  就好像我的来访者晓雅一样。

  从一岁开始,晓雅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出差。所以,晓雅一直被寄养在父母的朋友家里。而作为回报,父母每个月都给寄养家庭一笔不小的费用

  后来,在幼儿园里,老师很不喜欢晓雅,晓雅经常被老师当众羞辱

  父母的缺席,老师的贬低,给晓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晓雅开始萌生一种感觉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只有足够努力,变得优秀,才值得别人喜欢我

  4.

  自卑,源自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就是没有价值。

  造成自我价值感低的一个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元身份认同

  在心理发展经历的一元、二元和三元的三个阶段中,“一元关系”是基石

  一元关系建立不好真实感受一再被忽略和否定,很容易形成“假自体”。

  长期活在“假自体”里,我们就容易感到:方面,自己必须很优秀,不断努力来迎合别人;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这一切都虚无缥缈,活的非常不真实,找不到任何生命意义快感

  好像在过“别人的人生”。

  5.

  那么,一元关系听上去似乎很重要。这么重要的一元关系,为什么建立不好呢?

  婴幼儿时期,是父母给予孩子一元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肯定,是孩子开始形成自我价值的重要核心

  比如,孩子在出生后,本身是带有“全能感”的。父母在这个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都会夸孩子——宝宝好乖,宝宝真棒,宝宝好厉害

  时间长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心理的发展,孩子的自尊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就好像傅园慧曾经说,父母从小就对自己说“你是天才”“你一定可以”。等到傅园慧长大后,随着认知和心理的发展,她当然知道自己也许优秀,但并非天才。但是,这让傅园慧的自尊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傅园慧比较自信表现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很好的自我调节,争取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挑战困难,努力获得成功

  6.

  在本案例中,晓雅一元关系的建立,就有很严重问题

  第一,父母的长期缺席,没有给她在幼儿时期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认同。所以,晓雅的自尊水平比较低。

  第二,晓雅的父母给晓雅示范的,或者说,晓雅接触到的,一直以来,都是三元身份的认同。

  晓雅的父母没有给予晓雅贴身陪伴取而代之,为了让寄养家庭对自己孩子好,给足了寄养家庭费用,委托寄养家庭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在成人规则世界,本身是没问题的。

  但是,问题是,在一岁到幼儿园时期的晓雅,还没有建立规则世界的意识,在三元层面,是没有身份的。但是,父母因为缺乏陪伴,他们跳过了给予孩子“一元层面认同”的这个过程,直接把孩子指定到了一个三元的身份上。

  虽然晓雅还不太懂事,但是,她能隐约感觉到的是:也许是因为父母给了很多钱,别人才会对我这么好。

  也就是说三元上足够有身份,就能获得认同。

  这是一个示范,也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暗示

  以至于上小学后的晓雅,为了扭转幼儿园被老师排斥局面,自动开始努力学习。

  并在这条路上,一直跑到现在。

  7.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的“被认可和被接受”,长期只存在于三元位置上,而一元位置上,自己又被永远固定在一个不值得的位置,反过来,又会让“假自体”越来越强大,真实的自我,就被掩埋的更深。

  这种情况,会有一个巨大后遗症当有一天,从三元位置跌落时,跌落回一元,却发现东西,自己竟然无处安置

  摄影师/Nina Leen

  这个时候,就会引发焦虑

  焦虑中,会努力寻找自我的价值和自我的意义。因为“空”,在焦虑中,所有寻找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努力,都将注定以失败告终。

  一旦找不到意义感,无力感沉重感就会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抑郁就会发生

  这就是晓雅找到我的原因。

  哪怕就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时候,长期以来,一贯的优秀已经占据了她身心的所有。即便,晓雅已经伴有自杀的倾向呈现到我面前的,仍然是一个连细节都精致到一丝不苟、连香水都不会用错的优雅女性

  8.

  在做这个案例的时候,我时常感慨:都说天下没有100分的父母,我们做到80分就可以了。

  可是,仍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哪些无意识的举动,甚至是下意识中为了孩子好的举动,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就好像晓雅的父母。

  晓雅父母和晓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样,都很优秀,是国家科研人员,长期出差。

  虽然他们也许也知道,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

  但是,实际情况,他们也许只能做这样的选择。虽然如此,他们努力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给孩子作了安排

  可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是,这样的安排,仍然在晓雅的内心埋下了隐患,并且,在几十年后,还会激起连锁反应

  很多人在长大后,面对自己的种种问题,常常会有想要找父母“清算”的想法

  其实,不如我们所愿,也未必如他们所愿。

  与其加入现在流行的“清算父母”的行列,不如看到,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有自我修复机会

  一切让我们不舒服地方,都是老天留给我们的“生门”。

  只要我们不闪躲,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足够勇敢,勇于顺着这条线索探索下去,问题总会答案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